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东方百合三倍体杂种后代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方百合三、二倍体杂交获得的种子萌发进行了统计及相关的比较研究,并对其杂交后代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研究。染色体数目观察结果表明:均为二倍体植株,但各株系还出现了一些非整倍体细胞;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核型类型都属于Stebbins的3B核型,且都完全符合二倍体百合属核型特征,但各株系间出现了核型多样性,各类染色体组成、数量及其在核型中排序的位置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东方百合2n配子杂交后代多倍体诱导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东方百合栽培种为材料,诱导2n配子,通过杂交受粉,采用胚培养成功培育出73株2n配子后代。在离体培养下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突变率50%. 结果突变后代不但出现四倍体而且出现一定数量的三倍体和不稳定的非整倍体。经过诱变产生的多倍体与正常二倍体比较,多倍体叶片变厚,叶色变深,叶片变大,气孔显著增大,而单位面积气孔数减少,有些材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畸变,有些表现一定的熟生性。多倍体染色体数目2n=4x=48为四倍体,2n=3x=36为三倍体,二倍体为2n=2x=24.  相似文献   

3.
东方百合2n雌配子诱导及三倍体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以东方百合为材料,在株高为20~30cm时,用0.1%~0.4%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品种的花蕾成功获得了2n配子。然后将2n雌配子与1n雄配子杂交形成了三倍体胚,再通过胚拯救技术获得了三倍体植株。细胞学鉴定表明三倍体气孔比二倍体大,但比四倍体小。三倍体染色体数为36(2n=2x=36),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4(2n=2x=24)。而且,2n配子杂种后代存在染色体数目的多样性。此外,还对百合三倍体种球的繁育也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东方百合四倍体及2 n雌配子杂种后代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组培条件下秋水仙素诱变的东方百合四倍体及2 n雌配子杂种后代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东方百合四倍体诱导过程中,少数植株除了染色体数目加倍以外,还存在DNA序列的改变;2 n雌配子杂种后代RAPD分析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少数植株RAPD分析差异巨大,特别是T8无性后代存在较大的性状差异,个别植株经RAPD分析与其他单株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硫酸锰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硫酸锰分别处理大蒜根尖,通过常规染色体压片技术,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液中硫酸锰浓度的升高(1.0、2.0、3.0、4.0、5.0 mmol/L),有丝分裂指数呈现M形曲线变化;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12、24、48h),有丝分裂指数逐渐下降,说明硫酸锰具有细胞分裂抑制剂的作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锰在不同处理时间内均能诱使大蒜根尖细胞发生染色体畸变,表现为染色体断裂、染色体桥、微核等。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鱼类雄核发育新途径及自然四倍体泥鳅所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构成,采用自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为父本、二倍体泥鳅(2n=50)为母本进行杂交,受精后5 min将受精卵放入3℃水中处理60 min诱导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并对其后代的血红细胞核体积、染色体核型、Ag-NORs带型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杂交三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38.29±3.14)μm3,处理组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27.92±3.58)μm3,二者血红细胞核体积之比为1.37∶1;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3n=75,核型公式为15m+6sm+54t,NF=96,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2n=50,核型公式为10m+4sm+36t,NF=64;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3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3个FISH杂交信号,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2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2个FISH杂交信号;杂交三倍体泥鳅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3个,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2个。研究表明,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的染色体组构成为2套染色体组,表明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能产生二倍体(2n)配子,该结果为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是具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倍性东方百合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二倍体东方百合品种(2n=2×=24)与4个同源四倍体东方百合品种(2n=4×=48)为杂交亲本配制成8个杂交组合,并对杂交后代各株系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东方百合倍性杂交获得的种子可育性低;且各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中,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染色体数目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广西四倍体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广西以秋水仙碱诱导、选育的四倍体桑种质达600多份,对大部分四倍体种质进行性状调查、产叶性能测定、叶质鉴定和杂交结实性试验等方面进行评选,获得一批高产型、优质型、高产优质型及结实性高、配合力好的优异四倍体桑种质。