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水稻稻瘟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头号杀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近几年,水稻稻瘟病不断发生,且流行迅速,病情严重,大面积造成白穗和秕谷,减产幅度高达30%,严重地块造成绝收。稻瘟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稻梨孢菌,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稻卵孢球腔菌,一般很少产生有性世代。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病秕谷和种子上越冬,散落田间、场地或草堆外的分生孢子或翻埋土中、堆肥中的菌丝体容易死亡,往往不能越冬。所以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是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感病品种逐步增加.水稻受稻瘟病危害后一般减产10%~30%,高的可减产50%以上.了解稻瘟的病症、发生防治技术,对水稻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病原因 稻瘟病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形态在稻谷或病稻草上越冬,种子上的病菌在育秧时条件适宜则容易诱发苗期稻瘟病即苗瘟,堆放的病稻草在来年春天平均气温达到15℃遇雨潮湿时,病菌也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使稻株感病,然后继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浸染.  相似文献   

3.
<正>水稻病虫害种类很多,而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飞虱、水稻螟虫等等。这些病虫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如防治不好,一般每亩可损失稻谷20—30%,严重的可导致颗粒无收。1稻瘟病水稻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常发并危害大的主要有苗瘟、叶瘟和穗颈瘟。1.1发病规律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与杂草马唐瘟菌(P.grisea [(Cke.)Sacc.]均包含在Pyricularia属内。两菌除从形态学上进行区分外,快速鉴定法可用80%盐酸处理两菌的分生孢子,再用1%亮绿,或0.1%棉兰,或0.2%碱性藏红3种染料的酒精溶液处理。在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细胞中,明显地出现原生质向细胞中央浓缩的质壁分离现象,而马唐瘟菌则无明显反应。马唐瘟菌可以引致水稻穗颈瘟,却很少侵染叶片产生叶瘟。  相似文献   

5.
<正>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一、稻瘟病发病症状1.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正>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现已知的稻瘟病种类有19种之多。水稻从发芽到收获期间都可能受到侵害。稻瘟病寄生在水稻的体内,由于寄生的位置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根据发生的部位,分为菌稻瘟、叶稻瘟、节稻瘟、谷粒瘟、穗稻瘟。而穗稻瘟中又分枝梗瘟和穗颈瘟,这种病有两种形态:一是菌丝潜伏在水稻体内部,吸收水稻养分;二是分生孢子,生长在稻叶表面传播病。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稻瘟病菌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只要条件合适,就能完成菌量积累过程而造成病害的流行。稻瘟病有以下特点:侵染频繁,潜育期短,能够借气流和雨水飞传播;病害传播距离远。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释放、传播和侵染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空中孢子浮游量的监测,及时掌握稻瘟病菌的时空动态,了解初侵染菌量或再侵染的菌量,有助于制定最佳的防治时机,有效地进行病害的控制和管理。掌握和运用稻瘟病孢子和气候条件来预测预报病害发生方法如下:稻瘟病分为:叶瘟(急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褐点型、白点型)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  相似文献   

8.
水稻稻瘟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水稻稻瘟病发生症状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是黑龙江省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个别感病品种发病严重时甚至全田出现白穗,可导致颗粒不收。稻瘟病病原菌为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稻梨孢菌。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越冬。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源稻瘟病的病源为稻梨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病谷和种子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极小。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相似文献   

11.
<正>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现已知的稻瘟病种类有19种之多。水稻从发芽到收获期间都可能受到侵害。稻瘟病寄生在水稻的体内,由于寄生的位置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根据发生的部位,分为菌稻瘟,叶稻瘟,节稻瘟、谷粒瘟、穗稻瘟。一、稻瘟病的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相似文献   

12.
<正>稻瘟病是黑龙江省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越冬。稻瘟病的病菌孢子具有随空气飘散的特性,带病稻草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用带有潜伏菌丝的种子播种,其秧苗可能发病,而表面带菌(分生孢子)的种子,则在催芽播种后,分生孢子萌芽从幼苗基部侵入,因而秧苗发病。1.传播途径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贵州省9个不同地区171个水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各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最小EC50与最大EC50分别为1.36 mg/L和13.06 mg/L;各地区平均EC50值为4.79~6.62 mg/L;最低抗性水平为0.2,最高抗性水平为1.92,相差9.6倍,平均抗性水平为0.7~0.97。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仍然处于敏感或低抗水平,目前可继续将稻瘟灵作为防治水稻稻瘟病的主要药剂。  相似文献   

