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陕西省耕地变化驱动力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陕西省以及11地市(区)1997-2006年耕地变化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陕西省各地市(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陕西省省域耕地面积变化第一驱动力为社会经济因素,第二驱动力为退耕还林政策;根据驱动因子内容划分,咸阳、宝鸡、渭南、榆林、商洛属于产业拉动型,铜川和延安属于投资推动型;西安、汉中和安康属于社会经济综合驱动型;10个地级市均受到退耕还林政策的驱动,杨凌示范区则由于特定的发展时期受到固定资产投资的驱动影响。陕西省11地市(区)耕地变化的第一驱动力存在区域上的差异,第二驱动力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2.
55年来黄土高原边缘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对地处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带的大同市耕地现状和1949—2003年间耕地总量变化进行分析,同时采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对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变化特征分析,得出55年来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具有2—3年和6年左右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并预测未来大同市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得出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为人口因素、农业现代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三个方面,所得结论有利于在科学的指导下采取措施稳定耕地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相关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陕西省的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耕地的数量、质量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 ;科技进步等人文因素对各个区域的粮食单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陕西省 1 1个区域的粮食生产水平的分异。本文从陕西省各个区域 1 949~ 2 0 0 2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及粮食播种面积等农业统计资料出发 ,分析了陕西省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差异 ,并简要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 ,从而为陕西省的农业发展 ,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西安市耕地资源的空间变化和 1 95 0年以来耕地面积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西安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力 ,建立了耕地面积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形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资料,确定了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了兰州市1994-2004年城市化水平,并对兰州市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兰州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Y=1.506-0.04X。最后提出了解决加快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减少矛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0~2015年水文、气候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定量的分析了近55年博斯腾湖与伊塞克湖水位变化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近55年来,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下,博斯腾湖与伊塞克湖水位经历上升与下降的变化过程,其中博斯腾湖水位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而伊赛克湖水位表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引起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第一主成分为人文因素,第二主成分为自然气候因素,而引起伊塞克湖水位变化的第一主成分为气候因素,第二主成分为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8年以来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的变化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呈持续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为建设用地、灾毁等;粮食总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粮食总量年变化率与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耕地面积减少量和因其导致的粮食减产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说明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产量的减少,耕地资源数量是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基于吴起县1950~2005年的统计和调查资料,分析了吴起县1950~2005年50多年来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初步探讨了1990~2005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50多年来,吴起县耕地数量总体上经历了快速减少、震荡波动、急剧增加和持续缓慢减少四个阶段,耕地总量减幅达39.6%;人均耕地面积减少31.7%,总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压力、农业科技进步和政策等因素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1995~2004年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得分逐年增加,可持续发展态势总体表现良好.各子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趋势相同,都是在持续增长.还进一步分析了陕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安市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动态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浪  任志远  刘焱序 《干旱区研究》2013,30(6):1144-1149
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指标因子进行特征提取,采用灰色预测方法来构建预测指标,运用MATLAB软件建立的BP神经网络进行耕地面积预测。结果表明:经主成分分析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结构简单、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对西安市耕地资源的预测精度较高,可靠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预测结果显示,西安市2013年的年末耕地面积为248 826.67 hm2,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是西安市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在西安市城市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的规划和保护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澳大利亚进口新西兰苹果风险分析报告,阐述其分析有害生物进入的过程及计算方法的数学模型。文中分别就有害生物随产品到达口岸的可能性、病害类有害生物随产品被消费者丢弃可能性、病害类有害生物接触寄主可能性及发生可能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列出计算方法,为风险分析工作提供技术帮助。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的时空差异及其发展趋势是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通过获取江苏省13个气象站点1976—2006年气象资料,应用空间插值、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对江苏省气温和降水量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平滑预测分析、突变分析和周期性分析,揭示该地区气候时空差异和变化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76—2006年,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多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现象,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25~32 a、15~25 a和10~15 a的三类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周期变化规律;降水量均波动起伏较大,无明显的增减现象,且在1990—2000年间以正距平为主;年降水量多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发生突变;降水量在25~32 a、15~25 a和10~15 a的三类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变化。通过上述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规律,积极应对区域气候变化,保障江苏省生态稳定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青南高原近30a雪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用青海南部高原13个气象站的1971-2000年的春季(3-5月)和冬季(10-2月)降水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结果发现对青南地区13站春季和冬季的降水资料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春季所得的前三个模态和冬季的前两个模态都能很好地表示青南高原春冬季雪灾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春冬季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的分析,得出青南高原春冬季雪灾的主要周期:青南春季雪灾存在一个准4和准8年的主周期;青南冬季雪灾存在一个准2、5年和15年左右的主周期。从统计资料中可得出青南高原春季发生大雪灾的次数比冬季多。  相似文献   

