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粮食生产风险数据采集是开展粮食安全预警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从水稻生产风险数据采集入手,重点围绕风险数据采集规范的制定、数据采集网点的建设、风险数据的采集上报等内容展开研讨,以促进水稻生产风险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水稻风险预警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比较当前几种不同工艺生产的玉米缓释肥料的肥效,为玉米缓释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安排本试验。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  相似文献   

3.
钾肥对夏玉米制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北方夏玉米制种产量一直徘徊在200kg左右,产量低,效益差,使玉米制种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夏玉米制种生产的发展。本试验重点从施肥方式上解决重氮轻磷忽视钾的倾向,推广玉米制种生产配方施肥,为提高夏玉米制种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土壤条件试验点土  相似文献   

4.
美国农业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美国农业部1996年的调查显示.在各种类型的风险中,生产小麦、玉米、大豆、烟草、棉花等作物的农场主最关心的风险因素是产量风险和价格风险:生产其他田间作物、苗圃和温室作物及肉牛和家禽的生产者最关心的风险因素是法律法规方面的风险.因为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变化对他们的生产影响很大。就全部农场来看.调查结果表明.政府政策法规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稳定性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本试验设置普通复合肥(农民习惯)、玉米专用肥和稳定性肥料3个处理,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稳定性肥料施用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产上施用稳定性肥料较农民习惯施肥显著增产9.38%,可以显著减少玉米秃尖长度,通过提高玉米产量构成中的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稳定性肥料较专用肥增产玉米4.21%。纯收益稳定性肥料较专用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分别增加4.65%和13.66%。产投比稳定性肥料和专用肥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本试验条件下,玉米生产上施用稳定性肥料节本增效最佳。  相似文献   

6.
2014年国内外玉米市场分析及2015年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全球玉米供给充沛,玉米价格不断下跌,国内玉米供需形势进一步得到改善。预计2015年全球玉米供给依然充沛,价格将处于低位,国内玉米也将保持相对较为宽松的供需形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生产变化的趋同性、价格反应的滞后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全球玉米供给和价格波动风险在2015年将加大。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通过引进15个省内外玉米优良品种(组合),在临夏州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试验站进行适宜水地种植的玉米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生态适应性好、生产性能高的玉米新品种有豪威568、金北188、天禾D99,初步改善了临夏川塬灌区玉米生产中品种单一、产量低下、效益不高的瓶颈问题,为该地区玉米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小麦生产风险标准化数据采集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做好粮食安全预警特别是小麦生产风险预警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小麦生产风险数据采集方面入手,重点围绕风险数据采集规范的制订、数据采集网点的布局建设、风险数据的采集上报等内容开展先期的研究探讨,以期为整个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铜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铜参与玉米的代谢进程,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抗逆性能。本试验采用硫酸铜给玉米底施和拌种处理,促进玉米对铜的吸收,并增加分配到收获器官中的数量,可使玉米增产6% ̄15%。随着玉米生产的发展以及畜禽从饲料中获取铜素营养的重要性,在玉米高产栽培中提倡增施铜肥,是一项投入低、收益高的有效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微生物肥料施用日益广泛。文中介绍SWGC生物有机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利用基、种、追3种施肥方法,来研究生物有机肥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对土壤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表现出增产效应,施用效果最佳的方法是Bbt处理,即基肥+追肥。  相似文献   

11.
初家长 《吉林农业》2011,(12):59-59
玉米是肇源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主产作物之一,历年播种面积都在70万亩左右,占总播种面积的35%,直接影响我县粮食总产和经济效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也在提高玉米单产上做了不少试验,如更新品种,改变耕作方法等。玉米单产也由1996年的500kg增加到2005年的700kg。近几年玉米单产提高的比较缓慢,本试验就是为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总结出最适宜的玉米栽培模式,为指导全县大面积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收集了1980年至2010年30年间黔西南州玉米生产的各项相关数据,其中包括玉米产量、种植面积、肥料施用情况、气候因素等。旨在通过对这些相关因素的数据分析找出黔西南州玉米产量的限制因子,为黔西南州玉米高产栽培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产量的提升找到切入点,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30年来的玉米产量与生产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我们认为该地区玉米单产的提高是由氮、磷、钾和复合肥用量的增加所导致,而良种和管理技术是产量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气候要素对文水县玉米产量的影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形下本县的玉米气候生产力。[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水县1998-2014年逐月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等气候资料和玉米单产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等方法对文水县这一小区域长时间序列气候变化下的玉米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近17年来文水县玉米生育期内的气温和日照时数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降水量和蒸发量却呈现上升趋势;同期的玉米单产和气候产量均呈现上升趋势。[结论]气温过高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而降水量的增多却有利于玉米的生产;影响文水县玉米产量的因素有三个,可以归结为:温度、水分和极端气候;未来"暖湿型"和"冷湿型"气候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暖干型"和"冷干型"气候均不利于玉米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间作对绿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绿豆产量偏低,在生产实践中如何提高绿豆单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实验通过对绿豆、玉米、谷子间作的试验研究,探讨间作对绿豆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因此,只有合理群体结构才能获得高产。本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合五家渠种植的玉米品种及其适宜的种植密度,从而获取最大经济产量及生物产量,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通辽市7个旗县区40年(1971—2010年)玉米单产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得到气象产量,用气象产量的变化来表征通辽市玉米产量的气象灾害风险程度,以综合风险指数为主要依据,利用地理信息数据,建立玉米单产综合风险指数的小网格推算模型,进行风险区划,为调整通辽市玉米种植结构、趋利避害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3种肥料增效剂进行了不同配比试验,通过试验可以确定3种增效剂均可以增加玉米产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不同配比试验,筛选出两种增效剂的配比,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有助于指导玉米生产,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益,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流失对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生产现状与均衡增产技术进行分析。[方法]探讨河南省自然条件和小麦-玉米两熟生产现状与潜力,分析影响小麦-玉米两熟生产能力的因素。[结果]河南省粮食的增长主要是靠小麦、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而玉米增产潜力较大。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一体化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为周年两熟均衡增产奠定了技术基础。[结论]为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对全国粮食生产也存在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农作物尤其对玉米是一个重要的栽培技术指标,密度对倒伏和产量有重要影响。倒折率与倒伏率是玉米生产最主要的灾害因素,近年风伴雨造成的倒伏现象频发,给玉米生产带来绝产、减产或难以机械化收获的问题。因此研究玉米种植密度对倒伏及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生产上3个主要推广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密度种植,调查各品种抗倒特性,设计6个密度进行3次重复种植,旨在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抗倒性状的影响规律,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规律,以及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大致数量程度,明确试验品种生产应用种植密度,以期为黄淮海地区玉米种植密度区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稳产的农业适应性策略研究,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玉米为例,对中国农业生产是否"靠天吃饭"这个老话题给予了一种新的检验。通过2004-2014年玉米主产区12个省(自治区)166个地级市(区、盟、自治州)的统计数据,研究发现玉米种质创新和灌溉条件改善作为减缓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适应性策略对稳定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干旱对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基于玉米种质创新、灌溉条件和干旱指数的联合检验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中国玉米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已有所改观。然而,支撑玉米有效应对干旱的灌溉手段是不断扩张的机井数量,这对于农业灌溉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和西北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将加重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安全性风险。"十三五"时期,在平衡粮食生产和环境资源的双目标时,有必要缩减农业灌溉水资源负荷过重地区的粮食生产任务,并就这一问题给予相关的科研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