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用蚕品种春梅×繁花引进试养总结建德市农业局叶丽娟近年来,我市饲养的当家蚕品种以浙蕾×春晓和菁松×皓月为主,1994年全年共发放蚕种34300张,其中以上两品种达32969张,占总饲养量的96.12%。为探求比以上两蚕品种经济性状更优良,又适合我市饲...  相似文献   

2.
<正> (一) 随着蚕桑事业的日益发展,家蚕品种也在不断更换。从我区情况看,目前春蚕品种还比较理想,有苏5×苏6(正反交)、东肥×华合(正反交)两对当家品种。1981年,全区春蚕发种量苏5×苏6占50%以上,东肥×华合(正反交)占30%左右,东肥·671×华合(正反交)占10%多一点。1982年春蚕的发种量:苏5×苏6(正反交)占80%,其余为东肥×华合(正反交)。蚕农对春用品种基本是满意的。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夏秋蚕的品种还不够理想,具体表现在张种产量低、产值低、茧质差。我区历年来夏秋蚕的张种产茧量,一般在40斤左右,张种产值:苏_3×苏_460多元;苏_3·秋_3  相似文献   

3.
雄蚕杂交种秋华×平30饲养试验与示范推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雄蚕杂交种秋华×平30进行3年4期大批量的试验饲养与示范推广,结果表明,秋华×平30与现行推广优质、高抗家蚕良种秋丰×白玉相比,具有强健好养,茧层率、出丝率高,清洁、净度优等优点,是一个值得大力推广的优良雄蚕杂交组合,该品种深受蚕农和丝绸的企业欢迎.文章同时指出,雄蚕杂交种的推广必须要实行优质优价评茧政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平衡致死系S_8、S_(14)选配雄蚕杂交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品种雌为母本,平衡致死系S8、S14雄为父本,按中×日(或日×中)的形式选配雄蚕杂交组合,通过对总共28个雄蚕组合的雄蚕率及主要茧丝质性状的配合力测定,选拔出2对优良雄蚕杂交组合夏5×S14、夏S4×S8,它们的雄蚕率达到99%以上,目前已有少量进入农村中试。  相似文献   

5.
家蚕夏蚕品种桂夏二号(朝霞×932)是广西蚕业指导所育成的夏蚕良种,它具有抗高温多湿,抗病力强,食叶少,发育期短等优点,该品种单张产茧30—36kg,茧层率19.2%~20.4%,一茧丝长884.4m,解舒率77.4%,出丝率12.2%,可缫制2~3A级生丝.现仍是广西当家品种之一,深受蚕区欢迎.  相似文献   

6.
1996年春期在临安蚕种总场进行春用蚕品种比较试验。供试蚕品种是菁松、皓月、浙蕾、春晓,春·蕾、镇·珠及其正反一代杂种。对比结果:春用一代杂种均属体强丰产多丝量品种类型。进一步分析,各杂交组合各有所长。菁松×皓月最大特点是丝质特别优良,解舒率高达77.45%,然产虽量及其杂种优势率较低;浙蕾×春晓产茧量居中,然杂种优势率较高,丝质也优良,解舒率73.85%;春·蕾×镇·珠产茧量最高,杂种优势率较高,然丝质较差解舒率仅64.41%。  相似文献   

7.
以常规品种雌为母本,平衡致死系S8,S14雄为欠本,按中×日的形式选配蚕杂交组合,通过对部共28个雄蚕组合的雄蚕率及主要茧丝质性状的配合力测定,选拔出2对优良雄蚕杂交组合夏5×S14,夏S4×S8,它们的雄蚕率达到99%以上,目前已有少量进入农村中试。  相似文献   

8.
雄蚕品种试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雄蚕蚕品种春日×-平一与普通春蕾×镇珠各10盒蚕种进行了农村对比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雄蚕品种在抗病性,干壳量,茧层率,出丝率,茧丝长,经济效益等方面优于普通品种。  相似文献   

9.
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在春、夏、秋不同环境条件下,经严格的后代选择,育成抗逆性强.老熟、眠起齐一的中系蚕品种泰、丰和日系蚕品种晚、晖,其组配成四元杂交种菜·丰×晓·晖,经过多次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表明,该四元杂交种产茧量比对照种菁松×皓月提高6%,产值提高6%~9%,茧丝长1400m,解舒率77%,净度95分,同时具有制种容易的特点,是一个优良的蚕品种。  相似文献   

10.
我县夏秋茧占全年总茧量的45%以上,多年来浙农1号×苏12为夏秋期的当家品种,虽然具有抗病、好养的特点,但茧质、出丝率、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为了提高夏秋茧产、质量,提高蚕农和丝绸工业的经济效益。接受省蚕品种在农村鉴定任务,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一、蚕品种的演变加速优良新蚕品种的选育,是提高我省茧丝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解放以米,我省经过几次蚕品种更新换代,蚕种、蚕茧质量均有较大提高。解放初期,我省的家蚕品种有沄文×华十、沄翰×华八,张种产茧10公斤,茧丝长600—700米,缫折380—400公斤,生丝品位C级以下,蚕种与蚕茧质量均较差。为了提高蚕种与原料茧质量,1953年成立了家蚕选种站,着手进行蚕品种整理,选育良种,淘汰土种。1955年—1956年选出沄文禾×华十  相似文献   

