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冬季,养殖在鱼池中的鱼进入越冬期,这些鱼,需通过生物增氧,即利用鱼池中的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来保证鱼类安全越冬对氧的需要。鱼池在冬季严寒结冰时,冰下水层仍有浮游生物在生长,如隐藻、黄甲藻等,它们在冰下还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使冰下水层中的含氧量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2.
越冬鱼池的生物增氧辽宁葫芦岛水产科研所方柯生物增氧,就是充分利用水生浮游植物及其它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增加越冬池塘水中溶氧,确保鱼类安全越冬。一、生物增氧条件1.光照条件越冬池塘生物增氧的先决条件是冰下光照。冰的厚薄和透光强弱直接影响透光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所测北大湖渔场12个越冬鱼池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47.89mg/L,其中绿藻门占48.1%,硅藻门19.3%,隐藻门13.2%,其余各门占29.4%.冰下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6.27mg/L,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构成,以轮虫的生物量最高,占72.9%.同时讨论了越冬鱼池冰下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特点.  相似文献   

4.
北大湖渔场越冬鱼池冰下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及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测北大湖渔场12个越冬鱼池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47.89mg/L,其中绿藻门占48.1%,硅藻门19.3%,隐藻门13.2%,其余各门占29.4%。冰下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6.27mg/L,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构成,以轮虫的生物量最高,占72.9%。同时讨论了越冬鱼池冰下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特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高寒地区鱼类越冬常常由于缺氧死亡,造成越冬池鱼成活率普遍较低。以增氧为核心,采用冰下施肥、药物除害、扫雪透光、水质调节等措施,在水体中培养耐低温、适弱光的浮游植物,利用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来补充水中溶氧的不足,以促进鱼类安全过冬。通常情况下,我国北方大多数越冬池的光照可以满足藻类光合需要。越冬池常见的浮游植物有几十种,生物量可达30~50毫克/升,其产氧速率相当高,除鱼类、底质和本身消耗外尚有盈余,故越冬池的溶氧是有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01,(12)
为了能使池鱼安全越冬,在寒冷的冬季,对池鱼管理必须做到“五防”。一防池水过浅进入冬季,当鱼池的水体表层封冻后,池中的水温较低,加上气温和阳光影响,通常会出现垂直分层现象,一般在水下1米处,水温约2℃~3℃,从1米处向下,水温会逐渐升高。鱼类在冬季往往都聚集在鱼池的深水处。因此,冬季鱼池里应保持水深1.5~2米,不能过浅。要经常检查鱼池的冰下水位,发现水深低于1.5米时,就要及时向鱼池中注水。二防投料过勤冬季鱼类的生长速度降低,食欲减弱,投喂饵料也要相应减少。如果投料过勤,不仅会浪费饵料,增加饲养成本;而且会影响水质,妨碍鱼的生长。因此,在冬季,当池水的表层水温在3℃左右  相似文献   

7.
正冬季水温低,鱼活动减少,摄食少,鱼病发生也相对较少,但高密度鱼种越冬需规范管理。1.池塘要求越冬塘水深(冰下有效水深)应维持在1.5~2米,池塘底泥为10~20厘米深,确保池中无杂草,有良好的保水性,注意排水方便。2.水质管理越冬鱼入池前,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以清除凶猛鱼类和耗氧的野杂鱼;同时向越冬池灌注新水(最好采用地下水),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养鱼户,仍有直接利用人畜粪便投放鱼池养殖的习惯。但新鲜人畜粪便入池,不仅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易造成鱼池溶解氧大幅度下降,引起鱼浮头,而且肥效不稳定,难以控制;某些寄生虫、病原菌也随粪便入池,引起各种鱼病发生。笔者通过试验,将沼气池内的人畜粪便经过正常发酵后产生的沼肥投入鱼池,具有肥效高、耗氧低、浮游生物繁殖快、鱼类生长快、  相似文献   

9.
冬季池鱼因严重缺氧会引起死亡,补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生物增氧。浮游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是越冬水体氧气的主要来源。在冰封前要有意识地注入部分含浮游生物多的肥水,但注水量一般不要超过池水的五分之一。如果越冬池水质清瘦,每亩可施尿素和过磷酸钙各 0.5~ 1公斤,但不能施用有机肥,以免污染水质。施肥时间不宜过早,最好在临封冻前进行,以免藻类过早繁殖,而降低后期水体含氧量。   2.注水补氧。当鱼塘内发生缺水和缺氧时,可直接引水入塘。如果水源中的含氧量较低时,可使水流经过一定的流程和落差,使含…  相似文献   

