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指出了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地区积极总结不炼山造林经验,并在实际生产中进行了大力推广应用,从2012年开始全面实施不炼山造林,进一步推广不炼山造林的杉木、马尾松、木荷、枫香等优良乡土树种,在不炼山造林技术方面积累了一些生产实践经验。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阐述了科学采伐、整地挖穴及良种壮苗等的实践经验,分析了技术应用推广的成效,希望通过分析可以为同行业人士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关于不炼山整地造林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南方林区传统炼山整地引起的生态问题,对杉木,马尾松采伐迹地采取不炼山整地造林方式及相应的营林技术措施效益,进行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炼山造林的生态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炼山造林。因此不炼山造林在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协调森林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3.
不炼山造林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炼山造林具有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区生态环境、减少CO2及烟尘大量排放、预防和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等优点,其生态和社会效益均明显高于炼山造林,利大于弊。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不炼山造林技术,从科学采伐、林地清理、整地挖穴、树种选择、良种壮苗、混交造林、控草抚育等技术环节总结了应用此项技术的实践经验,并对其推广应用的成效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4.
造林地清理是营造人工林的关键。化学除草清理造林地 ,能彻底解除各种为害杂草、灌木 ,改良造林地卫生状况 ,为挖穴造林创造条件 ,是不“炼山”造林的新工艺。“炼山”对造林成活率具有明显的提高效应 ,原因是减少了为害杂草、灌木对幼树争夺空间、水分和养分。但“炼山”对水、土、肥流失十分严重 ,根据俞新舀教授在当年造林地定位观察结果表明 ,“炼山”的年径流量为 2 74 3.39m3/hm2 ,年土壤流失量为 2 4 .811t/hm2 ,分别是不“炼山”的 11倍和 88倍 ,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的流失量分别为不“炼山”的 15倍、2 4倍、16倍和 5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牛坡荒山采用穴状整地、全垦整地2种不同整地方式和施肥与不施肥2种施肥处理进行试验发现,不同的整地方式及施肥处理对杉幼林生长影响较大。其中全垦整地施肥对杉木幼林树高、胸径的生长与穴状整地施肥、穴状整地不施肥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穴状整地不施肥与穴状整地施肥对杉木幼树树高的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杉木幼树胸径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全垦整地造林后第二年进行施肥,对杉木幼树树高及胸径的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穴状整地造林后第二年进行施肥,对杉木幼树树高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对胸径生长的促进效果不明显。结果表明:全垦整地施肥处理效果最好,且与穴状整地施肥、穴状整地不施肥2种造林方式相比,全垦整地施肥对杉木幼林生长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江桂媚 《林业勘察设计》2015,(2):103-105,108
在古田县退耕农田上采用不同整地方式进行杉木人工造林试验,当年杉木成活率为94.3~96.2%、苗高为47.6~55.8cm,第2年杉木保存率为89.2~92.9%、树高为66.8~111.7cm,第3年杉木保存率为84.1~89.9%、树高为81.7~190.3cm。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淹育型水稻土的退耕农田中营造杉木林,条沟状深挖整地(A)能够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其造林成效较好,杉木幼林的保存率和树高均大于条沟状浅挖(B)、深挖大穴(C)、浅挖大穴(D)、挖小穴(E)等4种整地方式。  相似文献   

