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黑穗醋栗幼树^14C同化物运转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利用~(14)C示踪和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了黑穗醋栗(Ribes nigrum L.)幼树~(14)C同化物运转分配特性。结果表明:1.在年周期中,新生枝条上不同部位叶片~(14)C同化物具有不同的运转分配特点。上部叶在生长初期,制造的~(14)C同化物几乎全部用于自身建造,到生长后期,输出率超过中部叶和下部叶水平,并且输出的~(14)C同化物60%以上运向根系;下部叶在整个生长期中输出率呈降低趋势,生长前期输出的~(14)C同化物一半以上供应地上部,生长后期输出的~(14)C同化物96%以上运向根系;中部叶片输出率比较稳定,生长前期输出的~(14)C同化物主要运向地上部,而生长后期则主要运向根系。2.枝条和根系是~(14)C营养贮藏器官,根系尤其是细根贮藏~(14)C营养物质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以5年生苹果烟富3/M26/平邑甜茶为试材,研究了萘乙酸(NAA)、乙烯及6–苄基腺嘌呤(6-BA)对坐果和13C、15N利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心果直径5 mm时(盛花后14 d)喷施10 mg ? L-1 NAA和600 mg ? L-1乙烯利的植株坐果率显著低于对照,而喷施100 mg ? L-1 6-BA的植株坐果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NAA和乙烯利处理的植株13C和15N分配率规律一致,其果实13C分配率分别为1.11%和1.22%,15N分配率分别为0.39%和0.33%,显著低于对照(9.12%和7.29%),而根系和枝13C分配率和15N分配率显著高于对照;NAA和乙烯利处理的植株Ndff值表现规律一致,提高了叶片、根系和枝对15N的征调能力,降低果实对15N的征调能力;与对照相比,NAA和乙烯利处理的植株15N利用率显著增加了2.35和2.37个百分点,促进了根系、叶片和枝的生长和对氮同化物的征调能力,6-BA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2年生‘红灯’(Prunus avium L.‘Hongdeng’)/东北山樱(Cerasus sachalinensis Kom.)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短截程度对13C和15N分配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梢生长期,短截处理修剪促进了碳水化合物向根系分配,极重度短截处理使叶片和新梢中13C分配率分别减少了29.15%和7.3%,粗根和细根中13C分配率增加了46.65%和48.43%。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截处理的叶片和新梢的13C分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多年生枝干的13C分配率随短截程度的增加而减小,根系的13C分配率以中短截最低,极重度短截最高。各处理15N利用率从高到底依次为中度短截对照极重度短截,在新梢停长期差别最大,3个处理15N利用率分别为6.91%、5.54%和3.60%;多年生枝干15N分配率随短截程度的增加而减小,短截处理叶片和新梢的15N分配率随短截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以5年生‘天红2号’苹果/SH40/八棱海棠为试材,对其上部、中部和下部新梢叶片进行13C标记处理,研究其产生的13C同化物的运输分配去向。结果表明:新梢的13C自留量(自身叶片 + 自身新梢)以上部新梢中最高,为91.00%,中部新梢中次之,为79.34%,下部新梢中最小,为67.39%;新梢向其它器官提供13C同化物能力大小的顺序为:下部新梢 > 中部新梢 > 上部新梢;其中向根系的13C分配率差异最为显著,由大到小依次为下部新梢 > 中部新梢 > 上部新梢;上部和中部新梢输出的13C同化物均有超过50%分配到地上部,分别为87.42%和59.79%,而仅有12.58%和40.21%分配到地下部,表现为以向地上部运输为主,而下部新梢分配到根系的13C同化物达到了75.53%,以向根系运输为主。  相似文献   

5.
杏花芽分化后期碳素同化物的分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雌蕊败育率不同的2个杏品种Tyinthos(败育率低)和金杏(败育率高)为试材,于花芽分化后期(9月中旬)各选一枝条进行14C标记,研究其14C同化物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Tyinthos花芽在各个时期的同化物比强、花芽的同化物分配率、叶片的光合产物利用率均高于金杏。  相似文献   