10.
正冬季光照时间短,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产氧量减少,会造成养殖水体溶氧量不足。因此,加强鱼池越冬期间缺氧测定与增氧管理,是提高鱼类养殖效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应每隔10 d测定1次溶氧量,当池水中溶氧量降为每升水3 mg时,要及时预防结冰积雪。在每次下大雪以后,要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以保持冰的透明度,增强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间接地增加池塘水体的溶氧量。其具体补氧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1.
1、生物增氧浮游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的氧气,是越冬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在冰封前要注入部分含浮游植物多的肥水,以作引种之用,但注水量一般不超过1/3.……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1989年5~9月对试验站不施肥,用颗粒饵料培育大规格鱼种池的浮游生物及其对鱼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该鱼池的浮游植物量(湿重)多在30~70mg/L之间,以裸藻门的尾果藻属,果藻属、绿藻门的栅列藻属,小环藻为优势藻类,硅藻门和蓝藻门次之,甲藻门和隐藻门等鞭毛藻类极少。其特点是藻类种类单一,而数量较大,易被花白鲢所食的藻类丰富。浮游动物量(湿重)多在5.23~23.3mg/L之间,平均含量为14.31mg/L,为浮游植物的1/3~1/4,以轮虫为优势种类,原生动物次之,枝角类和焚足类最少。浮游生物对鱼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续第8期第17页)二、半开放饲养1."鹅-鱼"立体养殖在池塘、水库中采用"鹅-鱼"立体化养殖,有效利用水体空间,鹅群在水中追逐游弋等活动时可起到很好的增氧效果。池塘中水藻、水草等水中生物可供鹅采食,另外,鹅粪是杂食性鱼类的饵料,也是池塘浮游生物的优质肥料。鹅舍建设在有活水或者面积比较大的池塘,有活水的鱼池面积在2.3公顷以上,非活水的鱼池面积在6.67公顷以上。在鱼池的堤埂上建  相似文献   

14.
北方地区冰封期时间长 ,特别是东北、西北地区 ,冰封期长的可达 15 0天以上 ,冰下水温低 ,对鱼类的安全越冬影响大。影响鱼类安全越冬的最主要的外因就是越冬池塘的溶氧量。越冬池塘封冰后 ,水中溶氧在自然状况下 ,同时存在耗氧和产氧两个方面的因素。耗氧主要是由于水中的生物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2020,(9)
正养鱼池塘的溶氧一般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来自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二是来自大气中扩散溶于水体中的氧气;三是来自人工机械冲水或施药增氧的氧气。三者以光合作用增氧溶氧量最多。池塘生态溶氧消耗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物理作用向空中逸散消耗;二是水体部分物质的化学反应消耗;三是水生生物呼吸、有机物分解、底质等生物作用消耗。鱼群耗氧与鱼种种类、年龄、体重、  相似文献   

16.
应用黑白瓶法研究了盐度、光照度和温度对漂浮刚毛藻Cladophora expansal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漂浮刚毛藻对盐度有较强的适应性,盐度降到10以下或升到40以上时,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在整个试验盐度范围内(0.38~60),该藻的呼吸作用几乎不受盐度的影响(P〉0.05)。当水温为21℃时,光饱和点为19.2klx,光补偿点为541 lx;当水温为34.5℃时,漂浮刚毛藻产氧速率最大;当水温为39.2℃左右时,该藻的耗氧速率等于净产氧速率;随着水温的升高,该藻的呼吸作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7.
冬季鱼池由于水位低,冻雪封冻后水中的溶氧量容易提早耗尽,致使越冬鱼种窒息死亡。因此冬季鱼种池需采取措施进行人工增氧,现介绍几种方法:1、破冰增氧鱼池封冻后,为增加水中溶氧量,每天早晚各砸一次冰洞,每亩鱼池需砸冰洞面积为5~6評。砸出的冰块及时捞出。2、冲注新水增氧越冬期间,鱼池内因缺水而发生缺氧时,可直接引水入池。鱼池中注新水时,应尽量做到时间短、水量少,并注意加注的新水与池水温差不大于4℃,以防引发池鱼“感冒”。3、循环水增氧即将越冬鱼种池原池水抽出再喷回去。这种方法既能给池水增氧,又能将池塘中有害气体排出。但…  相似文献   

18.
刘德兴 《新农业》2007,(2):30-30
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养殖水体结冰厚、封冰期长,封冰期一般为150天,冬季鱼类常因缺氧而大量死亡。1.清塘增氧选好鱼池后,要在前半月将池水排干,晾晒4~5天,晾晒期间每亩用50~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彻底清塘,杂草应彻底清除。结冰层最厚时冰下水深平均80厘米、鱼池池底平坦、有机物质少、淤泥不  相似文献   

19.
冬季鱼塘为什么会缺氧,主要有四个方面:1.池水过浅。冬春季节,鱼池水层表面温度低,鱼一般都潜入深水。因此,池水要保持在2.5米左右深度。2.投料过勤。严冬和初春,鱼的生长速度降低,食欲减少,相应投放饲料少,鱼池表层水在3℃时,每7天左右投料一次。3.结冰缺氧。鱼池水在0℃时,表  相似文献   

20.
<正>现将健康养殖鱼池中主要水质条件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和调控技术作初步简述:健康养殖鱼池的水环境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及调控措施。一、底泥底泥对水质的影响:(1)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多种有机物质,当其产生化学分解,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没有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比未养过鱼的底泥高出三倍。(2)产生有毒物质。在底泥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