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施肥措施对桉树优势高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5种不同施肥措施(1、不施肥对照,2施 N100,3、施 P50,4、N100P50,5、N100P50K50T)对巨尾按和尾叶桉优势木平均高生长的影响的结果,得出施肥对林分优势木高生长影响的一般规律,即施肥影响效果逐年减小,造林前两年最大,至轮伐期(6—7年时,基本消退;只施 N100和不施肥效果基本相同;施 N10050K50T 复合肥和 N100P50前期效果最好,而这两种施肥对优势高的影响自始至终相差甚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同样的种苗,相同的立地条件、整地质量和造林密度和巨尾桉进行造林前施基肥和轮伐中期(造林后2年)追肥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前施P肥对巨尾桉生长有明显作用,施N50P50K50比不施基肥增产336.3%;造林后2年追施混合肥对巨尾桉生长效果明显,施N100P100或N100P100K100分别比不追肥增产178.9%和215.9%,经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11年生火炬松(Pinus taeda L.)人工林里进行的施肥研究中、我们发现除施N P K肥小区外,所有施N肥小区的菌根根尖数,都少于对照及只施p肥小区的菌根根尖数。由于单独施P肥对菌根根尖数量无影响,所以同时施N肥和P肥时,菌根根尖少,可认为N肥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植火炬松对于种植时施用氮肥通常没有反应,部分原因是施肥处理往往增加了杂草与林木的竞争。不过,通过施肥有使松树加速占领林地,减少阔叶树的竞争,以及缩短轮伐期等的可能性,所以此种处理仍能引起很大兴趣。通过施用氮肥促进新植火炬松生长的关键是抑制杂草。植物之间的竞争引起新植松树水分紧张。因此,有必要进行在种植时使用除草剂与氮肥相结合的试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火炬松家系遗传测定和栽培技术研究,提出了火炬松引种及栽培技术方面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揭示了该批优良家系的一些内在遗传规律,表明火炬松适宜福建气候条件下生长,今后可加大短轮伐期火炬松工业原料林基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6.
控制火烧是火炬松(Pinus taeda)生态系统的一项普通的经营措施。一些研究已经验明氮素的挥发损失,但对氮素的持续有效性的适用资料很少。我们验明了在火炬松成熟林中控制弱度火烧的效应,发现林地层的氮含量没有显著减少,而林地层的分解率为火烧后第一生长季的1倍多。这种分解释放的氮为60kg/ha,超过没有火烧的相同林分。用叶子分析和土壤保温亦表明了增氮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氮的波动也许是松树生长的肥料效应,而且可以代替轮伐期末施氮肥。  相似文献   

7.
火炬松施肥当年效应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福建省上杭县进行的火炬松施肥试验表明,造林时施肥当年就有明显肥效,单施磷肥高生长增加22%—38%,地径增加28%—41%;单株理想的施肥量为71g过磷酸钙,氮磷配合的肥料效果最佳,高生长增加81%,地径增加80%;火炬松造林当年不必施钾肥。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杨树短轮伐的文献,从品种选育、短轮伐模式、生长特性(光合特性、树体特性、生物量、土壤养分)、造林及经营技术(壮苗繁殖、整地措施、造林密度、施肥、间作、间伐、病虫害防治)、价值评估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杨树短轮伐经营及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杨树短轮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四川盆地通过引进国内外薪材树种和选择乡土薪材树种,进行栽植密度、始伐年龄、轮伐期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引进的8个新材树种中,选择出任豆为适宜生长的树种,新银合欢、黑荆、荆为为适宜部分地区生长的树种;从13个乡土薪材树(草)种中筛选出桤木、刺槐、麻栎、栓皮栎、马桑、卵花甜茅等为比较优良的薪材树(草)种。桤木、刺槐、马桑等薪炭林的合理造林密度为10000株(丛)/ha;麻栎、栓皮栎为6000~7000株(丛)/ha;印花甜茅以行距1m为宜。桤木、刺槐、麻栎、栓皮栎等薪炭林,始伐年龄不超过5年,轮供期3~6年;马桑薪炭林始伐年龄为3~4年,轮伐期2~3年、印花甜茅栽植1年后平茬,以后每年采收。合理的造林密度、始伐年龄、轮伐期,能使选择的几个树种提高生物产量1.0~2.5倍。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造林整地方式,对短轮伐期杨树丰产林的树高、胸径、材积和根系的生长影响不同。试验证明,在河滩地造林,整地方式以全翻深耕(60厘米)为佳,林木生长量最大,间作物收益高,每年每公顷可收入万元。  相似文献   

11.
1971~1973年在火炬松(Pinustaeda L)林分内设置了10个施肥试验区,1979年对其针叶和落叶中N、P含量进行了5次测定。用树干材积对肥料的反应与试验前林分胸高断面积进行回归分析,将养分作为自变量,剩余标准差作为依变量。在初秋,火炬松叶部养分含量与其对N肥反应的剩余标准差紧密相关,因而是最好的取样时间;而落叶中N/P比不论在冬末、春末,还是在秋初都与对N肥反应的剩余标准差呈显著相关。P肥反应剩余标准差在各取样期均与叶内营养相关显著,与落叶中N/P比除冬末外,在各取样期亦呈紧密相关。最大相关系数R~2(0.73)出现于P肥反应剩余标准差对春末叶部N/P比的回归分析中。N+P肥反应剩余标准差与针叶及落叶中养分均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摘荟萃     
火炬松基因型与营养互作对四个生产力各异的火炬松(Pinus taeda)半同胞家系分别进行施肥与不施肥处理,以研究不同基因对养份供应的反应。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株小区,重复8次,1980年造林,次年的3、5、7、9、11月五次采样,测定树高,地径,叶面积,根系表面积,一、二年生叶、枝条和根系的生物量及各部分的 N、P、K 含量。除计算传统的 N、P、K 利用率外,还计算出生物  相似文献   

