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建成区为例,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高程、水域缓冲区和植被覆盖指数等6个因子,将研究区划分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等5个等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因子叠加法完成研究区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建立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富阳区建成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等5个等级敏感区面积比例分别为7.14%,18.95%,33.98%,20.17%和19.76%。在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类型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策略,为今后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GIS软件对郑州市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并进行生态敏感性区划划分,选取植被覆盖度、高程、坡度、水域缓冲区、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6个因子,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法)构建评价模型,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单因子生态敏感性以及加权叠加的综合生态敏感性。结果表明,郑州市整体以中度敏感区为主,其次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05%,主要分布于郑州市北部黄河流域、东部平原以及西部嵩山周边区域;高度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19%,主要分布于嵩山、箕山坡度较大的低山丘陵区;低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03%,主要分布于郑州市北部黄河水域及东部的城市中心规划区周边区域;不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73%,主要分布于郑州市东部的市中心区及下辖的中牟县、新郑市城市建成区域,西部局部地区也有零散分布。  相似文献   

3.
以桂林市区的生态敏感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高程、水域、植被覆盖指数(NDVI)、土地利用类型5个敏感性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敏感性因子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到桂林市区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桂林市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区域差异比较明显;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7%、31.0%、27.8%和24.5%.对桂林市区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分区保护与建设的建议,为桂林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经济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因子叠加法和层次分析法,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植物现状、用地现状和水体缓冲区5个生态因子对大蚶山天云洞旅游区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和分析.根据评价值生成生态因子分析图,并结合各因子权重生成生态敏感分析图,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旅游区划分为3个等级:强敏感区、中敏感区、弱敏感区.结果表明,旅游区强敏感区和中敏感区面积占66.2%,其生态敏感性较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保护措施,为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布局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依据乐东独特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相关生态敏感性研究,建立乐东县生态敏感性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 GIS,对乐东县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乐东县整体生态敏感性偏高,东部、北部地区高于西部、南部地区。其中高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3.85%,中度敏感区域占总面积的21.00%,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占总面积的25.15%。依据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将乐东县划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南昌市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辨析南昌市潜在的生态问题,把握其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选取与南昌市密切相关的土壤侵蚀、生境、地质灾害和水生态4个因素建立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ArcGIS 10.2平台,采用变异系数法实现指标客观赋权,引入木桶原理解决指标综合适用性问题,结合加权叠加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昌市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水生态和地质灾害是其主要的敏感类型,高度敏感区分布范围最广,主要分布在水网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以及西北部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43.79%;其次为不敏感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6.93%,主要分布在南昌市中西部的平原地区;中度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紧邻高度敏感区呈带状和片状分布,分别占南昌市总面积的14.56%和14.72%。本评价结果较合理地反映了南昌市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异规律,可为南昌市国土空间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乃至生态功能区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选取典型红壤丘陵区的江西省兴国县为案例区,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基本原理,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结果表明:① 2005年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以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所占面积百分比总计70.25%,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面积为364.57 km2;②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53.14%的敏感性观测区存在空间正相关,集中分布于兴国县的西部、南部、中部和北部,另外,46.86%的观测区存在空间负相关,分散在研究区的北部、南部、西部和中部.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土保持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现状与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依据蒸发量/降水量、地下水矿化度和地形等评价因子,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天津市的土壤进行了盐渍化敏感性评价。盐渍化单因子敏感性和综合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土壤盐渍化以中度敏感区为主,主要分布天津中部广大平原区,而高度敏感区及极敏感区则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及大港区,不敏感区集中分布在北部蓟县山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生态敏感性分析对于生态建设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综合分析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敏感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敏感区提出相应优化建议策略,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今后生态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根据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特征,选取坡度、高程、坡向、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水域缓冲6个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到评价因子权重,结合GIS的加权叠加工具完成研究区的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重度敏感区、极度敏感区占研究区总面积分别为0.71%、27.68%、35.20%、27.18%、9.23%。可见研究区域敏感性主要集中在轻度敏感到重度敏感,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安徽农业科学》2020,(2):257-263
