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根据大小及时分池稀疏稚贝培育密度是关键要根据培育条件及时稀疏密度,在60多天的稚贝中间培育过程中,一般分成4阶段和4个密度培育效果比较好,稚贝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见表1。根据大竹蛏苗种的生长情况和大小适时调整,及时进行稀疏分池培育,但大竹蛏稚贝壳薄,极易破损  相似文献   

2.
魁蚶增养殖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雪岭 《齐鲁渔业》2007,24(5):22-22
1魁蚶苗的中间暂养2004年4月自山东烟台购进苗种2 000万粒,稚贝壳长1 mm左右,首先经过浮筏式中间暂养培育成大规格苗种。中间育成要选择无风浪,水质清新,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视稚贝的附着量多少,按一定稚贝数量(一  相似文献   

3.
厚壳贻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是我国贻贝的主要养殖品种,其苗种主要依靠天然苗种和半人工采苗获得。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于嵊泗县石柱育苗厂,首次突破了厚壳贻贝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和稚贝海区中间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厚壳贻贝亲贝通过室内强化培养,经人工催产可获得成熟受精卵,受精率可达95%。在水温16℃时,受精卵在受精后25min出现第一极体,受精后39h50min发育至直线绞合幼虫期,胚胎孵化率达92%,在水温15.8~21℃的条件下,经39d室内人工培育,获平均壳长0.694mm的附着稚贝1304.7×104ind;附着稚贝经102d海区中间培育,获平均壳长13.95mm的稚贝404.46×104ind,海区保苗成活率达31%。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厚壳贻贝大规模苗种生产奠定了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毛蚶俗名瓦楞子,是我国重要的海产埋栖型经济贝类。为恢复毛蚶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滨州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在毛蚶苗种育苗、生态养殖以及底播增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将规格较小的稚贝通过强化培育后进行生态养殖与底播,是保证苗种成活率的重要环节。近年我们在无棣海旺贝类增养殖有限公司采用工厂化养殖车间结合室外虾池培育进行工厂化毛蚶稚贝强化培育技术研究,在规格达到20毫米以上再进行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扇贝养殖业目前主要靠人工育苗获得苗种。在人工育苗中室内幼虫培育和稚贝附着方面技术上基本过关,每米^3出池稚贝(壳高300-400微米)高达228万粒。但是,稚贝出池下海到商品苗(壳高1厘米左右)的中间育成过程中,生产技术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育成率低(一般只有5%左右),单位水体出苗量少,仅3-5万粒/米^3。  相似文献   

6.
人工促熟青蛤亲贝是青蛤早繁的关键,模拟自然环境室内蓄养青蛤亲贝,亲贝成活率达90%以上;采取控温、控光、强化投喂饵料等技术措施,成功促熟青蛤亲贝,获得优质受精卵7.27亿粒,较当年青蛤自然繁殖期提早产卵一个月。孵化D型幼虫6.73亿粒,培育出壳长0.5 mm稚贝2.83亿粒。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亲贝的强化促熟,突破青蛤自然繁殖期对人工育苗的制约,为北方地区青蛤早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缩短了苗种到商品贝的培育时间。  相似文献   

7.
详细地阐述了文蛤的苗种培育及养殖技术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文蛤苗种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及文蛤稚贝的室内、外越冬技术,大规格文蛤苗种的中间育成技术;指出目前文蛤增养殖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魁蚶亲贝促熟与健康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温和升温促熟两种方式培育魁蚶亲贝,经产卵、孵化、选幼,筛选出健康苗种,投放附着基让其附着并进行中间培育.在550 m3水体中两个批次共孵出正常发育的D型幼虫42亿粒,附着变态后,获得健康稚贝约21亿粒.试验结果表明:魁蚶苗种培育过程中的D型幼虫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及变态率与卵子的质量相关;亲贝在性成熟时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差异;魁蚶幼体的发育速度与温度成正比;魁蚶苗种挂到海区进行中间培育后,生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青蛤养殖生产所需苗种,在借鉴泥蚶生产性育苗技术基础上,重点突破了青蛤亲贝强化培育与人工催产技术,幼虫饵料单胞藻培育技术,青蛤苗种中间培育与清涂除害技术,系统掌握生产性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实现了青蛤苗种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5年累计培育平均壳高2mm的稚贝74.574亿粒,经中间培育后出池商品仔贝49.842亿粒,中间培育成活率达到66.84%。生产性育苗净利润163.82万元,中间培育总利润776万元,平均每平方千米获利15 089元。  相似文献   

