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五至"说的比较来看,<孔子家语·论礼>篇"子夏侍坐于孔子"章与<礼记·孔子闲居>篇及楚简<民之父母>篇所据祖本不同,<家语·论礼>篇所记更真实,更符合原意,并非抄袭<礼记>而来.  相似文献   

2.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法"字的经典解释,高度凝聚了秦汉时期人们关于"法"这一现象的认识,并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史.然而,当代学者对许慎的解释是否符合"法"字发生时代的原始意义提出了怀疑,从而启发我们重新探寻"法"字的原始意义.本文从"法"字本身表现的事实出发,从"水"廌"去"三个部分,分别检索古老的传世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证诸神话传说和文化人类学材料、回溯到上古初民的社会生活中,重现了"法"的原始形象.  相似文献   

3.
作为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礼"是先秦儒家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核心范畴。儒家的教育理论是完全依靠"礼"如何与其他范畴互相关联而形成发展的。尤其是孔子、孟子和荀子所提出的"仁"、"人性"和"文"等范畴对体现出"礼"的教育内涵是不可缺少的。"仁"只有通过"礼"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性"也依靠"礼"的内化过程而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礼"是文明化了的传统中分化、发展下来的一切标准,"礼教"是以"博文"与"约礼"为主要内容而培养君子的先秦儒家的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4.
从<礼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家礼的实质就是将个人固定在家族的宗法关系之中,贯穿家礼的是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等级思想,这种宗法等级观念对于维系整个社会的等级秩序有重要作用.家礼的各种仪式都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尤其是家礼的核心观念孝,与政治伦理忠是一致的,这也反映出古代家国同构的历史事实,齐家就可以治国.家礼培养的是孝父尊君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5.
朱熹议祧庙主要针对的就是以楼鑰、陈傅良为代表的永嘉功利之学.朱熹认为赵汝愚不应该因避王安石之学而一概否定其具体的礼学主张,认为其祧迁僖祖满足了个人的私欲而忽视了能够带来长久和平安定的正确的礼制秩序.朱熹议祧庙集中体现了礼学理学化的思想倾向,与后来编撰<仪礼经传通解>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诗论》第25号简用"知言而有礼"来评析《大田》篇的末章,对于理解此诗的深层意蕴提供了新的启示。所谓"知言",是指宗族贵族行盚礼时对农民道出的感谢之语;所谓"有礼",当指诗中所描述的祭礼井然有序,符合礼制。简文对于《大田》一诗的论析,客观地反映了西周宗法制度下贵族与农民和谐相处的情况,表明当时的阶级矛盾尚不突出,和谐的一面仍占主导。这些都是周人重农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做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对"又"及相关字,以文字学角度从渊源、演变与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梳理出"又"及相关字的造字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抗病、丰产的黄瓜优良品种,在以往引种的基础上,2002年我们又对新引进的几种"津"字系列黄瓜新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观察和调查.  相似文献   

10.
王河  龙晨红 《农业考古》2005,(5):142-148
明代文人吴从先的<茗说>,早已被人们看作佚失的茶书,吴氏的生平字里也均被人们认为不清楚.这似乎已成定论.近来笔者阅读了吴从先<小窗四纪>,却意外地发现了吴氏<茗说>等诸多茶文献,也从中了解到他的一些生平,觉得分外欣喜,吴从先的<小窗四纪>,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是一个尚未被人们认识的茶文献园地,很有必要向大家推介,于是撰写此文.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绩效评估指的是对政策执行各项工作的准备情况、执行行为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对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外在政策环境与公共问题的回应力与影响程度等方面的绩效评价与考核。政府绩效评估有助于预防和纠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绩效、加强政策宣传教育等。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绩效评估应坚持以充分性、公平性、适宜性等为评估标准,以公共政策执行行为、实验、阶段评估为主要评估环节。  相似文献   

12.
考察一些老党、大党在 2 0世纪最后几十年被历史所淘汰的根源 ,可以看出 :政治主体的历史选择时限由执政根基中起重要作用的经济因素所决定 ,除此之外 ,政党的内聚力和社会动员功能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两方面的因素促成元嘉作家骚体句式运用由《离骚》型向《九歌》型转移。首先,理性思维在作家思想中的上升推动文学观念的进步,他们要求文学精细深刻,富于规范美。其次,作家在士族文化影响下,主体心态日趋倾向纤柔。这两点导致元嘉作家偏爱形式对称稳定、描写细致、表情深婉的《九歌》型句式,促进骚体句式的艺术表现整体上发生转移。此外,元嘉作家有意识提高骚体句式地位,并用它改造某些文体,使之获得更大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考察汉代奴婢放良问题,对秦汉奴婢问题的揭示不无裨益。主要从汉代法律、诏令及史实三方面,分析了汉代奴婢放良措施,并就放良奴婢的善后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浅解,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探索了科举制与书院发展的历程,认为科举与书院共生、共存、共兴、共衰。科举对士子求学的刺激、中国古代重考不重教的政策、科举考试的政治性、权威性、统一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书院的科举化保证了政府对教育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传递了主流文化,并保证了教学水平。对书院大师也受科举制约的历史现象作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这一动态过程中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概念的提出依据、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覆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巨大系统,科举制度的推行是与这个系统相互配合得较为良好的一个环节。它已完全超越了选官本身的意义,而成为集中体现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标志:它调动了宗法制的积极性,并将之推广到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开放性;它倡导了追求礼法的价值观念,成为凝聚人心的坚韧纽带,有效地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普及;它强化了社会分层的等级意识,建立起了一种社会相对和谐的稳定秩序。山东临朐冯氏家族的发展史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安徽省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约束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抓住时机,依靠政策调动、布局优化、市场带动、科技拉动,提高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大幅度提高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说的底层解释模式是天人合德的宇宙哲学,具体表现为气感论学说以及这一学说所具有的自然主义形而上学特点。佛教的理论基础是缘起理论,业感缘起学说是其突出的特色。气感论与业感说的关系反映了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差异,但因为“感”这一学说而使儒佛二种文化又具有某种沟通的内在基础。研究这两种学说的意义在于,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发展与演变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困难。为更好的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引导和促进其健康发展,针对合作组织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发展中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作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