文化基因的独特性决定了乡镇建设的方向亟需沿着文化基因的序列进行,区域文化基因的独特核心价值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导引。以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基因"为视角,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城古镇的文化基因进行评价和分级,挖掘文化基因组成并构建再生体系架构。结果表明,第一,通过识别提取青城镇的文化基因,解析出11种文化基因——军戍文化、农耕文化、水烟文化、商贾文化、书院文化、建筑文化、水运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第二,通过解析评价青城古镇11种文化基因,评价结果显示书院文化、军戍文化、生态文化得分最高,这3种文化对青城古镇的历史发展最具影响力。第三,青城古镇的快速现代化建设与扩张已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严重威胁,通过标志文化基因空间再生、优势文化基因要素植入和基础文化基因融合共生得出青城古镇的空间发展策略,拓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河源市生态本底特色,将研究区划分为极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轻敏感区、不敏感区5个等级,从建设用地适宜性、水安全与雨洪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三大方面选取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采取层次分析法(AHP)、多因子加权叠加算法、取最大值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个敏感等级面积比重分别为25.98%、33.84%、12.78%、19.76%、7.63%。并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功能区划建议,为城市规划、生态控制线划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进行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及分区研究,揭露不同区域土地受干扰时响应敏感程度,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本文以延龙图地区为例,选取坡度、高程、用地类型、植被覆盖、水环境和水源保护区作为土地生态敏感性因子,根据各因子不同敏感性程度对其分级赋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法对研究区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土地生态敏感性划分为极敏感区(0.05km~2)、高敏感区(694.02km~2)、中敏感区(3 044.01km~2)、低敏感区(1 175.38km~2)和不敏感区(175.24km~2),其中,中敏感区占研究区面积比最大,约为60%,超过一半以上。另外,就各区今后土地利用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延龙图新区用地规划、开发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及指导,为环境保护提供建议和对策,实现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杭州市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杭州市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生境敏感性和酸雨敏感性等环境因子进行评价,并通过多因子加权求和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生态系统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性,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0.91%、59.63%和29.46%.结合生态敏感性,提出了各区块的环境保护对策和产业调整方向,为杭州市未来产业布局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选取地形地貌因子(主要包括高程、坡度、坡向)、水体缓冲区、NDVI、土地利用类型四大类指标,综合单因子分析及多因子加权叠加的方法,利用ArcGIS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咸丰县生态敏感性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得出各单因子及多因子综合性评价图。结果表明:咸丰县综合生态敏感性强度整体上由西北和东南向中部降低,研究区的极低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和极高敏感区面积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比重依次为0.87%、14.96%、27.89%、35.51%、20.77%。  相似文献   

15.
以溪洛渡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实地勘察以及矢量数据,选取海拔、植物郁闭度、土壤侵蚀、地类、坡度、坡向、石漠化7个评价指标作为评价机制,并通过AHP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最后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叠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溪洛渡镇生态敏感性呈阶梯状,自北向南呈现敏感度递增趋势;南部、东南部以及西南部为中高度敏感,北部沿金沙江区域多为轻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及高度敏感区所占比例总和为99.92%,说明溪洛渡镇的总体生态敏感程度相对较高;造成生态敏感性的主要因子有石漠化、郁闭度、土壤侵蚀、海拔。该研究结果可对金沙江流域周边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修复方案的建立提供借鉴性的理论探索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为了明辨北京市城市边缘区的潜在生态发展区域,指导区域生态保护和开发。【方法】以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为研究区域,根据其现状生态问题选取自然地理、气象、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4类指标共计14个影响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市二道绿隔生态敏感性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明确生态敏感区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结果表明:北京市二道绿隔整体生态敏感性较低,轻度敏感区面积占比高达47.3%;中度敏感区、不敏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8.3%、10.1%;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5.2%、9.1%,是重点保护区域。【结论】在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生态敏感性分区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北京市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眉山市生态市规划中生态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四川省眉山市为例,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生态因子评分法,针对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并通过多因子加权求和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眉山市极敏感区占全市总面积的15.83%,高度敏感区占17.22%,中度敏感区占47.72%,轻度敏感区占19.22%。并根据不同敏感区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浙江省附海镇生态用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和景观生态安全理论,选取土地利用现状、区域开发强度和距环境敏感区距离等生态敏感性因子,结合景观格局指数,综合评价了附海镇生态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生态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16%,27.29%,30.46%和35.09%,并以此规划出研究区生态安全的核心保护区、控制发展区和适宜发展区3种生态用地类型,进而提出了不同生态用地类型的管理措施,为附海镇生态用地提供规划依据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刘金兴  刘晓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47-5749
以广西上思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法,对上思县的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个不同类型区域,并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北五省生态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生态敏感性分布特征,为其提供分类保护的策略和建议.【方法】以新疆、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五省为研究区,选取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壤质量、土地利用等敏感性指标作为生态敏感性评价因素,利用ArcGIS对单因素进行定量化评价,通过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模型(SOM)完成生态敏感性的综合评价,并构建了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西北五省生态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高度生态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44.83%,主要覆盖研究区内三大沙漠;微度敏感区约占41.75%,主要集中在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柴达木盆地东部祁连山脉东南部.【结论】本研究结合西北五省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分区按行政区再分亚区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