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涝渍对夏玉米的危害及其防御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淮地区夏玉米种植面积约占玉米面积的80%。常年因夏季雨水集中;地下水位增高而导致涝渍害,对产量影响很大。为此,我们在玉米涝渍危害的地区,进行了夏玉米涝渍形成条件,危害症状、危害时期及其生理反应的研究,并从耕作、栽培、选用品种等方面探讨了综合防御措施。 (一)夏玉米涝渍危害的主要时期 徐淮地处瞬温带,受季风影响很大,常年降雨以7月中下旬为高峰期。由于地势低平,大约有四分之三水分是经过土壤——植物系统贮存,成为地下水。仅有四分之一水分以径流形式入海。据张集水文站1974~  相似文献   

2.
旱涝灾害对濮阳夏玉米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翀  李汉浸 《农学学报》2014,4(2):21-24
濮阳市夏玉米生育期间,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繁,为了研究濮阳夏玉米生育期间的旱、涝等气象灾害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探讨旱、涝灾害的预防措施,对濮阳1953—2012年近60年干旱、涝灾等气象灾害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并探讨了不同程度灾害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涝灾害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危害较大,往往会影响到夏玉米产量的丰、欠。濮阳1953—2012年60年间玉米产量典型气候欠年共19年,其中受干旱影响而减产的年份有12年,受涝灾影响的年份有7年。结论认为,濮阳夏玉米“旱、涝”灾害的缓解防御技术主要是对灾害的“避、抗、减、补”。不但要选优质品种,还应采用适时早播种、垄作栽培、中耕松土等耕作方式和管理措施,以便延长玉米生长期,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增加光照时数,从而减少灾害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旱涝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防御,为确保夏玉米生产安全和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涝渍害是影响我省徐淮地区夏玉米产量的主要逆境因素。为了从栽培措施上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期和苗期不同施肥水平对减轻夏玉米涝渍危害的效应,为防御或减轻涝渍危害提供依据,特进行本试验。 材料和方法 试验在徐州铜山花碱土试验站进行。土壤为黄泛平原砂壤土,前茬为蔬菜。试验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1)主区为畦作(A_1)、平作(A_2);(2)裂区为苗期(可见叶5~6叶)亩施尿素15公斤(B_1)、10公斤(B_2)、5公斤(B_3)和不施肥(B_4)四个水平;(3)裂裂区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渍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探讨补救措施。[方法]采取渍害发生期(W)、恢复补救措施(R)2因子裂区设计,分析渍害发生期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研究不同补救措施的恢复效应。[结果]拔节孕穗期是小麦涝渍灾害最敏感阶段,也是补救措施恢复效果最佳时段;稻茬小麦耐涝渍性能较强,连续滞水7 d以上不会绝收;稻茬小麦涝渍后恢复能力较强,连阴雨渍害拔节期恢复指数最高可达36.00,孕穗期最高可达29.79,扬花灌浆期最高可达32.15。[结论]该研究可为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为探讨夏玉米氮肥不同施肥比例和施肥时期对施肥效应的影响,发挥氮肥最大作用,促进夏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笔者进行了氮肥运筹试验研究。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分别安排在商丘市睢阳区毛堌堆镇南街村豆乃营责任田,前茬作物为小麦,每667m2产量为550kg;土壤质地为沙壤,地力水平中等偏下。土壤有机质14.7g/kg、全氮1.09g/kg、有效磷15.1mg/kg、速效钾97mg/kg。  相似文献   

6.
对夏玉米新杂交种东岳6355栽培过程中氮肥、磷肥、栽植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度、氮肥、磷肥;依据试验结果建立了玉米产量效应方程及产量高于600 kg/666.67 m2的优化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7.
研究华北地区"3414+1"试验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具有显著地一元二次回归关系;夏玉米最高产量时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15.0、4.3、8.7kg/667m2;夏玉米经济最佳施肥量时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15.0、4.0、7.2kg/667m2;建议增施有机肥;夏玉米生产中应该适当增加钾肥投入,稳定氮,可以减少磷肥施入。  相似文献   

8.
