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转基因抗虫杂交稻抗虫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和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多年合作研究 ,成功地将来源于苏云金芽胞杆菌 (即Bt)的融合型内源杀虫蛋白基因 (cry/Ab/cry/Ac)导入到我国优良籼型恢复系明恢63的基因组中 (即Bt明恢63) ,并通过广泛配组培育出丰产性、高抗螟虫的杂交稻 ,如Bt汕优63、Bt协优63、Bt马协63等组合。2001年 ,湖北沙洋监狱局农科所承担了由华中农业大学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稻Bt汕优63、Bt马协63这2个组合的田间抗虫效果试验。旨在研究和探讨抗虫杂…  相似文献   

2.
抗虫杂交棉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虫杂交棉简介靖深蓉,邢朝柱,刘少林,袁有禄,王海林,郭立平中国在科院棉花所455112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运用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技术途径,经多年努力,将抗棉铃虫基因转育到目前推广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中。通过定向选择和南繁加代等手段培育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抗虫棉在开封县的推广速度很快,2002年全县抗虫棉普及率已达100%,其中抗虫杂交棉占27.5%,2003年抗虫杂交棉达35%。集抗虫、丰产、优质于一体的抗虫杂交棉,弥补了常规抗虫棉产量低和常规品种不抗虫的缺陷,以其高产、优质、抗病虫、易管理等优势赢得了广大棉农的喜爱。实践证明,与常规生产用种相比,种植杂交抗虫棉每公顷可节省农药费用900~1050元,减少用工120~150个,增产幅度在15%以上,抗虫杂交棉的制种和推广成为今后棉花生产的趋势。现把本县抗虫杂交棉制种技术总结如下。1制种田的选择制种田应选择地势较高、肥力较好、旱能灌涝能…  相似文献   

4.
抗虫杂交棉简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虫杂交棉的问世 ,在短短的几年里 ,以其抗虫、优质、高产、抗病等优点博得了棉区棉农的欢迎和厚爱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推广应用已推向高潮。但是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 ,以物质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棉花生产面临严峻的竞争 ,必须走节约资源、高效利用和简捷化的路子。根据当前棉花生产的现状 ,1 999~ 2 0 0 0年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作 ,进行抗虫杂交棉简化栽培技术试验 ,探索出了一套适于山东棉区抗虫杂交棉简化栽培技术。1简化栽培效益显著据试验调查 ,简化栽培比常规…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寓精于杂,杂中取精,而不是杂乱无章。应该说,本研究从着手准备转入课题,已历12个春秋,比如婴儿出世成长上初中了;从确立研究对象、目标、选定技术路线、观察测定、累积实验数据,初步探索几个正反面可利用性状与获得几个自选系,算是从乱中理出一条线头来,闯出自己的道路。先后参加本试验的:试验设计、搜集保管资源、观察测定、栽培管理、考种选苗、总结评定,与本所有关课题组合作、抗病抗虫多抗性测定,“水稻——害虫——天敌”三关联调查,及协助试种、示范、推广等等人数达43人次。可见,认识客观、改造客  相似文献   

6.
自1997年转基因抗虫棉在中国推广以来,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笔者于1998~2003年连续6年,分别在黄河中下游棉区和长江下游棉区进行抗虫棉超高产栽培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抗虫性的定义是一个品种在相同虫口的情况下,与其它品种相比较,有较大量的不受虫害的优良植株。寄主抗性有三种主要原因: 1)非嗜好性——在抗虫的品种植株上,害虫不吃,不产卵,不作为隐蔽场所。 2)抗生性——寄主植株不利于害虫的生长发育与生存。 3)耐虫性——寄主植株对虫害具有耐性,甚至是严重的危害对作物产量也没有明显的影响。近十年来,培育抗主要害虫的抗性品种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品种在亚洲与非洲的  相似文献   

8.
过去的许多年,人们把棉花抗虫的能力归功于棉子酚(gossypol),这种棉子酚一般含在棉株的腺体中.因此,过去育种工作都为提高腺体中的棉子酚成分而努力.但最近发现,有些无除体的棉花品系也农现出抗虫性,并且还发现在某些品系中,棉株抗棉铃虫和红蜘蛛的主要成分不是用于田.英国农业研究人员指出,棉花的自然抗虫住并不是由于单纯某一种化合物.除了棉于田和其他有关的共范化合物之外,缩会丹宁、某些类环丙烷繁以及某些单体货四类化合物对烟革夜用幼虫、棉铃虫、江铃虫刀具有抗虫性.抗虫性的关幢在于:吝虫馒含的植株部位的这些抗虫…  相似文献   

