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C反应器颗粒污泥培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阳  李红艺  曹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151-2153
[目的]探讨IC反应器中污泥颗粒化的最佳条件。[方法]以处理人工配制葡萄糖废水为例,研究IC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污泥颗粒化的最佳条件。[结果]污泥经过反应器外静态培养、反应器内动态培养,在一个培养周期内出现颗粒污泥,颗粒污泥粒径为1.0~1.5 mm。IC反应器的进水COD浓度为5 000 mg/L,上升流速为0.9 m/h,pH稳定在7左右,培养过程中加入辅助物质(絮凝剂和活性炭),并以成熟的颗粒污泥进行接种,均可以加快污泥颗粒化进程。[结论]该研究为IC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IC反应器的污泥颗粒化规律化。[方法]研究了容积负荷、酸化率、选择压、无机离子、停留时间、pH值、碱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对污泥颗粒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试验用普通厌氧消化污泥启动,通过不断增加反应器的容积负荷,缩小停留时间,经122d运行,形成粒径为0.5~1.5mm的形状不规则颗粒污泥,反应器容积负荷达到14kgCOD/m3.d,产气量78L/d,COD去除率达85%以上。[结论]较高的有机负荷及其产生的较高的水力剪切力和Ca2+有利于形成密实的颗粒污泥;工艺流程中的酸化池和循环罐有利于形成甲烷活性强的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3.
ABR处理垃圾渗滤液及其颗粒污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BR-HBR工艺对广州大田山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系统进行改造。结果表明,ABR可有效提高垃圾渗滤液的可降解性,进水BOD5/COD为0.1时,出水BOD5/COD值提高到0.3左右。通过控制回流比在ABR中实现良好的厌氧氨氧化功能,当进水氨氮浓度为427-543 mg/L时,出水氨氮浓度降至315-443 mg/L,氨氮的去除率达25%;利用探针对ABR厌氧污泥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ABR厌氧污泥中有大量氨氧化细菌。工程运行240 d后,在ABR中观察到厌氧颗粒污泥,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活性较同格中絮状污泥提高82.2%。ABR各格中颗粒污泥的粒径大小存在差异,中间格中的颗粒污泥粒径较大,平均为1.20 mm,两端格中颗粒污泥的粒径平均为1.02 mm。  相似文献   

4.
废水生物处理中的污泥颗粒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综述了废水生物处理中的污泥颗粒化及其优点 ,总结了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发展与应用 ,并对反应器中污泥颗粒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ABR反应器处理山梨酸废水的启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满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81-4783,4809
[目的]寻找经济、有效的山梨酸废水的处理工艺。[方法]采用ABR高效厌氧反应器,进行山梨酸生产废水的启动试验。[结果]在35℃条件下,经历190d,成功地完成对ABR反应器的启动。进水COD容积负荷由0.26kg/(m3.d)增加到2.16kg/(m3.d),COD去除率达到93%,挥发性脂肪酸(VFA)和pH值也达到要求。在ABR反应器中形成大量性能良好的颗粒污泥,其尺度介于2~5mm。电镜分析表明,不同隔室内呈现种群配合良好的厌氧微生物分布,且各隔室中的颗粒污泥形状各异,表面凸凹不平,存在气孔。第1隔室存在大量优势发酵细菌,沿水流方向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逐渐向产甲烷细菌菌群过渡。[结论]好氧处理前先采用厌氧法进行处理,可以完成ABR反应器处理山梨酸生产废水的启动。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处理烟草生产中排放废水的效果,采用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絮凝-SBR(序批式反应器)工艺处理烟草废水.结果表明:UASB反应器运行稳定时在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为18 500 mg/L,容积负荷18.5 kg/(m3·d)时,出水COD为2200 mg/L,COD去除率达88%,出水挥发性脂肪酸(VFA)为3 mmol/L左右,产气量26 L/d左右.按1 L UASB反应器厌氧出水中投放125 mg FeC13和25 mg PAM,出水COD由2 200 mg/L降至1 093 mg/L,去除率为50.3%;SBR反应器处理经絮凝后的UASB反应器厌氧出水上清液,当反应器负荷为1.3 kg/(m3·d)时,出水COD在200 mg/L以下,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出水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
迟金娟  李志健  胡慧  缪爱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252-2253,2267