驻马店夏玉米生长季气候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伟  陈涛  王新芳 《农技服务》2010,27(6):761-763
通过对驻马店和豫北夏玉米高产区代表新乡市气候资料及夏玉米生育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驻马店热量资源丰富,能基本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与新乡相比波动性较大,缺乏稳定性。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干旱、洪涝和渍害频发;与新乡相比,洪涝和渍害是驻马店玉米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光照条件能基本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需要,与新乡相比仍显不足,尤其灌浆期的光照不足对玉米高产影响较大。光、温、水在驻马店玉米高产中的限制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降水—光照—温度。与新乡相比,驻马店夏玉米苗期降水多、墒情好,植株生长速度快,绿叶面积大;穗期气温高、墒情足,生长加快,穗分化时间缩短,果穗较小;抽雄开花期温度高、墒情差,受粉不佳,影响结实粒提高;粒期降水多、光照差、日较差小,灌浆效率低、病虫害重;后期气温高、提早成熟,灌浆结束早,影响灌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求黄淮海地区近20年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北、京津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地区进行区域研究,利用该地区近20年长期观察的气候数据和夏玉米生产数据以及历史产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与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近20年间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区域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异。降水方面,该区东北部的京津-河北地区与山东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与1990s相比,2000s河北和山东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天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 d和1 d,河南呈上升趋势,增加1 d;而生殖生长期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4 d和2 d,河南下降1 d。全生育期天数有所增加,平均增加2 d和1 d。河南保持不变。利用F检验法分析审定品种和试验地玉米全生育期线性趋势一致性。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地玉米生育期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说明品种的变化是影响夏玉米生育期的因子。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夏玉米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影响率占75.3%。黄淮海地区(除江苏外)夏玉米产量以增产为主。非线性分析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夏玉米产量上升,东南部地区各省份夏玉米的减产。降水对该地区干旱少雨的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有正效应,对湿润多雨的南部地区有负效应。此外,当GDD10上升时,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的夏玉米产量会随着上升,而东部和南部的山东、安徽与江苏夏玉米产量将会下降;整个黄淮海地区,当GDD30上升时,会造成全地区夏玉米产量下降,且山东下降最为明显。【结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实际生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玉米对气候变暖是逐步适应,可以利用其适应潜力,通过选育生育期长和耐热的夏玉米品种和改进栽培措施来适应气候变暖,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高产夏玉米密度及氮磷肥用量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 ,研究了氮肥、磷肥、密度 3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建立了夏玉米 6 6 6 7m2 产量高于 6 0 0kg ,净产值超过 2 5 0元的优化栽培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 ,3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影响的顺序为 :密度 >磷肥 >氮肥  相似文献   

11.
涝渍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采取涝渍害补救措施是降低水稻因灾受损的关键。为研究涝渍害后不同补救措施对提高水稻抗涝渍害能力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开展了5种不同涝渍害补救措施试验。结果表明,综合排水露田、追肥提苗、化学调控、施药防病措施能有效提高水稻抗涝渍害能力,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夏玉米在德州地区的最优栽培模式,我们采用裂区设计,对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的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量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肥料和密度的互作效应显著。产量迭629.58kg/667m2且效益最大的栽培措施是:追施氮肥30.4kg/667m2,种植密度4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淮北平原夏玉米生长与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在蚌埠市五道沟试验站设置2组试验:一组大田试验,用来观测夏玉米生长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一组蒸渗仪试验,用于研究夏玉米最适宜的地下水埋深.