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探索并掌握化州市水稻纹枯病流行规律,提高病害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利用化州市1986—2014年早稻纹枯病病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早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4—6月水稻生长季降水日数、相对湿度、降水量、降雨系数、温湿系数、温雨系数等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气温呈负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0.9327,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预报符合率为95.9%.利用预测模型对2015—2018年化州市早稻纹枯病进行预测,平均试报符合率达95.0%,预测和试报效果均较理想.[结论]所建立的气象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应用于生产中水稻纹枯病的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2.
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近年来在早稻上大流行,损失很大。因此在早稻纹枯病发生前,作出流行程度的预报,是植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该病系高温高湿型病害,温湿度综合地影响其发生发展。本文根据太湖县水稻病虫测报站8年积累的历史资料及气象部门的有关资料,利用条件频率法,对早稻纹枯病的流行程度进行了预测研究.一、资料筛选与分级:在确定了早稻纹枯病流行程度为预报量 Y(因变量)的前提下,将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出3个预报因子(自变量)。即 X_1:头年10~12月份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3.
水稻纹枯病的流行程度受气候因子温湿度的制约,本文选出影响早稻纹枯病流行的5个温湿度因子:上年10~12月平均气温(x_1)、当年5月下旬平均气温(x_2)、当年3~5月平均相对湿度(x_3)、当年6月平均气温(x_4)和当年6月平均相对湿度(x_5),用模糊数学求综合隶属度法,作为早稻纹枯病流行温湿度的综合指标,能反映温湿度对本病流行程度的影响,拟合率达90%。如用3个因子 x_1、x_2、x_3对早稻纹枯病进行预测,回测结果与实测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是我县早稻的主要病害,对早稻稻瘟病发生程度预测多采用中短期预测预报。笔者采用灾变预测法对我县早稻稻瘟病超长期预测进行了探讨。据我县1975—1985年早稻稻瘟病发生资料,将发生程度分为偏轻年(A)及偏重年(B)。  相似文献   

5.
早稻纹枯病在我县随着扩大种植矮杆阔叶型品种和施肥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早稻生产上主要病害。它的发生、流行虽受菌源、天气、品种和栽培条件等多种因子所影响,但决定纹枯病发生迟早、程度轻重的关键在于气象。因此,根据气象预测病情消长,对于主动防治具有一定意义。一、病害发生期自一九七三年以来自然观察圃多数年份始病于六月上、中旬,少数年份始病于六月下旬。病害扩展期(即盛期)大多于六月底~七月初出现,个别年份出现在七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施肥水平和密植程度的提高,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损失严重。为此,我站自1977年开始探索此病的发生规律及为害损失程度等,现将几年来所得结果分为测报技术及防治指标两个方面报告如下。 一、测报技术研究 1.温湿度对发病的影响 水稻纹枯病为一种高温高湿型病害,温湿度综合地影响其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每年病害在早稻上发生早迟和在晚稻上终止期  相似文献   

7.
异源免疫alloimmunization是指超过种株界限产生的获得性免疫。异源免疫在动物病害中是广泛存在的。如感染蛔虫卵的小鼠具有抗杜氏血吸虫(S.douthitti)尾蚴攻击的抵抗力。 1981年早稻,钦州地区稻瘟病大发生,当时根据稻瘟病与稻纹枯病发病条件相近似的情况,曾预计稻纹枯病亦将大发生,但意外地遇到了一个稻纹枯病轻发生的结果。笔者当时曾就此提出过水稻植株感染了稻瘟病之后,是否会增加对稻纹枯病抗性的设想。 根据钦州地区五县(市)1978—1988年共11年的统计,早稻穗颈瘟  相似文献   

8.
2007年河南许昌小麦纹枯病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上的1种主要病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2007年该病发生程度是近年来最为严重的1年.笔者对2007年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重发原因,并探讨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应用一元积分回归分析法分析早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温度、温湿系数的关系。认为:前期温度升高,病情指数增加,但7月份的高温对其有抑制作用;6月20月以后温湿系数升高,病情指数上升。  相似文献   