14.
2002-2008年,采用样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荒漠区禁牧样地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以7年的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了荒漠植物群落的季节和年度特征,并利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对植物群落特征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排序分析。结果表明: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特征均为夏季和秋季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秋季显著高于春季(P<0.05)。灌木植物与草本植物群落特征的年动态具有差异,草本植物群落特征的年间波动大于灌木植物。DCA排序表明荒漠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和年度间差异不明显。CCA排序表明草本植物特征因子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大于灌木植物。草本密度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大,草本高度与年均温度的相关性较大,草本生物量与年降水量、年均温度的相关性均较大。  相似文献   

15.
园林绿地中桔小实蝇种群消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掌握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种群在上海园林绿地中的消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采用成虫诱捕法监测10个园林绿地内的桔小实蝇种群发生量;采用人工调查法调查绿地内桔小实蝇寄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种群发生点到餐饮场所、垃圾站及水果市场距离、绿地内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桔小实蝇的种群发生量与寄主植物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938,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寄主植物数量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发生量的最重要因子;桔小实蝇种群发生量与该种群发生点到水果市场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996,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水果市场与寄主植物距离越远,种群发生量越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桔小实蝇种群发生量与该种群发生点至垃圾站的距离聚为一类,两者又与种群发生点至水果市场的距离聚为一类,桔小实蝇种群发生量与水果市场、垃圾站的距离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年和2010年甘肃省12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断裂点理论对各城市的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了定量划分,然后运用GIS软件对各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了缓冲区分析,最后运用回归分析对各城市经济影响区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近十年来,甘肃省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普遍扩大,城市综合实力的相对变化促使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也有局部调整;城市经济影响辐射范围不仅存在空间竞争关系,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土地、资本、城市化水平和科教因素对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变化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制度因素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pesticide use on ecological systems in the context of agricultural farmland environments. The aim i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design of effective and minimally damaging pest control strategies. The 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can identify specie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 integrity of the ecological network. The methodology can be used to monitor the impact of shifts in terms of types of pesticide used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e authors' intention is to use this methodology to provide supporting evidence for the UK Voluntary Initiative programme aimed at convincing farmers voluntarily to make improved choices in the use of a wide range of pesticides.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Y病毒 (Potato virus Y,PVY) 是世界范围内对茄科属植物造成影响的重要病毒,为了解PVY对新疆加工番茄的危害,本文采集205份加工番茄样品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PVYO、PVYO\N\C、PVYN检出率分别为20%、18.05%和0%,且PVY不同株系总检出率达24.9%。根据血清学检测结果,在苋色藜 (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 上进行单斑分离获得2个PVY分离物S1-10、S2-12,其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S1-10分离物是PVYO与PVYN的重组体,属于PVYN∶O株系,S2-12属于PVYO株系。本研究表明新疆加工番茄上的PVY主要为PVYN∶O和PVYO株系。  相似文献   

19.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牧草产量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寒草地多年牧草产量和主要气象因子,运用主成分法分析了影响牧草产量的影响因子,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牧草产量回归统计模型,结果表明,影响牧草产量的因子顺序为:7月份温度x4>4月降水x8>8月日照x19>6月日照x17>生长期总降水量x13>7月降水x11.结合通径分析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对牧草产量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uta absoluta (Meyrick) is a major pest of tomato produced in glasshouses and open field, causing severe damages to crops, reducing the quality of tomato fruits. The current maintenance of the pest populations below the economic threshold is not achieved by natural and classical control, thus requiring the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BCAs), under an augmentative or inoculative approach.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develop 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model to evaluate the commercial viability of a continuous mass production of Macrolophus pygmaeus (Rambur), a BCA commonly used against the tomato moth, Tuta absoluta, in protected culture. The estimations for our model were based on two approaches: the farm-level impact analysis and the benefit–cost analysis.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farm-leve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adoption of a more sustainable biological control approach is profitable for farmers and the benefit–cost analysis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e investment on a new factory dedicated to the mass rearing of M. pygmaeus to control tomato moth populations generates a positive net present value (NPV) of 7.2 million euros, corresponding to an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 of 28.4% per year.

CONCLUSION

Our results are in line with (i) the more recent European Commission proposals for a new Regulation on sustainable use of plant protection products, which includes the reduction of 50% the use and risk of chemical pesticides by 2030 and (ii) 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which conclude that new projects on BCA production are worth investments. © 2023 The Authors.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on behalf of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