[目的]为果汁废水的有效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处理苹果汁废水,研究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及其对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启动第1 d容器内有少量沼气产生,第4 d COD去除率达77.72%;增加进水COD浓度至3 500 mg/L时,容器的容积负荷提高到7 kg COD/(m3.d)。在逐渐提高容积负荷的情况下,随着反应器的运行,污泥床区逐渐充满沉降性能良好的颗粒污泥,其中反应器底部颗粒污泥的粒径多为2~3 mm,且污泥床区下部颗粒污泥的粒径大于上部颗粒污泥;当进水COD浓度为7 000 mg/L左右,水力停留时间(HRT)保持12 h不变,容积负荷为14.15 kg COD/(m3.d)时,COD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出水挥发酸(VFA)稳定在4 mmol/L以下。[结论]IC厌氧反应器对果汁废水具有高效稳定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IC反应器上进行了蚯蚓粪作为添加剂对厌氧污泥颗粒化影响的试验。观察分析了污泥外观、微生物相,测试分析了污泥VSS/TSS与SVI变化、污泥粒径分布、污泥沉降速度。结果表明,蚯蚓粪为形成污泥颗粒提供附着体,促进具有良好沉降性能的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3个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SBR反应器)R1、R2、R3(进水中C/N值分别为5、10、30)内,研究不同进水C/N值条件下硝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重点探究不同C/N值对污泥颗粒化过程中Zeta电位与胞外多聚物(EPS)的影响,以及各感应器内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经过35 d培养,污泥形成颗粒,所得好氧颗粒污泥的颜色接近橙黄色。不同C/N值对所培养颗粒污泥的粒径具有影响,C/N值越小,则大颗粒越多,沉降性能越差。C/N值的大小影响颗粒污泥蛋白质(PN)含量与多糖(PS)含量的比值,进而影响颗粒的密实性,C/N值越小则PN/PS值越小,产生的PS越多。R1、R2、R3的氨态氮去除率分别为94.9%、72.3%、43.61%,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分别为96%、98%、85%,对总磷的去除率可达80%~90%。  相似文献   

10.
碳源对好氧颗粒污泥物理性状及除磷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迪  杨凤林  周军  安鹏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2):99-103,129
采用气升式内循环序批反应器(ICSBAR)分别以葡萄糖、乙酸钠、乙醇为碳源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考察了3种颗粒污泥的物理性状、除磷能力及除磷机理。试验结果表明3种颗粒污泥在结构和处理效果上都能长时间保持稳定,其中乙酸钠和葡萄糖培养出的颗粒污泥具有相对密实的内部结构和较好的沉降性。在进水COD600mg/L,总磷15mg/L时,葡萄糖、乙酸钠、乙醇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2%、88%、52%,其中对总磷去除效果较好的2种好氧颗粒污泥(乙酸钠、葡萄糖)在反应初期均有比较明显的释磷现象发生。考察了乙酸钠为碳源的反应器在加大COD负荷下除磷能力的变化,其中在COD浓度为800mg/L时TP的去除率达到92%,而进一步加大COD负荷会使好氧颗粒的除磷能力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好氧颗粒污泥经验模型、反应器模型(包括模型的离散化、传质扩散模型、生化反应模型、微生物存储模型)、污泥颗粒化过程模型(污泥粒径生长模型、沉降选择过程模型、过程优化模型),并对好氧颗粒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利用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反应器运行稳定后的成熟干燥硝化好氧颗粒污泥作为吸附剂,,探讨了好氧颗粒污泥对铅蓄电池厂废水中的重金属铅的去除效果以及吸附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干燥硝化好氧颗粒污泥吸附除Pb~(2+)的最佳pH为3.5,且在pH为3.5~5.5范围内均可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在此范围内Pb~(2+)的出水浓度变化不大;当pH为3.5时,该吸附剂最佳投加量为1.0 g/L,对Pb~(2+)的去除率达97.27%,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总Pb~(2+)含量小于1.0 mg/L,再加大投加量去除效果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蚓粪对污水生化处理反应器启动的影响,本试验模拟SBR反应器启动运行条件,通过设置不同的污泥浓度和梯度增加蚓粪投入量,在分析各阶段出水水质的基础上研究蚓粪投入对污水生化处理反应器启动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SBR反应器中添加蚓粪能有效增强对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提高COD的去除率,降低SBR反应器中污泥的用量,提高污泥絮凝效果,抑制污泥膨胀;SBR反应器中污泥浓度为2 400~3 200 mg/L时,蚓粪用量为10~12.5 g/L时效果最佳;高污泥浓度时,添加低蚓粪量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对高浓度渗滤液进行生化处理具有局限性,尤其对在初期无法完全降解渗滤液中难降解的特殊有机物质,需对菌种污泥进行驯化。该研究基于实际工程案例,总结2个月渗滤液生化处理技术工程中初始调试期的污泥培养技术及其影响因素参数控制。菌种污泥含水量80%左右,采用低负荷培养驯化的模式,按照先好氧后厌氧培养的顺序,驯化初期的原水稀释倍数为10倍,生化内回流比为3,控制生化池碳氮比为5∶1,在污泥培养驯化期间注意调控硝化及反硝化池中的pH、温度、碱度、溶解氧等环境影响参数。经过调试后,生化处理系统出水水质为NH3-N 12~27mg/L、CODcr 58~107mg/L、pH 6.8~8.0,出水水质满足后续MRB工艺要求[1]。  相似文献   

15.