10.
青蛤土池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获得低价的青蛤苗种进行滩涂增殖,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利用新建土池进行了青蛤人工育苗试验,在0.47hm~2土池中进行了亲贝暂养,诱导产卵、受精孵化、浮游幼虫培育、稚贝附着及洗苗移养试验。越冬前获得2—8mm稚贝454万粒/0.067hm~2。越冬后稚贝成活81.4万粒/0.067km~2,实验证明,在北方地区用土地进行青蛤育苗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一、目前魁蚶保苗和中间培育方法魁蚶保苗是指把壳长500微米以上附着的稚贝,装袋出池下海,培养到0.5厘米商品苗的过程,即为保苗。而苗种的中间育成是指将壳长0.5厘米商品苗培养成壳长1~2厘米幼贝的过程,是保苗过程的延续,主要用于增养殖放流。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大竹蛏稚贝的潜砂行为及稚贝规格对潜砂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竹蛏稚贝的潜砂行为可分3个阶段:准备期、潜砂期及结束期。大竹蛏稚贝在壳长3.00~8.50 mm内,规格对潜砂准备时间、潜砂时间及潜砂行为的影响极显著,随着规格变大其潜砂准备时间逐渐降低(10.7~4.0 s);潜砂时间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壳长(6.20±0.04) mm组的稚贝潜砂时间最短,约9.7 s;各规格组稚贝的潜沙率均为100%,壳长(5.18±0.11) mm组潜砂率100%且用时最短。建议在大竹蛏增养殖过程中,投放苗种规格宜大于5.00 mm。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在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培育和高效养殖过程中(包括种贝培养、幼虫培育、稚贝中间育成和越冬)所使用的设施设备。这些设施设备的开发和使用,对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率,节省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他滩涂贝类也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苗种质量苗种质量好坏是影响保苗率的关键之一。购苗一定要到信誉比较好、了解情况的厂家,防止上当受骗。稚贝规格在300~500微米之间,幼体在显微镜下活泼、健康,活动能力强,颜色正常。最好购买育苗场的头几批苗,因为头几批苗所用的亲贝质量高,育出苗种质量好。有条件的场家  相似文献   

15.
饵料是双壳类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双壳类人工育苗成败关键之一。有关于培养单胞藻饵料,双壳类的幼虫食性、饵料效果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自1976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筛选并大量培养了异胶藻(Heterogloea sp.)以来,各地在牡蛎、缢蛏、菲律宾蛤仔、华贵栉孔扇贝、泥蚶等,  相似文献   

16.
为改进菲律宾蛤仔苗种中间培育技术,对福建省晋江市围头湾浅海中培的菲律宾蛤仔稚贝生长和海区环境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从2019年1月到4月,海区水温逐渐上升,盐度逐渐下降,但均处于菲律宾蛤仔稚贝适宜范围;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1月份密度为5 100个/L,4月份密度为8 300个/L;菲律宾蛤仔稚贝壳长由(2.33±0.75)mm生长至(11.14±2.52)mm,成活率为30.30%。  相似文献   

17.
西施舌(C o e l o m a c t r aantiquata spengler)俗称海蚌,是一种生长快、个体大、品味好、营养丰富、价值高的名贵海产珍品。福建长乐沿海独特的海洋地理环境和水质特点,使养殖西施舌的肉质脆嫩,味道独特。近年来,西施舌人工育苗生产始终存在规模小、稚贝成活率低等问题,苗种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制约西施舌养殖业的发展。为了突破西施舌规模化人工育苗关,为其浅海养殖提供2cm~4cm幼贝苗种,福建省科委立项进行西施舌规模化人工育苗及稚贝中间培育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一、亲贝来源1.亲贝收集地点长乐市漳港海区。2.亲贝数量共收集30…  相似文献   

18.
《渔业现代化》2016,(6):20-20
探索大型藻类用于生产生物燃料潜在可能的新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海洋性生物燃料尤其是大型藻类生物燃料与陆生生物燃料相比有许多优势,包括减少淡水资源和土地使用上的竞争。糖类可从大型藻类中提取,并通过厌氧消化和发酵制成生物燃料。该制取工序生成大量的废弃生物物质,如能对其加以利用,可提高生物炼制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双壳类的养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细胞藻类的产出,以用它来喂养稚贝,而对于阳光有限地区的双壳类养殖业,这意味着是一个瓶颈。以往有研究探索了将大型藻类经厌氧分解产生的残渣用作双壳类稚贝的替代食物或食物成分,拓展了有机颗粒物是此类动物天然食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概念。使用来自新兴的生物炼制业的废弃物来解决双壳类养殖业的一个瓶颈,并由此改善两个产业盈利能力的前景,令人振奋。本文描述了所测试食料的营养特征(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并通过用水产养殖业的标准(活微藻和市售藻膏)和由养殖海胆消化物构成的天然生物残屑为基准作测评,调查了将生物炼制副产品用作双壳类养殖生产替代食物选项的潜在可能。当使用两种物质包含率为50%的食料的一个为期4周的初步试验显示,海胆消化物和天然生物残屑均能供养双壳类稚贝的存活和生长。  相似文献   

19.
细角螺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在惠安进行细角螺(Hemifusus ternatanus)人工育苗实验研究,共培育出壳高2 cm以上的健康苗种57630个。实验结果表明:细角螺属体内受精、多次产卵,前3次产出的受精卵质量较好;每个雌螺平均产出163.2个卵囊、产出6732.0个稚螺。稚螺饵料前期以单胞藻为主、后期以活体双壳类为主。  相似文献   

20.
详细介绍了魁蚶苗种的春季控温培育技术,其中包括亲蚶的选择、运输、促熟蓄养、采卵孵化、孵化期管理、选幼、幼体培育、水温和水质控制、投饵、日常管理、附着基投放和投放后的培育管理、稚贝出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