并以四倍体桑种质为亲本,采用2n×4n、4n×2n、4n×4n形式配成三倍体和四倍体组合共219个,育成了“桑特优1号”、“桑特优2号”、“桑特优3号”等一批高产优质的三倍体组合。今后对四倍体桑种质的深入研究,应继续诱导和充分利用现有人工四倍体资源,与优良二倍体杂交,组配三倍体杂优组合;继续选用优良杂种实生幼苗诱导人工四倍体,培育出优质高产四倍体品种;继续选用优良的四倍体桑作亲本,选配杂交组合,选育出优质高产的四倍体桑杂优组合;深入研究利用雄性或雌性配子二倍体化培育三倍体,是桑树三倍体育种的一条陕速、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杂交三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形成机制,探寻其产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GISH的多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并对天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2n=48)正、反杂交后代进行GISH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中,探针DNA在温度为105℃、持续时间为2 min时,片段化后探针DNA片段长度为500~1000 bp;封阻DNA在温度为110℃、持续时间为10 min时,片段长度为100~500bp;标记后的探针DNA与片段化后的封阻DNA混合比(P/B)在1∶25和1∶50时均可以得到较好的杂交信号;以大鳞副泥鳅全基因组DNA为探针DNA、天然四倍体泥鳅全基因组DNA为封阻DNA,与二者正、反交后代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试验,结果显示,来源于亲本大鳞副泥鳅24条染色体在着丝点处均有杂交信号,无杂交信号染色体50条,来源于亲本泥鳅。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杂交三倍体泥鳅后代的鉴定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也为中国天然四倍体泥鳅是含有四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并能产生2n的配子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数据,对泥鳅三倍体育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窄叶菘蓝试管苗无性系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及核型分析,研究了根腐菌毒素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中出现了四倍体细胞,在根腐毒素胁迫的无性植株中,除四倍体植株外,还有三体、四体等非整倍体细胞。此外,毒素胁迫还引起染色体断折、染色体桥等结构变异,对细胞分裂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延边黄牛及利延杂交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技术,对延边黄牛及其利延杂交牛染色体核型和C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牛二倍体染色体2n=60,公牛核型为2n=60,xy;母牛为2n=60,xx,其中29对常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性染色体为较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性染色体为较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洪湖不同倍性泥鳅的染色体组型及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洪湖自然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的形态测量观察方法、染色体制片技术对不同倍性泥鳅的染色体组型、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二倍体泥鳅2n=50,核型公式为10m+4sm+36t,NF=64;三倍体泥鳅3n=75,核型公式为15m+6sm+54t,NF=96;四倍体泥鳅4n=100,核型公式为20m+8sm+72t,NF=128;2)5个比例性状测量结果显示,二倍体与四倍体很接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两者与三倍体在眼后头长/体长(PL/SL)、后头部到鳃的距离/体长(LOOSR/SL)、背鳍前端到尾鳍的距离/体长(LODO-CB/SL)3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主成分分析表明,二倍体、三倍体及四倍体形态差异主要系躯体后半部差异所致;(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洪湖二倍体和四倍体相聚类,亲缘关系较近,与三倍体群体的聚类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3.
8种野生百合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染色体根尖压片法对原产我国的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毛百合(L. dauricum Ker-Gawl.)、朝鲜百合(L. amabile Palib.)、兰州百合(L. davidii Duch var. unicolor Salisb.)、大花卷丹(L. leichtlinii Hook .f. var. maximowiczii Baker)、有斑百合(L. concolor Salisb. var. buschianum (Lodd.) Baker)、细叶百合(L. pumilum DC.)、垂花百合(L. cernuum Komar.)8种(变种)野生百合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卷丹是三倍体(2n=3x=36)外,其他种均为二倍体(2n=2x=24).8种百合属植物的根尖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二倍体种均出现了染色体数目的非整倍性变异,有少于或多于正常体染色体数的22、25、26条染色体,其所占比例为2%~10%;观察到三倍体卷丹存在非整倍性变异和整倍性变异,出现了少于或多于正常体染色体数的34、37条染色体,其所占比例约为9%,而出现单倍体细胞(2n=x=12)的频率约为2%.三倍体卷丹中出现单倍体细胞为首次报道.在毛百合、兰州百合、有斑百合、细叶百合、卷丹5种百合的体细胞中观察到B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
用植物凝集素、秋水仙素预处理的方法,取河南产中华大蟾蜍股骨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标本制作,并对其核型进行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骨髓细胞分裂指数平均达到1.71%,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2=9m+2sm,含6对大染色体和5对小染色体,各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上可区分,且各具特色。与甘肃产中华大蟾蜍染色体相比,各染色体着丝点类型一致,除第4及第9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随体位于第6染色体末端。  相似文献   

15.