10.
1988—1991年在同一丘田对早、晚稻纹枯病的流行速率、发生的气候条件及不同发病程度和不同严重度级别的损失情况作了较系统分析。得出了纹枯病不同时期的流行速率和水稻拔节期病丛、病株与蜡熟期病指的关系以及纹枯病的为害损失情况。为纹枯病测报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品种与处理方法 早稻为浙辐八○二、二九丰、湘九,晚稻为S_(64)、V_6、S_(63)。各代表早、中、迟熟3个类型。田间管理、施肥水平与大田基本一致。每个品种设施药区与不施药区,施药区早稻在6月中旬,晚稻在9月初每亩用井岗霉素粉剂0.5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小区面积0.2亩,四周设保护区,其他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玉米纹枯病14a发生情况资料,选择历年4月下旬的平均病株率、5月份的日均温和5月下旬~6月中旬的降雨量等3个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病害发生程度预测模型,历史符合率为92.8%,经2002年、2003年预测检验,结果与发生情况相一致,可利用此模式进行该病发生程度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2.
水稻纹枯病是全州县水稻生产中的常见病害之一,每年早晚稻发生面积48000ha左右。近年来,该病发生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及水稻生产安全。为了寻找有效药剂和指导大田防治,2013年上半年,全州县植保站在早稻进行了几种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3.
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是我县早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980年我们在涵江公社埭里等20个大队,建立早稻万亩综合防治水稻纹枯病示范片,取得了良好效果。全社早稻施用农药量比1979同期减少20%,平均每亩降低农药成本0.45元,早稻37,000多亩,平均亩产793斤,增产增收。其主要技术是:  相似文献   

14.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最重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准确预测该病的发生对纹枯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衡阳地区1995—2013年纹帖病病情指数为基础,基于地统计学分析纹枯病时效性特性,提取时效自变量,并整合气象因子构建支持向量回归非线性预测模型。然后基于非线性多轮末尾汰选,从23个初始自变量中(气温、降水、日照等18个气象因子以及5个时效因子)获得了13个纹枯病诱发因子,并以此构建高精度非线性稻纹枯病发生预报模型。对1997—2013年早、晚稻纹枯病病情指数实施预报,其均方误差MSE为5.97,R~2达到0.831 8。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预报纹枯病的发生程度,可为及时制定纹枯病防治策略提供可靠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鹰潭市月湖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气温较高、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属双季稻区。近10余年随着密植和施肥水平提高,种植早稻先锋1号,晚稻早广2号等品种,纹枯病发生与危害逐年加剧,据不完全统计,常年全区早稻受纹枯病危害减产18万斤。 据前人研究,钾肥对此病有抑制作用,为探明其抑制效果,1984年在月湖区白路乡良种场进行了试验,现将效果初报如下。 一、方法 1.选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早稻田,品种系先锋1号,供试肥料是进口氯化钾,每小区面积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站3月10日至11日召开的地、市、州植保站及湖北的全国区域测报站病虫趋势会商会反映的病虫基数、作物与品种布局,结合中央和省的长期天气预报及病虫历史资料、数值预测进行综合分析,预计1994年全省稻棉作物主要病虫的发生趋势是个中等偏重发生年,其中水稻二化螟、早稻纹枯病为大发生,鄂西南三代白背飞虱及中稻稻瘟病、四、五  相似文献   

17.
水稻纹枯病是我市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生程度较重.为试验24%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探索其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佳施药时期、用量、施药次数等,笔者2013年在宜城市郑集镇进行了24%塞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  相似文献   

18.
水稻纹枯病是湖北省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生程度较重.为了了解24%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探索其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佳施药时期、用量、施药次数等,笔者2013年进行了满穗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上高县2014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这几类水稻主要病虫害在防治与不防治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对比,对不同处理病虫情况及产量情况进行调查,对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完全不防治产量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完全不防治的效益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效益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2014年上半年雨水多,湿度大,造成纹枯病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中等发生,二化螟和稻瘟病轻发生。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是岑溪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程度年度间差异较大。根据13年的历史资料,分别用历期法和“二元回归分析法”对早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发生期和发生程度进行预测,建立预报方程式:y=-48.6998+0.0869X1+20.27666X2.通过定量分析进行定性应用,其历史拟合率为100%,二年(次)应用预测与实测值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