6.
以7年生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RedFuji’)/平邑甜茶(Malushupehensis)为试材,研究枝条下垂处理对春季土施15N尿素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枝条下垂处理植株的根系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根系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均低于对照,其中细根在多个物候期差异显著,而粗根在果实膨大期后差异显著;中短梢及中短梢叶的Ndff差异不显著;处理果实及长梢和长梢叶的Ndff在果实采收前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植株多年生器官的Ndff在果实采收后显著高于对照。从15N分配率看,处理植株的中短梢一直显著高于对照,果实在膨大期后显著高于对照;长梢在果实采收前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植株的15N利用率低于对照,在果实膨大期后差异显著,两者植株15N利用率在果实采收后分别为21.083%和26.495%。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在盆栽条件下,利用~(14)C 示踪技术研究了黑穗醋栗(Ribes nigrum L.)二年生结果树~(14)C 同化物运转和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二年生结果树不同枝位叶片~(14)C 同化物具有不同的输出能力和运转分配特点,在开花期和结果期,顶梢制造的~(14)C同化物很少输出,顶梢输出的~(14)C 同化物主要运向根系和稍下部的短果枝中,顶梢和根系具有很强的营养调节能力;中部枝叶和下部枝叶同化物的分配具有很强的局部性特点,输出后主要运向本枝的花穗、果穗和枝叶生长;在开花期,基生枝强烈竞争母体合成的~(14)C 同化物,在结果期,母体的~(14)C 同化物几乎不向基生枝中输送。  相似文献   

8.
设施栽培中桃树14C同化物分配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爽  高东升  韩红霞 《园艺学报》2006,33(5):1067-1070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4C - 示踪方法研究了设施桃树果实不同发育时期14 C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特性。结果表明: 在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 分配到果实中的14C同化物最多, 随着果实生长, 分配到果实中的14C同化物比例增加。叶片的自留量小于果实获得的14C同化物量, 且随着果实的生长, 叶片的自留量逐渐减少。在各器官中果实的放射比活性最强, 其次为叶片与根系。说明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是设施桃树对碳素同化物需求和竞争最大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苹果幼树秋季^14C同化物贮藏及再利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夏国海  罗新书 《园艺学报》1990,17(2):96-102
本试验研究了苹果幼树不同形态~(14)C同化物的贮备特点、季节变化及再利用特性。结果表明,1.苹果碳素同化物贮藏形式有淀粉、糖、氨基酸和有机酸。淀粉秋季先在根中积累,贮备前期(9月)达到高峰,枝干木质部于休眠前(12月)、韧皮部于萌芽前分别达到高峰;糖和有机酸落叶前枝干中较多、休眠期以根系贮藏为主;氨基酸仲秋(9月)开始在根中积累、而不再上运;落叶回流氮化物主要贮藏在枝干中。2.萌芽展叶主要利用枝干贮藏营养,早春新根生长为根系贮藏营养第一个分配中心,枝叶旺盛生长为其第二分配中心。3.根系贮藏碳素营养春季极少以糖形式直接供应地上部,首先在根中转化成氨基酸,经木质部上运并在其中脱氨形成有机酸,大部分用于能量消耗,一部分再生成糖供新器官结构建造。  相似文献   

10.
郁金香更新鳞茎发育的碳同化物积累与内源激素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扫描电镜和14C同位素标记技术, 并结合内源激素测定, 考察郁金香更新鳞茎膨大发育与碳同化物积累、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鳞片细胞内观察到明显的淀粉颗粒, 并随鳞茎的发育进程充满整个细胞腔。在盛花期前, 14C同化物主要分配到地上部; 进入叶枯期后14 C同化物以向地下部运输为主,分配比例达66.01% , 其中更新鳞茎中14C同化物的分配占60.85% , 这时14C库活性表现为: 鳞茎>叶片>花茎>根系。在郁金香更新鳞茎发育进程中, 叶片中GA、IAA含量呈下降趋势, ABA含量则不断增高并在盛花期出现峰值, 达65.86 ng·g- 1 FM。比较不同生育期的GA3 /ABA比值, 在发叶期的叶片和盛花期的更新鳞茎中均出现高比值, 表明内源激素的平衡可能是郁金香更新鳞茎发生和发育的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11.
秋季喂饲~(14)CO_2,翌年生长初期矮砧红星苹果幼树地上部和根系间~(14)C 同化物质含量差距大于乔砧树.矮砧树砧穗组织构造差异较大,对~(14)C 同化物质有较大的滞阻作用.生长初期限制根系内贮藏的~(14)C 同化物质上运,从而抑制了地上部的营养生长.  相似文献   

