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如何减少农村储粮损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省是农业大省,稻谷是我省的大宗农产品,仅稻谷(早、中、晚稻)的年产量就高达175亿公斤,除满足省内消费外,每年还可向外提供50亿公斤左右的商品粮。粮食增产是好事,同时也给粮食储藏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么多的粮食,国库储粮仅占少量,有近四分之三的粮食掌握在农民手中,农户储粮条件差,技术落后,粮食在储藏期间的损失相当严重。据有关报道,农户储粮损失率在5-10%。我省曾调查17个县市区147个乡镇的357户农户,储粮平均损失率为4,37%。  相似文献   

2.
农户安全储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和粮食购销体制的变化,农户储粮已成为粮食储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储粮分散在干家万户,由于缺乏安全储粮技术,损失十分惊人。据调查,一般农户储粮损失为10%,个别地区高达30%。农户储粮大多为原粮,主要是小麦、玉米和稻谷。储存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省农民一直沿用一季种粮、集中售粮的方式,加之农民安全储粮意识淡薄、储粮条件简陋、储粮方式原始、储粮技术落后,导致农户庭院储存粮食损失严重。据测算,我省玉米损失损耗在11%以上,水稻在5%以上,也就是说,每年损失损耗玉米22亿公斤、水稻2.5亿公斤,损失损耗超过25亿公斤,直接经  相似文献   

4.
<正>一、作品的由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粮食生产持续而稳定增长,绝大部分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更多的余粮。据调查:全国60%的粮食储存在农户家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农户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相对于粮食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广大农村的粮食储藏技术落后,农户家里的储粮状况令人堪忧。据统计,每年仅农户储粮损失达1500万吨至2000万吨,造成经  相似文献   

5.
调整水稻品种结构发展“三高”农业叶乐士我省是国家商品粮重点产区之一,粮食总产量连续几年突破162.5亿公斤,稻谷为130亿公斤,占总产量80%左右,但是长期以来只注意数量,忽视了质量和效益。销路较好晚籼米仅占20%左右,优质早稻更少,为城镇人民提供商...  相似文献   

6.
2015年7月31日,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适于不同区域农户小型储粮设施研究与示范推广"(201003077)通过了验收。该项目针对我国稻谷、小麦、玉米、马铃薯主产区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产后安全储藏的实际需求,以工程技术研究为重点,通过集成创新,研发了适合不同区域的农户储粮设施和设备,筛选集成粮食安全储藏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储藏设施建设模式、标准及规程,建立了粮食储藏示范点,进行了粮食安全储藏的示范推广,有利于完善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体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4年3月29日,四川省农业厅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近期将采取的重要措施,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紧急行动起来,认真宣传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集中精力抓好春耕生产,千方百计确保粮食面积恢复性增加到9300万亩,千方百计确保粮食产量恢复性增加到323.5亿公斤(比2003年增产5.5亿公斤以上,增长1.7%,其中稻谷总产达到150亿公斤,增产2.5亿公斤以上)。要着力搞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8.
地处黄河三角洲南隅的山东省广饶县,近几年来发挥粮食部门的优势,面向农村,开展代农民储粮、代农民加工、品种兑换业务(简称“两代一换”),融服务与效益为一体,变资源优势为市场商品优势,使粮食经济获得了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奔小康的进程。 30%的农户成“储户” 广饶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每年粮食总产3亿公斤以上,在完成国家交售任务后,有近2亿公斤粮食存在农民手中。因农户仓储设施简陋,每年都有大批粮食遭虫蛀鼠咬和霉烂,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9.
在广大农村,农业获得丰收以后,农民家里储藏的粮食多了起来。然面,不少农民由于缺乏科学储粮知识,仍然采用传统的储粮设施和保管方法,粮食被鼠盗、虫蛀或霉烂变质的现象时有发生.粮损率一般达4%左右,有的高达10%。既减少了粮食数量,也降低了粮食质量,还影响了食用安全,实在令人心痛。  相似文献   