12.
蚕品种镇珠×春蕾对比试养效益总结建德市农业局聂雪风,吴生泉,应斯芳镇珠×春蕾是中国农科院蚕研所育成的一对春用蚕品种,90年我市引进少量蚕种试养,发现该品种的抗病、抗逆力较强,好养,为进一步探索该品种的饲养特性及其生产性能,gB年春期再次引进试养,并对...  相似文献   

13.
872×871蚕品种自1999年引进我省至今,在我省现行推广品种中已占50~60%,说明它在四川范围内深受种场、农村、丝厂的欢迎,属于当家品种。但近年来在生产繁育过程中,蚕种生产单位反映872品种生理小蚕(3~5龄)发生较多,不结茧蚕率高,健蛹率低,一代杂交种饲养反应5龄期蚕病发生较多和不结茧蚕多,影响蚕农的效益等问题。这些情况可能是872品种的体质和抗性问题。现结合我场近几年来的繁育生产情况,对872品种的体质和抗性问题作如下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 安康地区于8月27——28日召开蚕品种更新换代工作讨论会,地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主产县蚕技站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经过充分讨论,统一了认识,对该地区蚕品种更新换代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①现行蚕品种日东×华苏自1976年投产以来,发种120余万张,对生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当前推广的新蚕品种比较,日东×华苏的主要生产性状(产茧量、出丝率等)显低,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蚕品种更新换代工作势  相似文献   

15.
选出高产优质桑树新杂交组合69×伦109和69×选四二个组合比生产品种塘10×伦109,桑叶产量分别增加17.1%和10.7%,万头蚕产茧层量分别增加7.6%和6.7%;优质桑树新杂交组合60×851,桑叶增产3.6%,万头蚕产茧层量增8.2%。  相似文献   

16.
黄山×平湖是安徽省蚕桑服务站引进国外种质资源选配成的新四元杂交蚕品种,已于2002年底经安徽省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02年春季岳西县引进试验,两个试验点张产蚕茧分别为57kg和43.2kg,比对照品种春早×九华和872×871分别高0.5kg和5.75kg,各品种间均以万蚕产茧量相比较,正交种比春早×九华高16.5%,反交比872×871高14.6%。在春季试验基础上,晚秋蚕期又引进该蚕种138张,在本县不同类型蚕区进一步示范比较。现将2002年晚秋农村饲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来,据生产单位反映,蚕品种净度有所下降.为了探明影响净度的主要因素,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蚕桑科与本校合作于1988年春、秋两期进行了部分蚕品种的净度与蔟中温湿度关系的试验,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材料 春用蛋品种:杭7×杭8、苔松×皓月、浙蕾×春晓、华合×东肥;秋用蚕品种:浙农1号×苏12、新杭×科明、诸花×朝霞、芳山×星·明.方法 春期和秋期分别将4对春用蚕品种的熟蚕和4对秋用蚕品种的熟蚕放在高温、多湿、  相似文献   

18.
家蚕的性别遗传一般是雌雄各半,雄性个体在出丝率、叶丝转化率、茧丝质量以及抗逆性等方面都优于雌性。长期以来,人们希望在丝茧育中通过品种选育来实现雄蚕专养,近几年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了提高蚕茧质量和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雄蚕品种秋华×平30和秋丰×平28的引进试验,2个品种表现均优于普通夏秋蚕品种(7532·湘晖×932·芙蓉),尤以秋华×平30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9.
饲养雄蚕品种可以达到高效生产蚕茧的目的,因为雄蚕具有强健好养、食桑少、叶丝转化率高、丝质优的特点。引进浙江省蚕研所的雄蚕品种华夏×平88并与正常饲养的品种苏镇×春光进行对比试养,通过鲜茧产量、鲜茧丝质、干上茧丝质及成本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饲养华夏×平88雄蚕成本少,叶丝转化率、茧层率和出丝率高,专养雄蚕能够克服雌雄混养时蚕茧大小不一,茧丝质开差大而影响生丝质量的问题,能有效提高生丝品质。  相似文献   

20.
家蚕新品种“桂蚕一号”推广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蚕新品种“桂蚕一号”(9· 10× 7· 10 )在我市农村推广饲养 ,经实地调查 ,虽遇高温、叶质差等不良环境 ,但与当家品种“两广二号”相比 ,强健性无明显差异 ,实用孵化率 96 .5% ;虫蛹率 93.5% ;全茧量 1.52克 ;茧层量 0 .32克 ;茧层率 2 0 .99% ,分别比对照提高 15.9%、2 0 .2 %、3.91%。张种单产达 4 3.0 4公斤 ,增产 4 .2 1公斤 ,增产 10 .84 %。张种产值 84 3.8元 ,增值 82 .5元 ,深受农民欢迎 ,“桂蚕一号”是一对高产、高效、优质的新蚕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