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引起蛋鸭产蛋下降、雏鸭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鸭重要传染病,严重危害养鸭业健康发展。正确诊断鸭坦布苏病毒病对防制该病极为关键。本文就该病病原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三方面展开阐述,以期弄清该病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2010年春,鸭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东南沿海暴发,该病由鸭坦布苏病毒引起并以鸭产蛋下降为特征,对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也引起了动物防疫部门及研究者的日益关注。论文从病原学、反向遗传学、病理学、诊断方法、疾病传播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苗研究等方面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有助于对鸭坦布苏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及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鸭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引发的鸭坦布苏病毒病从2010年开始在我国流行,并迅速蔓延至多个地区。该病主要侵害鸭的生殖系统,以产蛋量急剧下降为主要特征,肉鸭、雏鸭主要症状为站立困难,步态不稳。文章综述了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学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引起病鸭瘫痪、产蛋鸭产蛋骤降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种鸭、蛋鸭、肉鸭,鹅偶有发生,又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鸭黄病毒病。自2010年4月份在中国首次流行以来,给我国水禽业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将从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及剖检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5.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引起的以产蛋鸭产蛋量骤降和雏鸭或育成鸭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和快速诊断方法,并提出了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养殖环境、加强消毒防疫和卫生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旨在指导养殖场有效地防控该病。  相似文献   

6.
自2010年以来,坦布苏病毒病给我国水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该病的鸭、鹅等禽类常出现采食量下降、腹泻、神经障碍、卵巢出血破裂、产蛋严重下降等临床症状。就坦布苏病毒对不同细胞的感染性及对禽类和哺乳动物的致病性进行综述,以期为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性研究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鸭坦布苏病毒病的诊断要点 鸭坦布苏病毒病对蛋鸭危害严重,临床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应注意与鸭副粘病毒病、禽流感、鸭产蛋下降综合征等病毒病加以区分,可以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测等方面与其它疾病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传染病,给养鸭户特别是蛋鸭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文结合江西省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国内外学者研究资料,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江西省蛋鸭场流行概况以及诊断方法与防控措施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在种(蛋)鸭发病,近年来也出现雏鸭发病[1]。病鸭临床症状表现为产蛋下降、采食量骤减、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2]。该病于2010年首次在浙江等地大暴发,由于其传播迅速,短时间内蔓延至山东、河南等我国其它养鸭地区,给我国养鸭行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3]。  相似文献   

10.
<正>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引起病鸭瘫痪、产蛋鸭产蛋骤降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种鸭、蛋鸭、肉鸭,鹅偶有发生,又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鸭黄病毒病。自2010年4月份在中国首次流行以来,给我国水禽业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将从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及剖检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一种新发的病毒性传染病,以产蛋鸭产蛋量严重下降和雏鸭或育成鸭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自从2010年首次暴发以来,鸭坦布苏病毒给我国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天然免疫应答以及病毒的诊断与防控等方面对DTMUV进行综述,为今后该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种鹅坦布苏病是由坦布苏病毒引起鸭、鹅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笔者采集了安徽省3个种鹅场疑似暴发坦布苏病毒病的病料送检,并对种鹅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措施等进行总结与分析,为种鹅坦布苏病毒病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早期诊断,及时采用疫苗紧急预防,可有效防控种鹅坦布苏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鸭坦布苏病毒病也称为"鸭黄病毒病",2010年春季开始在我国主要蛋鸭养殖区传播,是一种新的禽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为蛋鸭采食量减少,卵泡变形、变性,卵泡膜出血、充血。产蛋鸭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在5%~15%之间,给我国养禽业带来了严重影响。2015年以来,除蛋鸭发生鸭坦布苏病毒以外,产蛋鹅、肉鹅、肉鸭、野鸡和鸡也能发生该病,鸭坦布苏病毒对肉雏鸭的致病性主要体现在对雏鸭全身组织器官损伤,最终使雏鸭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采食下降、神经症状和腹泻等,有研究表明雏鸭死亡率高于20%。自本病发生以来,我国学者对该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和抗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于2010年首先在上海、浙江等地爆发,由于其传播迅速,短时间内蔓延至山东、河南等我国其它主要养鸭地区,给我国养鸭行业造成重大经济损伤。本文就DTMUV的病原性、流行情况、致病性和检测方法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坦布苏病毒感染是由坦布苏病毒引起的鸭、鹅等多种禽类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自2010年春节开始在我国暴发,发病急,传播快,死淘率高,给中国的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围绕一起鹅坦布苏病毒感染案例的诊治,对坦布苏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方式、鉴别诊断进行概述,并提出针对性防控策略,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坦布苏病毒提供...  相似文献   

16.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引起的一种以产蛋鸭产蛋量下降和雏鸭或育成鸭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2010年在我国江浙地区首先暴发,随后迅速波全国主要养鸭省份,给我国的养鸭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从生物学特征、传播途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等方面阐述该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科技     
<正>中国农科院成功研制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率先从发病鸭场分离鉴定出引起雏鸭高热、食欲不振、生长迟缓、产蛋下降乃至停止新发鸭传染病的病原,将之命名为"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并成功研制出"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国产禽免疫抑制病诊断试剂盒问世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以来中国大部分种鸭和蛋鸭养殖地区相继发生了以减料、产蛋下降和伴有一定死淘率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淘率高,给中国的养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2010年给中国的养鸭业造成的损失达50亿元。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病被确诊为是由一种新型病毒-鸭坦布苏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本文围绕着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生物学特性、病毒检测方法及致病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鸭坦布苏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鸭坦布苏病毒病又称黄病毒病,是肉鸭常见疾病。本文对一例13日龄雏鸭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病变、实验室分子生物学诊断及细菌培养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该病例确诊为鸭坦布苏病毒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且病菌对氟氧沙星和头孢喹肟高敏,通过紧急免疫,并辅以抗生素和抗病毒中药治疗,经过治疗后,病情很快好转,以期为鸭坦布苏病毒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2010年4月以来,我国爆发了一种主要危害蛋鸭和种鸭以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发病急、发病率高(可达100%)、死亡率低(产蛋鸭一般在5%以下)为特征的鸭坦布苏病毒病(以下称黄病毒病),该病普及范围广,可对我国养鸭业造成重大损失。到目前为止,黄病毒病已流行十多年时间,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原特点、临床特征、剖检变化、免疫状态、防控措施等的研究已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