在低温条件下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对污水进行酸化预处理,当系统受到含硝基苯废水的冲击时,微生物INT脱氢酶活性(INT-DHA)和出水COD变化可以表征系统的恢复进程。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为5~10℃、水力停留时间(HRT)为3 h条件下,连续3 d同时向单侧和分区进水ABR中投加含硝基苯(0.48 mg/L)的污水,表现为酸化菌INT-DHA以及反应器COD去除率同步下降。历经3周后,两反应器的性能基本恢复正常。表明低温条件下,硝基苯对酸化菌活性以及系统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ABR反应器具有一定的抗短期硝基苯冲击能力,分区进水ABR的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6.
ABR处理高浓度畜禽养殖废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红泥塑料覆顶的厌氧挡板反应器(ABR)处理养猪废水,当COD浓度达到9000~10000mg/L时,COD的容积负荷最高为6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48h左右,去除率在75%~85%,出水COD浓度在1500~2000mg/L,原料产气率达0.4 m3/(kgCOD)左右。另外研究表明ABR厌氧消化过程对NH3-N没有去除效果,温度在20~40℃时对ABR运行影响不大,进水pH在7以上较合适。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序批式反应器(SBR)组合工艺处理啤酒酵母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酵母废水,在容积负荷为11.2 kg/(m3·d)时,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稳定在85%左右,出水挥发性指肪酸(VFA)稳定在5 mmol/L以下,系统产气率约0.47 m3/kg COD,反应器运行稳定;采用SBR反应器处理啤酒酵母废水厌氧出水,在容积负荷为1.296 kg/(m3·d)时,COD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经两级生物处理后的出水COD浓度在300 mg/L以下,达到预期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SBR工艺处理高浓度粪便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厉建苗  刘志强  李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81-20483
[目的]探讨采用好氧SBR工艺处理高浓度粪便污水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SBR反应器,接种污泥进行活性污泥的驯化,通过调整出水回流、添加氨氮吹脱技术,处理化粪池中高浓度粪便污水。[结果]SBR反应器运行稳定,对COD、总氮、氨氮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原水氨吹脱50%,且出水100%回流的条件下,出水COD浓度有80%可达150 mg/L以下,总氮的去除率可达到60%~70%,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出水浓度可稳定达到25 mg/L以下,出水SS含量低于200 mg/L。[结论]整个SBR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的性状保持良好,活性污泥指数保持在100左右,沉降性能良好,出水中的悬浮物含量都低于200 mg/L,达到预期目标。MLSS/MLVSS值保持在0.65~0.70,污泥的活性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UASB反应器处理马铃薯加工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在中温条件下处理高浓度马铃薯加工废水。结果表明,当UASB反应器进水CODcr为30 000mg/L时,容积负荷可达到30 kg/(m3.d),水力停留时间24 h,COD去除率可以达到85%以上,出水COD小于4 500 mg/L。  相似文献   

20.
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处理酵母废水及微生物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反应器处理高浓度酵母废水的启动规律及微生物相.研究表明:在上升流速为6 m/h,温度控制在30℃,进水CODcr和FeCl2分别为20 g/L和500 mg/L的条件下,反应器COD容积负荷可达15.9 kg/(m3.d)左右,容积产气率稳定在5.2~5.5 L/(L.d)以上,COD去除率为65%~69%,容积负荷与产气率呈显著线性关系.当负荷超过15.9 kg/(m3d.)时,反应器中的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达到了1.26 g/L,最大产甲烷活性只有0.24 g/(g.d),对产甲烷菌活性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颗粒污泥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较稳定,球菌和短杆菌成片地聚集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