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极端降雨引起土壤含水量增加,会严重影响夏玉米的生长,使得产量下降;其中,2018年出苗期及抽雄期和灌浆期发生的极端降雨使得20、40、70 cm 土层含水量分别比田间持水量高18.6%、42.8%、24.0%,与3年平均产量相比,2018年减产28.5%.在蒸渗仪试验中,地下水埋深对株高、穗长影响不大,对产量、单穗粒数、百粒质量、穗数影响较大.在地下水埋深为0~3 m时,适宜夏玉米生长的最佳地下水埋深为0.6~0.8 m.与自然水位下的大田产量相比,埋深为0.6 m时,2017年、2018年的产量分别增加7.5%、18.7%;埋深为0.8 m时,2017年、2018年的产量分别增加18.7%、5.0%.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试验目的通过开展"力谋仕"玉米田间试验研究,为产品正式登记和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依据。二、材料与方法(一)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田设在渑池县坡头乡观吊村崔银周的玉米田,该地块为东经111.71,北纬34.844,海拔719m;土壤类型属红黏土土类,典型红黏土亚类,红僵瓣土土属,红僵瓣土土种;地下水位通常25m,最高20m,最低30m,无灌溉设施;耕层厚度20cm,土体构型为A11-A48-C75,侵蚀程度无,肥力水平为中等,夏玉米种植前茬为冬小麦,常年产量水平340kg/667m2。(二)供试材料供试作物为夏玉米品种郑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田间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试验研究,结合示范区试验示范,对冬小麦与夏玉米生育期进行了优化、对种植方式进行了调整、夏玉米深松播种、增施钾肥与冬小麦增施磷肥及有机肥等有效措施,研究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根据期品种特性,实现冬小麦、夏玉米稳产、提质,大面积发挥中河北低平原区的产量潜力。考虑该地区气候与环境资源特点和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生产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作物增产理论与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属喜温作物,适应性强,种植区域广泛,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但玉米怕旱又怕涝,在抗旱耐旱能力方面,玉米算是农作物当中受干旱影响最明显的一种。干旱分春旱、夏旱、伏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非常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玉米绝收,已成为制约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干旱尤以夏旱影响严重,夏季温度高,农民俗称五天一小旱,十天一大旱,也正值玉米生长旺盛,需要的水分最多的时期,如果旱情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7.
气象条件对泰安市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近39年来泰安市夏玉米产量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条件之一是降水量,关键期为拔节期、抽雄期;影响夏玉米产量的气象因素之一是积温,关键期为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日照时数对夏玉米的产量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地下水埋深下适合夏玉米灌溉的微咸水浓度。[方法]以浚单20号为供试材料,利用地中蒸渗仪控制不同地下水埋深(2、3、4m),在灌水定额为900m^3/hm^2条件下利用不同浓度微咸水(1.5、2.5、3.5、4.5g/L)对夏玉米进行灌溉试验,测量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株高、产量等生育指标,研究不同地下水埋深下适合夏玉米灌溉的微咸水浓度。[结果]地下水埋深与夏玉米叶面积指数、株高和产量呈负相关,其中地下水埋深4m对夏玉米的影响最大;微咸水浓度与夏玉米叶面积指数、株高和产量呈负相关,其中4.5g/L微盐水灌溉对夏玉米影响显著。[结论]地下水埋深为2m时,适合灌溉的微咸水浓度不宜超过3.5g/L;地下水埋深分别为3、4m时,适合灌溉的微咸水浓度不宜超过2.5g/L。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技术对防止玉米早衰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施肥对玉米叶片老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后期脱肥是玉米早衰的重要原因;合理的氮肥用量能够提高玉米产量,过量施用会降低玉米产量,合理用量为N16.1 kg/667m2,施肥遵循少量多次,基肥N用量为3.2 kg/667m2,拔节期与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为9.6 kg/667m2和3.2 kg/667m2.本试验地施入锌肥对玉米的增产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夏红薯不同密度与玉米间作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与玉米间作的夏红薯不同密度试验表明:夏红薯不同密度对红薯以及其间作的玉米的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有较大影响;随着红薯密度增大,玉米的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越差,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下降,红薯的个体经济性状也略差,但总体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以红薯密度最大时最高,密度最小时次之;试验表明以红薯高密度(5000株/667m2)综合效益最好,产值和纯收入最高;红薯密度最低(3500株/667m2)时产值和纯收入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