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莲曲》是朱湘的精华之作。论者一般多认为此诗主要表达了农家少女采莲时的欢快愉悦和初恋时的甜蜜情思。本文作者却认为《采莲曲》和平宁静的意境及采莲女温柔纯洁的爱情,与当时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对照,体现了朱湘幻化的理想境界。同时,作者还认为《采莲曲》独特的结构形式也体现了朱湘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化现象的"朱湘之死"的现象学阐释可能有多种,但主要与四个方面紧密相关融注了边缘、焦虑、精美、悲剧的文化身份;诗与人的清醒悖逆;"救赎诗"的自觉营构与乌托邦话语;"诗的救赎"的自为献祭."朱湘之死"是一种"理性死亡",也是一种"意向死亡",最终完成了诗人朱湘从"救赎诗"到"诗的救赎"的诗学之旅.  相似文献   

3.
在《通志·乐略》中,郑樵基于当时文人对古代诗乐所取的重文学而轻音乐的态度,第一次大胆地提出了“声贵说”这一犀利观点。他从音乐与义理、文学、古题名这三方面的联系来论述,提倡诗乐应以音乐为重,以期恢复自《诗三百》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江户时代由町人(生活于城堡附近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兴起的主流文化思潮对日本《诗经》学有重大影响。江户前期的《诗》学独尊“朱传”,理论创新的源动力严重乏力。町人文化崛起之后,情势大变,新见迭出。以人情《诗》学为契机,不仅涌现出大量新《诗》著、新观点、新派别,而且促成了日本《诗》学自觉时代的全面到来,开辟出一个崭新的《诗》学时代。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以礼说《诗》的因缘、源头在于《诗经》反映周礼的客观实际。《左传》可以证明以礼说《诗》的阐释实践早在孔子之前,孔子的言论不是以礼说《诗》的源头。以礼说《诗》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相似文献   

6.
刘向之《诗经》学家法,前人每有论及。然其论据及研究方法,均仍有可改善之处。本文从家学、异文比较、《诗》说比较三方面,考论刘向之《诗》学家法,以图全面分析刘向《诗》学家法的问题,并希望由此而于两汉《诗》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素以形式与技巧而获得文学史价值认同的《草莽集》 ,诗人朱湘于其中悲观地将人生意义归为“虚空” ,反常地张扬生命活力 ,密集地描述“老人”和“坟”等意象。作品充满悲剧意识和厚重的精神品格。《草莽集》的整体主题和内容是对“死亡”的书写 ,并由此可找寻出作者日后自杀的部分心理原因。这是以前评著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而入神”的观点,认为“入神”是诗之“极致”,但严羽本人对“入神”的论述却着墨不多,又因“神”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完全界定清楚的范畴,这些就为理解严羽的“诗而入神”带来了难度。本文通过考察“神”之源流,界说“入神”内涵,辨明“入神”、“妙悟”的关系等,对“诗而入神”论作一番意义填充和探究,并认为严羽的“诗而入神”观,是对诗美理想境界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从戴震治《诗》的三种著述及其治《诗》的单篇文章两个方面,从不盲目信古、不设立门户、不囿于己见三个角度来对其治《诗》思想进行研究。进而得出:实事求是的治学思想,就其治《诗》而论,洵非过誉之辞。  相似文献   

10.
嘉道之后的《诗》学承乾嘉之余绪,固有重考据之风,然亦有其相当复杂的一面,首先是考据中有今文一派的兴起,其次是重视考据研《诗》的学者,无论是古文、今文学派,两种文本都很重视;三是所谓宋学,即重视义理、诗旨、文气的研究方法,并未因考据学的兴起而终止。王先谦的《三家诗义集疏》及其经学思想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嘉道以后《诗》学的复杂状况。  相似文献   

11.
杜甫秦州诗产生新变,诗歌内容由关注国家民生转向诉说个人身世遭遇,景物描写亦由高大壮美之物转向了日常的细小景物,艺术方法则由慷慨激昂转而悲婉细腻,气韵表现则开始呈现出萧瑟冷落之气,折拗怪特的特色也初露端倪,沉郁顿挫的特色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成熟。本文在阐述诗歌新变过程中,还分析了产生这种新变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杜甫;秦州;诗风;新变  相似文献   

12.
朱世泽于万历十六年前后编纂并刻印《考亭志》十卷,为历史上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建阳考亭书院志,也是历史上唯一一部全面记述朱熹考亭书院历史的书院志书。由于此书极为罕见,以往对此书的内容、编者、卷帙、刊者和刊印地点等均存在不少失误,故应逐一作出考辨和纠正。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朱熹任南康军知军期间兴复白鹿洞书院的活动。认为单从修复的成就看,影响相对很小,它是南宋书院发展中一个很重要也很引人注目的部分,但它不论是作为新儒家的书院或是北宋的书院,都绝对没有起到领头的作用。从长远看,白鹿洞书院修复之所以声誉巨大,更多的要归功于象征意义而不是历史,因为是朱熹的介入以及他的《教条》才使得它成为新儒学书院的一个有力象征。  相似文献   

14.
钱起诗有“大历十才子”的普遍通病,如气骨不足、常有佳句而无佳篇,其十首涉病诗亦是如此。受中唐诗歌创作风气的影响,钱起涉病诗格局较小。不同的仕途心态、往来友人的病中探访、因病得闲的闲适风味,是钱起涉病诗的主要内容,这些诗往往结合病痛谈自身经历,透露出因病自怜、卧疾避世的悠然心境。钱起涉病诗没有像杜甫涉病诗那样上升到更深沉的疾病叙事来抒发国殇民痛,可视为自得闲适、清空自然的平淡之作。  相似文献   

15.
杜甫绝句历来不被评论家看好,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受众期待.这种独特的受众期待又源于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人生态度,使得中国古代文化有一种极强的趋同心理,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认识格局,受众的期待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6.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诂与考订 ,诗注与诗评结合 ,针对性强 ,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 ,侧重于艺术分析 ,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 ,清人论评苏诗所涉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前人有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对苏轼在用典、和陶诗、以文为诗及其诗史地位的评价颇有精妙之论。形成这种繁荣局面的原因在于 :首先 ,清人标举、学习宋诗 ,风气日渐浓厚 ;其次 ,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 ;再次 ,清代研究苏诗的学者学问淹博 ,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相似文献   

17.
命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范畴,朱熹论命有天命、性命之义,由此引出命的两个维度,即从理与气、所禀与所值讨论命,赋予命以丰富的内涵。其中尤其重修德行仁,这是从道德层面谈命。天命在我,强调主体对命的把握,这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命。他对命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表现为提出知命、致命、改命,并在实际生活中践履它。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继承陈子昂、杜甫的兼济思想,创作了170余首优秀"讽谕"诗篇。这些讽喻诗多用散文化句式,诗中多杂以议论,还善于运用虚字虚词。这些创作手法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宋诗特点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