14.
BTH诱发水稻对稻瘟病的系统获得抗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苯基(1,2,3)噻二唑-7-硫代羧酸甲酯(BTH)处理诱导水稻对稻瘟病的系统获得抗性的表现。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BTH对稻瘟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的抑制作用;BTH处理后显著减轻了水稻幼苗稻瘟病的病情,其最佳处理浓度为0.5mmol/L,最佳处理时间是按种稻瘟菌前7d,持久期在14d以上;0.5mmol/L BTH处理水稻第二张完全叶,可使未处理的上部叶片的病情显著降低。这些结  相似文献   

15.
<正>稻瘟病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针对稻瘟病的发病条件及原因,结合实际,推广了以化学防治为主,与农业防治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使稻瘟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防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水稻稻瘟病概述(一)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  相似文献   

16.
贝莱斯芽孢杆菌E69预防稻瘟病等多种真菌病害的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水稻内生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E69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尤其是对稻瘟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方法 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E69和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稻瘟病生物防治最常用微生物)菌株E66分离于水稻叶片内生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测试菌株E69和E66及其发酵液、无菌上清液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拮抗作用,并测试两株内生芽孢杆菌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镰孢菌(Fusarium spp.)、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草莓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ioides)、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西瓜枯萎病菌(F. oxysporum)等11种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温室条件下检测对水稻叶瘟的预防效果,田间试验检测对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预防效果,常规抑菌测试法研究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的工程菌株E69在水稻茎部的定殖情况。结果 菌株E69和E66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拮抗作用,温室条件下两个菌株对稻瘟病的预防效果分别为83.24%和76.57%,对叶瘟的田间预防效果分别为85.97%和79.76%,对穗颈瘟的田间预防效果分别为69.67%和68.82%,E69对叶瘟的预防效果显著高于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对穗颈瘟的预防效果与三环唑无显著差异。菌株E69和E66对立枯丝核菌、镰孢菌、番茄灰霉病菌、草莓炭疽病菌、烟草黑胫病菌、叶枯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等11种植物病原菌有显著拮抗作用,E69的拮抗作用明显高于E66。菌株E69和E66能够强烈抑制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E69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分别为95.28%和94.16%,无菌上清液的抑菌效果分别为85.36%和84.31%;E66发酵液对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抑菌效果分别为89.15%和87.38%,无菌上清液的抑菌效果分别为79.65%和72.45%。绿色荧光蛋白GFP78标记后的工程菌株E69在水稻茎部具有较好的定殖能力,可以稳定定殖在水稻茎部表皮、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结论 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E69是一种潜在的、预防效果明显的生防菌株,具有预防稻瘟病兼防纹枯病等多种真菌病害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正>稻瘟病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针对稻瘟病的发病条件及原因,推广以化学防治为主,与农业防治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从而使稻瘟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概述(一)症状识别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  相似文献   

18.
枸杞炭疽病侵染和发病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枸杞炭疽病的初侵染来源是在病果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和组织内的菌丝体。在室内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14个月。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低于10℃高于35℃均不能萌发;最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100%,低于75%则不能萌发。病菌可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在22~29℃和保湿的条件下,潜育期为87~94h。田间发病后,病果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人的传播,进行反复的再侵染。影响田间病害流行程度的关键因素是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9.
<正>稻瘟病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被誉为水稻上的"非典"。针对稻瘟病的发病条件及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推广了以化学防治为主,与农业防治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使稻瘟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防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稻瘟病概述(一)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  相似文献   

20.
丹东地区夏凉、多雨、湿度大,因此,是稻瘟病重病区。一般年份产量损失在5~10%,重的可达20~30%,个别严重地块甚至颗粒不收。稻瘟病的发生与品种、栽培条件、菌源、气象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就其影响范围来看,气象因子引起的病害大流行却是广泛的。因此我们只对气象因子的影响来进行分析并找影响稻瘟病流行的主要因子,这对稻瘟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均有重要意义。一、丹东地区历年稻瘟病发生的情况根据1971~1982年的叶瘟、穗瘟发生的情况来看,中等以上发生年出现的频率很高,几乎每隔2~3年就要出现一次。以穗瘟造成的损失最大;叶瘟造成的损失要小于穗瘟;苗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