7.
柳杉不同整地方式造林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福鼎市点头镇开展了柳杉不同整地方式造林效果的比较研究,根据不同整地方式对柳杉早期生长性状的测定分析,表明:是否炼山与挖穴规格对柳杉幼林的生物量,特别是根系生物量的增加有明显促进作用;此外,不同整地方式对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干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炼山+全面清理(处理1)、不炼山+局部清理(处理2)、不炼山+带状清理(处理3)、杉木近熟林局部清理套种毛竹(处理4)进行造林地不同清理方式的毛竹造林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地不同清理方式对毛竹造林的成活率、出笋数、成竹数均有极显著影响,以处理4造林成活率、出笋数、成竹数最高,分别达91.9%、418个·hm-2、403株·hm-2,且当年造林成本最低,为11490元hm-2,分别比处理1、处理3、处理2节省造林投资成本3285、2115、480元·hm-2.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三分选,七分管。”如何加强杉木幼林管护,关键是及时抓好以下几个环节。适时抚育扩穴当年进行练山整地、大穴造林的山场,根据杉木的生物学特性和该树幼龄期喜荫的特点,只在9月中旬搞一次刀抚轻锄扩穴抚育最好。上半年由于造林前的炼山整地、栽植等营林工序,林地杂草不易丛生.土层疏松,幼树根系正在进行恢复生长,苗木对造林地生态因子不适,进行抚育作业会影响幼树的成活和生L,不抚育生长出来的杂草反而创造了自然的环境条件,可提高幼树的成活率。国铐洞口桐山林场通过五年的试验对比,杉木当年造林抚育两次的成活率低…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炼山营造杉木与木荷混交林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初期的两年内,由于炼山林地增加速效灰分,所以比不炼山林分树高超出13.1%。第4年不炼山林分生长量开始微弱超出炼山的林分;8年后不炼山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都超出炼山的林分,其中不炼山杉木平均胸径比炼山增长25.3%;调查还发现炼山比不炼山林分植物种类少了12种,仅为不炼山的76.6%。实践还表明,采用不炼山比炼山造林的前两年,每公顷可节约造林与管理投资1000多元。不炼山造林不仅可行,而且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炼山造林,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1.
尾巨桉不炼山造林技术与增产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巨桉不炼山造林技术研究表明:不炼山造林可使58 t·hm^-2(鲜重)采伐剩余物逐步转化为有机肥,造林当年可郁闭成林;1.5 a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基本与炼山造林持平;5.5 a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均高于炼山造林,但未达到显著差异,保存率低于炼山造林,主要原因为林木后期生长快,导致风折风倒。不炼山造林人工费比炼山造林增加30.7%-42.1%,采伐剩余物保留成本21.0-28.8元·t^-1。5.5 a时,因增产而增收的是营林成本增加的2.8-3.8倍。推广尾巨桉不炼山造林应重点抓好7个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2.
穴植方式对油松造林成活率与成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幼苗采用单株、双株两栽植点、3株丛植3种不同穴植方式进行栽植,运用标准地调查法,调查并分析了其造林成活率与投入成本。研究结果表明:油松穴植的成活率主要与栽植技术和造林地有关,单株、双株两栽植点、3株丛植成活率都达到95%以上,三者基本没有差异。从造林成本来看,单株费用最少,效果较好。建议在今后大面积造林中,大力提倡每穴单株造林。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杉木生态型造林和传统造林邻体对杉木基株干扰效应的差异,阐明生态型造林的优越性,避免造林地滋生大量五节芒,在不影响杉木生长的前提下解决传统造林中出现的炼山和抚育造成的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和人工成本高等问题,为今后造林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选用生态型造林与传统造林两种类型造林8年生生长数据,采用邻体干扰指数模型的方法,研究两种造林类型邻体对杉木的干扰效应。结果表明:生态型造林地中有灌木植物22种、草本植物4种;传统造林地中五节芒占草本植物总数量的91.8%,仅有灌木植物7种、其它草本植物1种,前者林地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和香农维纳指数均大于后者。测得两者初始个体高第1、2年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86.8 cm/a、31.9 cm/a和94.2 cm/a、51.9 cm/a,灌木植物第1、2年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48.7 cm/a和53.3 cm/a,草本植物的平均生长速度为55.7 cm/a;两者8年生杉木平均高和平均胸径分别为6.4 m、5.8 m和7.9 cm、8.7 cm。生态型造林地中灌木层干扰效应强于传统造林,主要干扰物种有4种,平均干扰指数为2.40;后者林地中草本层干扰效应强于前者,主要干扰物种有1种,平均干扰指数为0.42。生态型造林初始个体高较大,第1、2年平均生长速度大于灌、草植物,无缓苗期,造林后快速生长,对造林初期生长速度促进作用明显;传统造林初始个体高较小,有缓苗期,第1、2年平均生长速度小于灌、草植物,林地必需进行抚育。分别拟合两者总干扰指数与杉木基株大小、基株生长速度唐守正树高曲线,知其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前者抵抗邻体干扰能力强于后者,个体大小受邻体的影响较小,邻体对基株生长的整体干扰作用要小于后者。生态型造林不抚育促使杉木个体高生长较快,传统造林由于频繁抚育杉木个体胸径生长较快。生态型造林炼山为五节芒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前者无炼山抚育,生物多样性丰富,抑制五节芒生长。  相似文献   

