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新品种陇黄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陇黄2号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于2008年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引进的以晋豆23为母本、鲁豆4号为父本常规杂交的F3代群体中,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3—2014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系)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572.28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平均增产9.17%。2015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系)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2 501.7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6.09%。陇黄2号田间表现高抗花叶病毒病和大豆黑斑病。籽粒含粗蛋白(干基)385.3 g/kg、粗脂肪(干基)204.2 g/kg,品质优良。陇黄2号适用于机械化作业的间套作带状复合种植。该品种适宜在甘肃省河西灌区、中部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及生态条件相近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2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2是以中黄31为母本、山宁7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4—2015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2 358.23 kg/hm~2,较陇豆品种2号增产6.19%。2016年参加全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2 339.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8.82%。该品种丰产,品质优,抗旱、抗病、抗倒伏能力强。籽粒含粗蛋白质412.6 g/kg、粗脂肪197.8 g/kg。多年田间试验未发现花叶病毒病、霜霉病发生,高抗大豆黑斑病。抗倒性强,抗旱性好。适宜在甘肃省河西、沿黄灌区和陇东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3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3是以晋大70为母本、中作98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6—2017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2 966.5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2.88%。2018年参加甘肃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 131.7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4.20%。该品种高产、品质优,抗旱、抗病、抗倒伏能力强。籽粒含蛋白质(干基)417 g/kg、脂肪(干基)193.1 g/kg。适宜在甘肃省河西灌区、沿黄灌区、陇东和陇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大豆新品种陇黄1号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于2008年初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引进的,以汾豆56为母本、汾豆62为父本常规杂交的F_3代群体中,经系谱法选育而成。陇黄1号2013—2014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产量2 442.00kg/hm~2,比对照陇豆2号平均增产3.75%;2015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71.30 kg/hm~2,比对照陇豆2号增产9.04%。籽粒粗蛋白质含量39.40%,粗脂肪含量20.52%。其突出特点是抗病性强、稳产、商品性优且适宜间套作。该品种于2016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西灌区、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及等生态相似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5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中黄605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中品03-5179为母本、中黄30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稳产广适抗病品种。2018 — 2019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3 038.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2.87%。2020年参加全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2 958.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16.04%。该品种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旱、抗病、抗倒伏能力强。籽粒含粗蛋白405.0 g/kg、粗脂肪208.5 g/kg。多年田间试验未发现花叶病毒病、霜霉病、菌核病的发生,经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中抗大豆灰斑病。适宜在甘肃省中晚熟及晚熟品种类型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1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1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以开育12号为母本、邯豆5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在2012—2013年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中,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650.0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7.13%。2014年在甘肃省多点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2 002.5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6.69%。该品种株高63.5~86.3 cm,单株结荚45.6~52.3个,单株粒重15.8~22.6 g,百粒重19.1~24.8 g,全生育日数115~128 d,属中熟品种。籽粒含蛋白质(干基)41.94%,脂肪(干基)20.09%。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霜霉病,中抗大豆黑斑病。适宜在甘肃省河西灌区、沿黄灌区及陇东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2014年甘肃省大豆品种(系)区域试验白银点的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有8个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其中6个表现较好,达到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的增产要求。以汾豆92折合产量最高,为2 283.3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72.2 kg/hm2,增产率8.16%;其次是汾豆93,折合产量为2 277.8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66.7 kg/hm2,增产率7.90%;0331位居第3,为2 272.2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61.1 kg/hm2,增产率7.63%;陇黄2号、GZ11-277均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5.26%;中黄4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4.21%。以上6个品种抗倒伏、抗病、综合性状优良,建议继续进行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进一步鉴定其丰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新品种静宁13号(原代号静2011-7)是以静宁10号为母本、V8448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及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选育而成的。2015—2017年参加甘肃省陇中片旱地组冬小麦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426.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8.2%。其中2015—2016年度平均折合产量3 937.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5.3%;2016—2017年度平均折合产量4 915.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1.0%。2017—2018年度参加甘肃省陇中片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为4 341.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4.3%。该品种株高61~102 cm,穗长5.4~7.1 cm,结实小穗15~18个,穗粒数32.2粒,千粒重41.5~45.2 g,容重786 g/L。籽粒含粗蛋白127.0 g/kg、赖氨酸3.3 g/kg、湿面筋248.0 g/kg,总灰分(干基)14.0 g/kg,水分84.2 g/kg,沉淀值32 mL(14%水分基)。中感条锈病、白粉病,抗旱性2级,抗寒性2级,后期抗青干。适宜在甘肃平凉、定西及宁夏固原等地年降水量300~500mm、海拔2200 m以下的干旱及半干旱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大豆新品种张豆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新品种张豆1号是以经太空辐射后的铁丰18号为母本,自选野生大豆(M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9—2010年的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中,2 a 2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670.6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平均增产17.38%;在2010年甘肃省大豆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2 838.8 kg/hm2,较对照陇豆2号增产5.04%,居13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该品种籽粒含粗脂肪194.5 g/kg、粗蛋白427.1 g/kg,高抗大豆根腐病、细菌性叶斑病,适宜在甘肃河西地区、东部地区、陇东地区、沿黄灌区以及西北同类地区春播,也可作为我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收获后夏播的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衢秋5号是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高产高蛋白秋季干籽大豆新品种。2012-2013年参加浙江省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527.5 kg/hm~2,比对照浙秋豆2号增产18.0%;2014年参加浙江省作物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359.5 kg/hm~2,比对照浙秋豆2号增产15.5%。该品种百粒重31.9 g,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3.74%,商品性好,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