对长穗偃麦草(Thinopurum ponticum,2n=70)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的杂种衍生后代SNTE0923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初步筛选出抗白粉病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育种新材料,为抗白粉病基因遗传学研究和小麦抗白粉病品种改良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对杂种衍生后代材料SNTE0923进行考种,形态学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和根尖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并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后代材料SNTE0923的株高介于亲本长穗偃麦草和普通小麦之间,穗较长,有芒,群体整齐度较好;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鉴定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表明,大部分单株染色体构型为21Ⅱ,极个别在后期Ⅰ发现一定数量的染色体桥和落后染色体;白粉病抗性鉴定表明SNTE0923对白粉病有较高的抗性。杂种衍生后代材料SNTE0923绝大部分单株在遗传上趋于稳定,并且高抗白粉病,通过选育,可以做为抗小麦白粉病育种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青黑杨杂种三倍体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特征和配子变异规律,为进一步利用三倍体种质作为中介材料进行杨树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以雌配子染色体加倍来源的‘哲引3号杨’ × ‘北京杨’杂种三倍体WT-21及杂种二倍体WD-2雄株为材料,基于醋酸洋红染色压片观察,比较分析了两者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及花粉形态变异。结果(1)无论是三倍体杂种WT-21还是二倍体杂种WD-2,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均非常丰富,存在高频率的染色体提前分离、落后染色体、微核等异常现象,反映了亲本基因组间较强的异质性。(2)WT-21和WD-2花粉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均存在平行纺锤体、融合纺锤体、三极纺锤体等异常定向,而且在WT-21中还发生胞质提前分裂,共同导致减数分裂产物中二分体、三分体等的产生。(3)三倍体WT-21的花粉空瘪率达44.55%,高于二倍体WD-2;WT-21饱满花粉的直径显著大于WD-2,从花粉直径分布可推测出WT-21能产生少量未减数花粉;WT-21的花粉生活力为(1.08 ± 0.44)%,显著低于二倍体WD-2(28.67% ± 2.04%)。结论由于倍性效应和杂合性的双重影响,青黑杨杂种三倍体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存在复杂的染色体行为,并对配子发育造成影响;利用三倍体的花粉进行授粉,可能获得非整倍体和四倍体后代,为杨树染色体操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压片法,对武汉地区野生毛车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体细胞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车前的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正常,终变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可形成12个二价体;仅在2.93%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观察到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其减数分裂为同时型;花粉粒育性为96.88%。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毛车前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K(2n)=24=22m+2sm,其核型为"1B"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黄瓜(Cucumis sativus L.)遗传基础狭窄,种质资源多样性较为有限,遗传育种研究相对落后。本试验旨在创制整倍体和非整倍体黄瓜种质材料,建立其准确的染色体组成鉴定方法,为进一步选育黄瓜各种染色体系、目标性状的染色体定位及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华北生态型黄瓜‘长春密刺’的高代自交系为材料,0.4%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萌动种子,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为获得同源三倍体材料,以诱导获得的同源四倍体为母本,二倍体为父本进行杂交,授粉35-45 d后采收成熟果实进行胚拯救。采用染色体计数,结合形态学、叶片气孔电镜观察,对诱导株及杂交后代的倍性进行鉴定。利用染色体特异的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通过观察特异探针在染色体上杂交信号的数目、强弱及位置,结合黄瓜的染色体形态参数,对诱导株的染色体组成进行鉴定。【结果】对经秋水仙素处理的‘长春密刺’材料进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计数观察,结果显示诱导获得8株四倍体(2n=28),3株非整倍体(2n=16,19,27)材料。将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获得了三倍体材料(2n=21)。经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根据黄瓜着丝粒探针Type III和核糖体45S rDNA两类信号在染色体上的信号特征可以看出,与二倍体相比,三倍体与四倍体上杂交信号为倍性变化关系,进一步验证创制出的整倍性材料为三倍体与四倍体。不同倍性‘长春密刺’植株的形态学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四倍体植株的形态指标与二倍体差异显著;三倍体植株与二倍体在形态学上差异不显著;非整倍体植株与二倍体在形态学上差异也不显著,但其长势较二倍体弱,且花期推迟,雌雄花花期不遇,坐果率明显低于二倍体。经叶片气孔电镜观察,‘长春密刺’二倍体、三倍体与四倍体植株叶片气孔的大小与密度均存在差异,随着倍性提高,气孔的长度和宽度增加,而气孔密度则下降,说明形态学筛选和叶片气孔电镜观察可以作为鉴定黄瓜倍性的辅助方法。以上述两类黄瓜重复序列(Type III和45S rDNA)和染色体特异的单拷贝基因Csa006700为探针,对染色体数目为16的一株非整倍体诱导株进行染色体组成鉴定。重复序列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额外的两条染色体为1号或2号染色体。进一步利用黄瓜2号染色体端部的基因Csa006700探针检测,发现该基因只在其中一对染色体上有信号,由此明确该材料为附加两条1号染色体的四体材料(2n=14+2)。研究表明秋水仙素不仅可直接诱导出同源多倍体,同时可诱导各种非整倍体植株。【结论】利用秋水仙素处理黄瓜萌动种子,诱导染色体倍性的变化,结合染色体特异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鉴定,可快速创制并筛选出各种染色体组成的特异新种质。  相似文献   

19.
云南多星韭细胞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梁王山地区4个多星韭种群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多星韭1号种群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 n=2 x=14=6 m(2 SAT) 8 sm;2,3,4号种群为四倍体,核型公式为:2 n=4 x=28=8 m(2 SAT) 20 sm.不同四倍体种群核型的最大与最小染色体比值、最大染色体形态等存在差异.从而对四倍体多星韭的起源途径提出一种设想,它们是部分异源四倍体,并经历了较长的二倍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分蘖洋葱组织培养染色体数目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 ,获得分蘖洋葱无毒试管苗。通过染色体压片 ,对分蘖洋葱组培染色体数目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苗遗传稳定 ,其染色体未发生变异 ,均为 2 n=16 ;愈伤组织及其再生苗遗传稳定性差 ,愈伤组织染色体变异率为 33.85 % ,其中单倍体占 9.2 3% ,四倍体占 15 .39.,非整倍体占 9.2 3% ;愈伤组织分化苗染色体变异率为 2 4 .6 2 % ,其中四倍体占 16 .93% ,非整倍体占 7.6 9%。未发现三倍全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