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茶树新梢的弯曲力学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专门设计的生物材料试验机测定了茶树新梢的折断力,断裂挠和弹必模量等力学指标,初步探明了新梢节位(嫩度),截面积,品种和空气温,湿度对这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折断式采摘机构能有效地实现选择性采茶,可克服切割式采茶机“一切切”的弊端,此外,作者根据大量的测试数据,提出了折断式采摘器的基本工作参数。  相似文献   

2.
(续第4期第16页) 一、鲜叶采摘机械 按配套动力形式不同分类,近年来生产中使用较多的是机动采茶机械和电动采茶机械.按操作方式不同分类,有单人手提式、双人抬式、半自走式、自走式和乘坐式等采茶机械.  相似文献   

3.
茶叶3种采摘方式的效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茶叶不同采摘方式的效益,在遵义市湄潭县东南茶场连片茶园进行了单人采茶机采、双人采茶机采、手工采3种采摘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贵州茶区春茶以手工采摘独芽效益最高,夏秋季采摘效率及单位面积茶园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双人采茶机采>单人采茶机采>手工采.表明,贵州茶区夏秋季茶适宜双人采茶机采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茶叶机械采摘茶园具备的条件,茶叶机械采摘的操作方法,机械采茶中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并就手采茶园改成机采茶园提出了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12,(12):49-49
最近,由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园机械岗位专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特色经济作物生产装备研究中心主任肖宏儒研究员及其团队研发的乘坐自走式全自动采茶机已成功完成了样机试验。此次研发的4CJ-20型乘坐自走式全自动采茶机采用往复切割式弧面采摘器,与茶树蓬面相适应,采摘高度可调。  相似文献   

6.
《吉林农业》2015,(8):41
<正>3月20日,武平县第二届采茶节在桃溪镇举行。这是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采茶节和斗茶赛后的又一大茶事活动。活动吸引了八方游客,他们前往采茶赏青,领略茶山的美好风光,寻访优质的新绿茶叶,体验采茶制茶的无穷乐趣。上午9时许,装扮整齐的50多名采茶女一边唱起高亢嘹亮的采茶歌,一边采摘清明节前  相似文献   

7.
茶叶产业是云南省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茶叶产业出现用工荒,占茶叶生产总用工量50%左右的茶叶采摘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采茶机是提高茶叶机械化管理水平、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生产工具。利用3种不同单人采茶机在田间对国家级茶树品种云抗10号、云南大叶有性系群体种茶树进行机械化采摘研究。结果表明,川崎采茶机的台时产量是手工采摘的15.1倍,落合采茶机的台时产量是手工采摘的12.8倍,华盛采茶机的台时产量是手工采摘的10.5倍。  相似文献   

8.
改进茶叶的采摘技术,可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现介绍科学采茶、采养结合的采摘技术如下。茶树上的营养芽,即顶芽、腋芽和不定芽生长成为新梢。新梢的生长因品种、生长部位、树势、生  相似文献   

9.
赵岩 《油气储运》2009,(8):57-59
第二篇 采茶机 茶叶的合理采摘是茶叶获得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采茶就是要根据茶树品种、气候条件、树龄、生长势等因素,结合市场需求采摘茶叶,采茶和留养结合,既收茶叶,又能保证茶树正常生长,达到持续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茶叶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采茶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发展,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电动茶叶采摘机也应运而生。简单介绍了此次设计的茶叶采摘机的机构组成和工作原理;重点对电动茶叶采摘机中割刀的设计和运动进行分析,并对割刀材料的选择作了介绍;同时对茶叶采摘机扫叶轮的形状也作了设计并分析其作用。经试验验证电动采茶机的采摘效率也非常高。  相似文献   

11.
齐世峰 《农业考古》2021,(2):246-249
茶在英国经济和社会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茶在英国催生了独特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英国人的生产生活,还对世界很多国家地区的茶文化产生了影响。本文归纳总结了有关英国茶园的重要类型或案例,如茶花园、果园茶室、本土茶种植园等,从中折射出英国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得益于唐代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先流行于江南的饮茶之风,迅速传到北方乃至全国各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推动了茶业经济的发展。随着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种植技术、焙制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出现了精致的名茶,也带来了市场繁荣和茶馆的增多,茶商往来各地从事收购和销售,形成日益发展的茶产业经济。唐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贞元以后开始征收榷茶。茶税逐渐成为唐后期重要的财赋来源。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信阳茶俗和茶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本文着重介绍信阳以茶敬客的饮茶习俗、以茶为礼的风习及信阳毛尖茶艺。  相似文献   

15.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彰显健康生活的民生产业。如今,中国茶在新时代的脉络中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本文从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和茶健康等角度全方位论述了中国茶的影响、地位、贡献和前景,解读茶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时代愿景。  相似文献   

16.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17.
潘城 《农业考古》2020,(2):45-50
长期以来茶文化学术界对茶与艺术领域的研究,往往是对以茶为题材的各种艺术作品的收集,从而进行历史学角度的研究。涉及茶美学方面的研究又往往停留在诸如“精行俭德”“廉美和静”等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道德范畴上。实际上,茶文化的艺术是茶美学的外在表现,而茶美学也正是茶千百年来始终成为经典艺术主题的内在原因。本文在将茶文化艺术分为书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文学、影视、茶席、茶器九个大类后,通过解读茶艺术作品来探讨茶美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由于宜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进而催生了悠久的茶叶制造史和丰富多彩的宜宾茶文化,对中国茶叶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如今的茶文化热潮下,既要继承茶文化,又要思考如何最大化弘扬地域茶文化。挖掘茶文化资源是宜宾茶文化走向未来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9.
红茶和绿茶中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茶茶叶和绿茶茶叶为原料,考察浸提温度、时间、固液比、溶剂浓度对茶多酚提取的影响,并对其提取率进行了研究。结合正交试验,确定出了溶剂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红茶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80,乙醇浓度6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30 min,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0.35%;绿茶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80,乙醇浓度5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40 min,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5.44%。  相似文献   

20.
宋时磊 《农业考古》2021,(2):234-240
日本茶道史上的茶道具专著,亦被称之为"茶器名物记",对日本茶道的成立具有独特价值。以21部古典茶书文献为主线和中心,可分为茶道具从附属于"唐物""御物"的室内书院装饰物记录的时代、走向作为"茶器名物记"专集的时代和多样化及个性化展开的时代三个阶段,分别对应镰仓到室町时代中前期、室町后期和江户时代。其中,在江户时代,"茶器名物记"走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同时,又继承和延续了以唐物为中心的"大名物"与以和物为中心的"中兴名物"传统。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为日本茶道的成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揭示了其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