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随着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江苏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高质量发展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要求下,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海洋产业发展支撑不足、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等挑战。江苏沿海地区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必须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均衡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发展;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苏海洋开发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拥有滩涂与辐射沙洲和浅海资源、较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港航资源、海洋旅游资源等特色海洋资源,十多年来海洋开发颇有进展,但其进一步加快推进和持续稳健发展受到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约束两大瓶颈制约.突破瓶颈、实现江苏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实施特色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战略.一要发展滩涂与辐射沙洲养殖产业群等特色海洋产业,二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三要优化海洋开发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我国海洋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即从最初的一、三、二的产业构成,经过三、一、二、二、三、一演进阶段,最终形成三、二、一的结构类型;近年来,使海洋三次产业协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从海洋经济总量、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结构,分析了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概况,同时指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在产业结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方式、海洋科技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构筑高效的科技与管理平台,引进和培育海洋科技人才,引导海洋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注重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66-19168
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分析了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表明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海洋吸收温室气体的生态功能下降;环境污染导致海洋对废弃物的处理功能下降;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威胁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指出了海洋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发展海洋可再生绿色能源;科学规划,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低碳产业;引导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海洋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5.
广东海洋产业发展分析及结构优化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东海洋经济凭借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愈来愈高,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深入考察了广东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主要海洋产业进行了关联度分析,认为广东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产业、政府和政策的正面功能.提出了坚持产业自发转型、政府积极推动和政策强效支撑的组合型对策.  相似文献   

6.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宁波市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认为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前景良好,海洋产业产值持续上升,并且海洋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正由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型升级,提出壮大海洋主导产业、发展技术驱动型海洋经济、发展新型产业和关联产业、大力促进海洋低碳产业的发展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简要分析了中国各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现状、主要的海洋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根据上述分析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文中初步归纳了各沿海省市海洋经济近期发展目标及其区域布局。以广东省为例,该省2005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7.7%,其主要产业、优势产业和今后应发展的海洋产业均为沿海旅游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油气业等。2010年该省将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5%。  相似文献   

8.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采用多元层次分析法,从海洋经济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2个层次建立江苏省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定量测算2001—2012年江苏省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江苏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现综合上升趋势;(2)敏感性指数"先升后降再升",但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放、加快海洋可再生资源的产业发展都是降低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敏感性的关键举措;(3)适应性指数逐年稳步提升,表明海洋科技进步和海洋管理、业已形成的以海洋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开放型海洋经济系统能够显著提高海洋经济与环境系统适应性。最后,从加大海洋污染排放控制管理、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等角度,提出有效提高江苏省海洋带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提高江苏海洋带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赵艳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071-2072
分析了江苏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以及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江苏沿海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江苏沿海经济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广受人类的关注,该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瓶颈阶段。通过对海洋新能源产业的研究,分析了我国目前海洋新能源产业海上风能、海洋温差能、海洋波浪能、潮汐和潮流能的发展情况,探讨了制约我国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外海洋开发的大背景下,海水利用已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发展海水利用所具备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江苏省海水利用产业的发展应立足自身特色,以增长型战略为主,重点发展中小型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流冷却,培育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注重海水利用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和特色“海水农业”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2.
李卫佳  武戈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296-299,321
在对江苏省食品行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江苏省食品行业生产的影响,探索了国内资本和FDI在江苏省食品行业发展中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食品行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FDI对食品行业发展的作用高于国内资本。  相似文献   

13.
翟仁祥  李敏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13-20115
在阐述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度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江苏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定量测度江苏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度,并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效率、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促进江苏海洋经济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刘帅  瞿群臻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66-7268
通过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的分析,剖析了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权属、观念、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海洋资产管理、增强国民海洋意识、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等一系列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中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全国GDP的9.3%,海洋产业增加值已达全国GDP的4.0%。此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剖析了2001—2005年间中国海洋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其顺序为旅游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等;应用主成分分析揭示了2004年沿海诸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的地位,前3名是:上海、天津、广东;应用区位熵分析确定了2004年沿海诸省的优势海洋产业,如:上海的优势产业有:交通运输业、旅游业、船舶业。根据上述分析,中国海洋渔业的发展趋势是:2005—2020年间近海鱼类捕获量继续保持零增长,海水养殖量年均增长3.7%,远洋捕捞量年均增长6.4%。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区位熵、主成分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分析了江苏省13个地市2005~2014年10年间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苏南、苏中、苏北3区域间差异呈"W"型波动,但总体差异减小。江苏省旅游经济结构呈"橄榄球"型,两极分化明显,球体中间聚集大量城市,且呈现出分布相对均衡、缓慢交替发展的趋势;而球体两端城市数量较少,位次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赵红艳  陈晔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686-1688
在分析江苏沿海海洋灾害的基础上,介绍了江苏沿海主要海洋灾害的类型以及海洋灾害的特点,重点分析了相对海平面上升、风暴潮、赤潮3种具有代表性海洋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8.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可佩  周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43-6244
根据2006年最新统计资料,采用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差异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13个省辖市可划分为三大类,其中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4市属于第1方阵,是江苏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省908专项“海洋油气资源调查专题”工作为基础,分析了河北省海洋油气资源现状及勘探开发潜力,探讨了海洋油气开发与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