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明末时期烟草在中国的传入和推广,中国出现了烟草加工业这一新兴手工业。不同于现今流行的卷烟,明清时期烟草产品主要为烟丝与鼻烟,通过家庭手工业或者烟草作坊进行加工。这种烟草加工业广泛存在于明清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本文使用文献资料,首先介绍了明清时期烟草加工经营模式,而后对烟草加工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中国烟草加工业发达地区进行了选介。  相似文献   

2.
在查阅大量古代文献的基础上,考证了烟草传入我国的时期和路径,并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诠释了明清时期烟草广泛种植的原因.最后,整理、总结了明清时期的烟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福建烟草生产的历程、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是最早传入并种植烟草的省区.烟草自明万历年间从吕宋(今菲律宾群岛)传入福建,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尽管福建烟草生产在明清时期的形势不同,但总体上呈发展的趋势.回顾明清时期福建烟草生产的历程,分析影响福建烟草生产的原因,针对福建烟草当前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烟草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烟草作为一种域外作物引种至中国,但烟草的种植和推广面临着风土不适、技术缺失、文化冲突等障碍,随着“有风土而不唯风土”理论的梳理、种植加工技术的改造与创新、文化的包容与接纳,烟草经历了一个逐渐引入、消化和吸收的本土化过程,最终适应了中国的自然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迅速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明清广东主要外来作物的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明清时期番薯、玉米、花生、烟草在广东的引进和传播情况。并初步论述了这些作物对广东作物栽培制度、肥料应用、药物防虫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安徽烟草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烟草是人类的嗜好性作物 ,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烟草自明末传入安徽后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的优越性 ,加上明清时期农业耕作制度的改进 ,使烟草在安徽省内得到广泛种植和迅速传播。烟草对安徽农业及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种植时间较为悠久 ,至今已有 40 0余a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闫敏 《古今农业》2008,(4):99-104
明清时期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内学术界比较关心的问题。建国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七个方面:烟草是否我国本土原产作物、烟草的传入时间、烟草的最早传入地、烟草的传入途径、烟草在全国的传布状况、烟草在我国迅速传播的原因、烟草的传入对我国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虽然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仍然需要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围绕福建漳州府南靖县晋升楼烟草,运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系统考察,从中发现晋升楼建于清乾隆末年,建造者为庄文所,得益于奎洋庄氏的族商文化熏陶,继承并发展了明清时期著名的"漳烟"文化,又多有突破。晋升楼烟草是清代闽商的典范,对闽南侨乡产生了深远影响,关注晋升楼烟草,有助于推动闽商文化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9.
陶卫宁 《农业考古》2006,238(1):172-175
烟草于明清时期经由不同路线从海外传入我国。其路线大致有四条:东南线、南线、西北线和东北线。其中东南线和南线要远比东线和西北线尤其是西北线早,大约在明中后期。就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烟草尚未传入时,国内则已经开始了由最早传入烟草的闽广沿海一带向内地迅速传播和扩散,波及面相当广。几乎到达了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10.
烟草种植与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方志资料为基础,对我国古代烟草的传入和发展的历史进行综述,对明清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烟草种植促进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进行初步的探讨,对烟草吸食与人体的健康作了客观的评议。  相似文献   

11.
 对烤烟K326不同成熟时期的种子进行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研究了烟草种子不同成熟时期形态、颜色,自发荧光强度的变化规律。发现烟草种子表面波状花纹在不同成熟时期均较稳定,各成熟时期种子的自发荧光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应用LSCM进行烟草种子检测可作为烟草种子质量控制以及种质资源研究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徐艳 《广西农学报》2012,27(4):44-48,55
桂西南地处广西西南部与越南接壤,唐宋时期此区域还是荒蛮与朝廷流放犯人瘴气弥漫之地。经过明清“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中央加强了对此区域的管理;桂西南地区逐步得到开拓。经过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随之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极大的促进了桂西南地区人口的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桂西南地区在明清之际,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开垦,并且引进新农具和新经济作物诸如“番薯、玉米、甘蔗、烟草”的种植,改善了当地经济发展模式,使桂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开拓和发展。随着桂西南经济的发展,桂西南人口数量出现不断增长,人口持续不断增长也促进了桂西南文教的发展,进而体现在桂西南地区人才罕见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壮大。随着桂西南地区经济不断的发展,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不断的崛起,逐步改变桂西南地区荒蛮,使得此地瘴气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由于外省流民的活动,商品经济的进步,自然环境的适宜,江西地方特色作物的种植与前代相比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前,烟草、茶叶、柑橘、苎麻等作物的发展还很有限,中叶后一直到清代前期,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结构逐渐摆脱单一的局面而趋向多元,这些作物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陶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五彩缤纷的时代,以其丰富多彩的瓷器品种和独具匠心的装饰技艺,为瓷器艺术的发展增添了异彩。这个时期的彩绘瓷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阐述了明清时期彩绘瓷茶具及瓷茶具装饰图案在内容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并从表现方式、装饰技法、美学特征上论述了明清时期彩绘瓷茶具的装饰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昆明市明清时期的主要寺庙为研究对象,从寺庙园林的选址、空间布局2个方面对昆明市明清时期寺庙园林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昆明市明清时期的寺庙园林艺术特征,以期对昆明市寺庙园林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具有一定参考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明清时期江西的历史史实为视角,考察了明清时期中国乡绅的产生路径,认为明清时期的乡绅主要产生于有科举功名、产生于有个人的文化学养和优良品行、产生于有善举而使众服、产生于有经济实力的大族。江西乡绅产生的路径有普遍意义,代表了中国乡绅产生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烤烟生长需镁关键生育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水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期低镁胁迫下,对烟草干物质积累量、烟叶含镁量及烟叶烟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草生长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吸收镁元素,对镁需求的敏感程度为:伸根期>旺长期>还苗期>成熟期,各时期缺镁都会降低烟草干物质积累和烟叶镁含量,同时提高烟叶烟碱含量。在大田中,应重视施足烟草伸根期和旺长期的镁肥,若这2个时期缺镁则会造成烟草干物质积累极显著减少,品质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试述明清时期黔东农村经济作物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606-1607,1642
对明清时期黔东农村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选择布料作物、油料作物和嗜食作用3类代表性经济作物做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明清时期黔东地区的农业经济在经济作物的刺激下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直隶凤河流域农业商品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凤河流域水草肥美、环境优越,适于农作物的种植。随着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凤河流域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作物的商品化与市镇经济的发展,二者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都打破了当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直隶凤河流域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对拓展畿辅地区社会经济史、区域文化史及当地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从明清时期华北植棉的历史、棉花在华北各省的地理分布、棉花栽培、加工技术入手,分析明清时期华北棉业迅速发展的动因,探讨明清时期华北棉业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局限性,从而更好地总结华北棉业发展的规律,以期对当前棉业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