10.
据吉林省农委估测,我省2008年粮食总产量可达到285亿公斤,与去年国家统计局认定的产量245.4亿公斤相比,增产近40亿公斤;和历史最高产量2006年的272亿公斤相比,增产13亿公斤,又创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阿土伯 《当代农业》2011,(13):46-47
目前我国的粮食,极大多数均由农户自己储存、保管。据调查,我国粮食产后(储存)损失高达15%,而农户储粮由于缺乏科学的储藏知识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粮食亩产、总产量都呈大幅度提高状态.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己达9600亿斤。但在高产的背后,粮食损失也触目惊心。据有关资料统计,广大农户在收获、运输、储藏、加工到销售和消费各环节损失率达18.2%,正规粮食仓储企业粮食损失率,据保守估算至少也在2‰,如果加上中小粮食经营企业,2‰的比率远远不够。即使按保守估算2‰的损失率计算,2005年我国粮食损失量也达到近20亿斤,如果再加上中小粮食经营企业和农户高出这个损失率那部分,损失量要高达几百亿斤。粮食损失主要来自于抛撤、污染、破碎、霉变、陈化以及病虫鼠雀等有害生物危害,而粮食破碎存在于收购、烘干、入库、发放各环节。粮食仓储企业如何加强管理、减少损失.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事关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13.
农村中,时常由于农民储粮方法不科学,导致稻谷发霉和遭虫害现象发生。如何安全储粮减少损失呢 ?一般而言,储藏粳型稻谷比籼型稻谷难,储藏早稻谷比晚稻谷难。早、中稻谷于夏末秋初进仓储藏,此时气温虽已开始下降,但谷温仍相当高,容易引起发热、霉变和生虫。为防止这些现象发生,宜采取下列措施。   一、充分干燥 稻谷在贮藏前必须达到安全水分标准后才能进仓储藏,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地控制种子内部的生理活动、微生物的繁殖和仓虫蛹类的孽生。当稻谷水分超过 17.5%时,呼吸就非常旺盛,霉菌加速繁育,很快会引起发热霉变。安全水分…  相似文献   

14.
回顾我省农业发展历程,除了政策和投入外,农业科技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省粮食总产连登200亿公斤、300亿公斤、400亿公斤三个台阶,一批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和小麦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也是功不可没的。冬暖式大棚及配套技术在蔬菜生产上的推广应用,使我省彻  相似文献   

15.
我省人口众多,其中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但是耕地资源又相对贫乏,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仅1.3亩。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均经营耕地还不足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01年,全省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仅为120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与发达国家相比平均差距近百倍。这是目前我省农民增收根本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科学储粮意识,10月18日,我省在松原市举行农户安全储粮现场观摩会。自2007年启动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以来,我省已累计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46.9万套,部分市县农户庭院粮食全部实现了立体储存,粮食产后减损效果十分明显。观摩会上,农户参观科学储粮仓、"搭栈子"  相似文献   

17.
低温储藏是现代储藏技术中较常用的一种,主要通过控制"温度"这一物理因素,使粮食处于低温状态,进而增加粮食的稳定性,延缓粮食陈化,更好地保持粮食的品质和新鲜度。低温储藏作为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安全、可靠、合理和最为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防护保鲜技术,是我国粮食储藏工作中一项带有方向性的技术措施,是当前绿色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的首选方法。文章以稻谷为研究对象,在低温与常温下对同一品种的稻谷脂肪酸值作比较,结果认为,低温储藏对稻谷储藏品质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为低温安全环保储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浅谈稻谷的安全储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中,时常由于农民储粮方法不科学,导致稻谷发霉和遭虫害现象发生。如何安全储粮减少损失呢?一般而言.储藏粳型稻谷比籼型稻谷难,储藏早稻谷比晚稻谷难。早、中稻谷于夏末秋初进仓储藏,此时气温虽已开始下降,但谷温仍相当高,容易引起发热、霉变和生虫为防止这些现象发生,宜采取下列措施。  相似文献   

19.
长乐市古槐镇经过3年试验、示范、推广,双杂连作面积达8000亩,平均亩产1060.9公斤,比常规优质良种双季连作亩增150.6公斤,增产14.7%,3年来累计推广1.6万亩,总增稻谷24096万公斤。推广双季杂交水稻连作高产栽培模式,是今后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广阔的前景。其高产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20.
浅议吉林省农户储粮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要想让有限的土地养活13亿之多的人口,我们一直在努力于粮食增产、优质品种的种植,这两点不可能年年做到,我们除了要努力做到这两点外,还应该减少储粮损失,减少储粮损失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农户储粮,另一种是收购单位进行科学储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