14.
采用深穴整地、穴底植苗、草灌覆盖的造林新方法,可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土壤含水率超过了水平梯田整地常规植苗造林的林地;造林2a后落叶松保存率达95.6%,常规造林仅为52.4%,对提高干旱地区落叶松造林成活率有显著作用;落叶松幼树高度和当年生长量均比常规植苗造林的高。  相似文献   

15.
湿地松人工林造林整地与抚育方式效应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年生湿地松人工林造林整地与抚育试验观测结果表明:整地规格对湿地松幼林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而抚育方式对湿地松幼林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以穴状和带状抚育幼林成活率最高,为92.15%,而对照仅为82.17%。整地规格、抚育方式及二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湿地松胸径、树高生长量没有显著影响,通过对整地、抚育方式湿地松生长量分析,结合经济评价,丘岗地湿地松造林以中穴整地、穴状和带状抚育为宜。幼林抚育能明显提高林地肥力,并且抚育强度越大,林地肥力恢复与提高越快;抚育能减少林地被种类、多度及盖度。  相似文献   

16.
追溯杉木从常绿阔叶林的伴生树种被选择为人工造林树种的历史.剖析从古老的杉木混农林制度演变为现行的“大面积连片纯林、大面积炼山整地、大面积杉木连栽”的历史背景和严重的生态后果.引起对现行的杉木经营体制的重新思考,认为应让杉木从纯林回归到阔叶林中去,应按生态系统原理组织杉木的栽培制度来经营杉木林,以实现杉木的可持续经营,这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提出实现可持续经营的途径7条建议.  相似文献   

17.
短叶省藤和黄藤组培苗造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黄藤组培苗的适应性与保存率不低于实生苗,其造林的立地、整地、上层林木和种植措施等可与实生苗相同。黄藤组培苗能保持母株优良的生长特性,生长显著快于未经选择的实生苗。同时,组培丛芽苗的第1单芽的茎长生长快于第2单芽的茎长生长。短叶省藤的单芽高度与造林保存率有显著的相关性.高度大的单芽保存率高,反之则小。造林前的苗高分析表明,单芽苗和丛芽苗第1单芽的保存率与其造林前苗高大于15cm的比率接近,丛芽苗第2单芽的保存率与其造林前苗高大于10cm的比例接近,第3单芽的保存率与其造林前苗高大于5cm的比例接近。与黄藤相同,短叶省藤丛芽苗各单芽的生长速度也与造林前单芽的高度相关,苗高大的单芽生长快,苗高小的单芽生长慢。  相似文献   

18.
营林措施对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建立16个径流小区,对不同整地方式、抚育方式、间种绿肥和营造林模式等营林措施的杉木造林地的水土流失进行了5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林地5年的土壤流失量表现为全垦>带垦>穴垦,穴垦比全垦、带垦分别减少4033%和2548%的土壤流失量;不同抚育方式林地5年土壤流失量表现为扩穴连带抚育(98695t/hm2)>块状抚育(92587t/hm2)>不抚育(4066t/hm2),块状抚育比扩穴连带抚育减少619%的土壤流失;不同造林模式林地5年的水、土、肥流失均表现为:传统模式>世行模式>生态型模式,其中世行造林模式林地水、土、有机质和养分(N、P、K)流失量比传统模式造林地可分别减少660%的水、608%的土壤、1026%的有机质流失和1036%的养分流失量;在造林地上间种绿肥增加地表覆盖是防治林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不同苗木类型与整地方式造林早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苗木类型和整地方式的马尾松幼林的造林成活率、生长状况、生物量和根系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容器苗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当年抽梢高和生物量;整地方式对造林当年的马尾松幼林有一定影响,而在第3年则对幼林树高和抽梢高起着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