12.
苹果园春季土施尿素的利用及其在土壤中的累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林  姜远茂  彭福田  张序  房祥吉  李洪波 《园艺学报》2009,36(12):1805-1809
 以7年生嘎拉苹果/平邑甜茶为试材, 利用15N示踪技术, 研究了苹果生产体系中氮素年周期 的利用、残留、损失及在土壤中的迁移动态。结果表明, 对春季土施尿素的利用率盛花期较低, 为11.38% , 至采收后达到最高。土壤氮素残留率盛花期最高, 为57.10% , 果实采后残留率最低。年周期中各土层氮素残留量不同, 盛花期20~40 cm土层残留量最高, 采收后最低, 0~20 cm土层在新梢旺长期残留量最高, 果实成熟期最低, 而40~60 cm土层在果实膨大期残留量达到最高, 在采收后0~20 cm土层残留有所增加, 其余各土层残留量均达到最低值。氮素损失与土壤残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氮素损失率在盛花期最低为31.53% , 随物候期的推迟逐渐升高, 在果实采后高达58.40%  相似文献   

13.
鸭梨秋施^15N尿素的吸收与分配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徐季娥  陈良 《园艺学报》1993,20(2):145-149
  相似文献   

14.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肥城桃’、‘红玉杏’萌芽前枝条对~(18)N—尿素的吸收及萌芽后的运转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萌芽前‘肥城桃’和‘红玉杏’枝条对~(18)N—尿素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随着时间推移,吸收利用率有所上升,至6月2日二者分别可达27%~32%和29%.2.无论是桃或杏,对未着果的果枝来说,其新植叶片为萌芽前枝条所吸收~(18)N 最重要的“库”.3.对着果的果枝来说,果实为最重要的~(18)N“库”.4.果实能加强新生器官对于萌芽前枝条所吸收~(18)N 的“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蔓生菜豆结荚期光合产物分配与生殖器官脱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四林  龙运森 《园艺学报》1993,20(3):251-256
  相似文献   

16.
利用~(14)C 的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宏观自显影法和测量法观察~(14)C 的分布,研究了樱桃茎吸收的 PP333在植株中的运转方向和途径.结果表明,地上部施用的 PP333,不仅能经木质部随蒸腾流向上运转,到达枝端,也可经韧皮部向下运转,累积在根中.  相似文献   

17.
巨峰葡萄晚秋叶施^15N—尿素的吸收,运转,贮藏和再分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管长志  曾骧S 《园艺学报》1993,20(3):237-242
  相似文献   

18.
摘顶对黄瓜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长春密刺黄瓜第15叶摘顶后植株所发生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摘顶后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气孔阻力减小,蒸腾强度、根系活力及光合作用均增强。摘顶之所以能使黄瓜增产,是因摘顶后植株诸多有利于同化作用的生理功能变得更加协调与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19.
 以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Cucumis ×hytivus Chen and Kirkbride, 2n = 38) 与华南和华北两种生态型栽培黄瓜(C. sativus L. , 2n = 14) 进行杂交, 比较各个杂交组合的坐果率及结籽率情况, 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标记的方法研究这些后代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 各种杂交组合的坐果率达到83% ~100% , 其中以异源四倍体×栽培黄瓜获得含有胚的果实比例较高, 为60% ~67% , 平均每个果实中约有10~20个胚, 通过胚胎拯救, 成活率接近100% , 染色体计数为26条, 为异源三倍体。在以栽培黄瓜×异源四倍体的杂交中, 获得3个果实, 其中1个果实含有大约180个胚, 胚胎拯救成活率接近80% , 染色体数为26条, 为异源三倍体; 另外2个果实分别含有60粒和15粒种子, 植株染色体数为14条, 与栽培黄瓜相同。异源三倍体与栽培黄瓜间杂交产生的含有胚或种子的果实极少。选择其中1个异源四倍体×栽培黄瓜后代含14条染色体的群体(HH1群体) 深入研究, 有4株表现野生种C. hystrix的多分枝习性, 6株的果刺颜色表现野生种C. hystrix的黑色性状, 且其果皮成熟颜色均为橘红色, 不同于两个原始亲本。通过SSR和RAPD两种标记对HH1 群体的遗传研究, 19 个SSR 标记共产生63 个等位基因, 其中24个(约38.1% ) 表现出变异, 有7个等位基因可能来自于野生种C. hystrix。在400余条随机引物中, 有24条引物产生变异位点, 在统计的186个位点中, 有56个(31.7% ) 位点出现遗传分离, 其中8个位点可能来自于野生种C. hystrix, 这表明通过远缘杂交及渐渗杂交过程可将野生种的基因导入栽培黄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