9.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棉花抗病虫育种室自1996年开始在原来低酚棉育种研究的基础上,着手抗虫低酚棉品种的选育工作,通过杂交筛选、回交转育等有效手段,选育出了稳定纯合的抗虫低酚棉新品系邯无187.其抗虫基因纯合体的比例达99.3%,田间低酚株率达100%.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大豆抗虫基因及其修饰、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的方法、转基因植株后代抗性表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盐城市是全国抗虫杂交棉种植大市,近年来,由于纺织行业形势走俏和本身的产量优势,抗虫杂交棉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每年都有新品种、新品系进入盐城市推广、示范,同一品种的抗虫杂交棉还有许多不同的生产厂家.部分制种单位因受利益驱动,导致市场上的抗虫杂交棉棉种质量良莠不齐,为了给本地区的棉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购种信息,让广大棉农能够选购到高品质的抗虫杂交棉品种,作者于2005年对盐城市大面积种植的几个不同来源的中棉所29进行了纯度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2.
对川杂9号不抗虫组合(抗A1×中棉所12)和抗虫组合(抗A1×Bt抗虫中棉所12)的形态及产量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恢复系中棉所12导入Bt基因后,增加了抗虫性,同时提高了叶面积指数、成铃率、早熟性、白花率,植株更紧凑,显著提高棉花单产,降低了成本.抗病性和纤维细度基本保持,纤维长度、比强度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大豆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成松  顾和平 《大豆科学》1999,18(3):260-264
本文概述了大豆抗虫基因及其修饰,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的方法,转基因植株后代抗性表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在整个生育期内易受到各种虫害侵扰,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近些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马铃薯抗虫基因工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已有多种抗虫基因被导入马铃薯中,并通过生物鉴定,证明具有明显的抗虫效果。但马铃薯抗虫基因工程仍需进一步完善,使马铃薯抗虫性达到高效、持久和安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棉花抗虫性在生产上的利用价值,1989年将抗虫品系华101(光滑)、华102(无蜜腺)和鄂棉12(对照)在新洲县周榨村进行了生产试验。试验为大区对比,随机排列,重复二次,  相似文献   

16.
张家宪  张振  刘伟 《中国棉花》2001,28(6):20-20
1亲本的选择淮杂 2号为杂交种 ,亲本是抗虫淮无 8系及淮北 1 3系。淮无 8系是 1 984年以豫无 1 9B为父本 ,皖夏棉 2号为母本进行杂交 ,杂交种当年进行了南繁。1 985年夏从 F2 代种子中选出一批低酚单株 ,其中编号 845单株后代 (即 845株行 )田间表现优异 ,于是 1 986年夏以 845为母本与中棉所 1 4(父本 )杂交。1 990年南繁中我们把该组合第 6代选出的优株作母本与皖夏 1号杂交 ,同时所做的组合还有皖夏1号×汉寿 A。 1 991年夏 ,又把这两个组合复合杂交 ,组合式为 :(皖夏 1号×汉寿 A)× [(无毒 845×中棉所 1 4) F6×皖夏 1号 ]。而后把…  相似文献   

17.
张乐森 《中国棉花》2008,35(3):33-33
随着植棉效益的提高和植棉面积的扩大,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本市种植的抗虫杂交棉有鲁棉研15号、鲁棉研20号、鲁棉研23号、鲁棉研25号等品种.  相似文献   

18.
抗虫杂交棉高效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南阳县杂交棉种植曾面积达到1万多公顷,占全县植棉面积的40%,增产15%~30%,但因缺乏强优势组合和制种产量低等,发展缓慢.随着科技的发展,抗虫杂交棉把抗虫性、丰产性与优质结合为一体,加之制种技术水平的提高,抗虫杂交棉将更有效地满足广大棉农"一优双高"的要求.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在于选育强优势组合和解决高产制种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9.
抗虫杂交棉增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棉推广应用近10年来,长江流域的湖北省(其它省类似)种植密度由杂交棉试种之初的1997年每公顷40350株,下降到2007年的每公顷23850株,减幅为40.91%。种植密度过稀,给棉花生产带来三大不利影响。(1)浪费资源,投入增大。由于杂交棉种植密度过稀,一方面浪费了棉田前、中期的土地、光热资源,另一方面靠增施化肥快速增大棉株个体,又加大了棉花生产投入。  相似文献   

20.
低酚棉作为棉花的新类型正在我国棉区发展,它集粮棉油于一体,对棉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低酚棉因缺乏对病虫有一定抗性的棉酚及其衍生物,易受某些害虫的为害。选育抗虫性状的低酚棉可以减少虫害损失,减少农药投入和种子内的农药残留,对降低低酚棉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