13.
对引进美国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taeda)的生长状况,与当地马尾松(P.massoni-ana)进行比较分析。4年试验结果表明:在广西北部丘陵地,火炬松生长表现良好,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显著大于马尾松、湿地松;试验所研究10个火炬松家系、1O个湿地松家系生长量,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差异明显;马尾松4年生时,采用种子园种子,轻基质育苗,造林施基肥,生长量与采用母树林种子,黄泥土育苗,不施基肥,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提高了8.6%、19.7%和55.5%。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根据多目标决策层次分析的原理,确定经济成熟龄和工艺成熟龄对于纸浆材林主伐年龄和建筑材林主伐年龄的权重分别为:W1=(0.875,0.125)和W2=(0.500,0.500)。根据火炬松人工林生长、结构、经营模型和材种出材量模型,确定火炬松的经济成熟龄、工艺成熟龄,从而确定两材种的主伐年龄。根据主伐年龄+更新周期即为轮伐期,确定了火炬松南、中、北三带主要立地类型(14-20)、主要密度类型(高、中、低)的轮伐期。  相似文献   

15.
在龙江县、富裕县、讷河市等地,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进和当地选育的杨树品种(品系)进行田间对比试验和测定,利用造林综合评价技术,筛选出适合齐齐哈尔地区生长的中短轮伐期杨树纤维用材林良种青山杨(Populus pseudo-cathayana×P.deltoides)、银中杨(Populus alba×P.berolinensis)和黑青杨(Populus eu-ramericana‘N3016’×P.ussuriensis)等,综合评价指数在2.75~3.00之间,为Ⅰ级,这些品种速生、材性好、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综合指标均好于对照品种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  相似文献   

16.
用I-214杨短轮伐期杨树采伐木梢头进行深栽造林试验,与2年生大苗截根深栽和常规造林比较,梢头深栽在成活率、树病及胸径生长等方面效果都较好。梢头深栽成功的关键是选用幼年(4—7年)、生长旺盛和健康的采伐木梢头和深栽入地下水中。  相似文献   

17.
世界及部分国家、地区薪炭材的产量和消耗情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超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是随着木材加工工业的发展而崛起的一种速生丰产林。目前,许多国家对超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的造林方式及其生物量的利用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超短轮伐期人工林经营对木材短缺国家的作用尤为重大,除了能在短期内生产纸浆材、减少木材进口外,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宿迁市杨树林生长量及轮伐期的专项调查,分析杨树速丰林和其它杨树林的生长表现,研究其总生长量及总平均年生长量。根据调查收集的杨树速丰林样地林木生长基本情况的实测数据,通过分析杨树林的造林成本、各项抚育和经营管理成本(土地租金及资金占用成本、抚育工本等)与效益情况,利用经济成熟的主要经济指标(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综合判定杨树速丰林的经济成熟龄和轮伐期。  相似文献   

19.
Coet.  J  陈少雄 《桉树科技》1998,(1):53-60
本文讨论了4年生时不同密度每公顷林分断面积、平均胸径和每公顷蓄积量之间的关系。所采用的数据分别来源于2个巨桉种子苗造林的密度试验,一个是在足鲁兰(Zululand)地区,代表好的立地条件;另一个在纳塔尔(Natal)南部,代表低于平均水平的立地条件。结果显示,在较差立地上,不同密度的断面积和蓄积量的关系保持着线性关系;在好的立地上,2年生时,线性关系转变成曲线关系。一般情况下,短轮伐期作物不搞间伐,试验结果表明:与差立地条件相比较,好的立地条件下需要的造林密度较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砍伐之前,有限的慢慢较少密度可保持最优生长。对初植密度的决策将取决于期望的生长量和计划的轮伐期。  相似文献   

20.
氮磷施肥对落叶松叶片非结构性碳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木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与N、P元素供应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在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选择11年生的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进行为期2 a的N、P施肥试验,施N和施P处理各设置4个水平,于8月末采集树冠中部叶片测定N、P、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研究结果表明:施N导致落叶松叶片N浓度明显增加,P浓度明显降低。叶片N/P与施N量呈正相关,只在最大施N量20 g/m2(N3处理)时N/P14,说明落叶松生长主要受N限制。所有施N处理均导致叶片可溶性糖和NSC浓度显著降低,而淀粉浓度只在N量为5 g/m2(N1处理)时明显降低。施N后叶片可溶性糖/N、淀粉/N和NSC/N的比值显著下降,叶片可溶性糖/P、淀粉/P和NSC/P的比值均增加。施P后叶片P浓度增加不明显,叶片N浓度无显著变化。施P导致叶片N/P降低,进一步增加了落叶松的N限制。施P后叶片可溶性糖/P、淀粉/P、NSC/P的比值与未施P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对于落叶松当N成为生长的限制元素时,施N将导致叶片NSC浓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