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研究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cv. caoyuan No.2)浸提液对4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索利用生物检测法初步确定其与自身及其他3种牧草间化感作用。用草原2号杂花苜蓿根、茎、叶水浸提液处理草原2号杂花苜蓿、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的种子,测定其发芽率、苗高、根长,利用生物检测法确定草原2号杂花苜蓿对受体植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草原2号杂花苜蓿的自毒性及化感作用存在浓度效应,即不同浓度的根、茎、叶浸提液对不同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幼苗高度、根长影响效果不同,其叶浸提液对扁穗冰草和蒙古冰草种子发芽的抑制效应小于草原2号杂花苜蓿和红豆草;其叶、茎、根浸提液对蒙古冰草、扁穗冰草的苗高、根长的促进作用大于红豆草和草原2号杂花苜蓿;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草原2号杂花苜蓿与蒙古冰草、扁穗冰草混、间播效果要比与红豆草混、间播和单一连播杂花苜蓿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在临潭县冶力关镇海拔2 590 m的梯田,于早春以不同播量种植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cv.Gansu)(70、100和130 kg/hm2)和甘农一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cv.Gannong No.1)(7、10和13 kg/hm2 ),观测其物候期、株高、生长率、产量、营养动态及翌年越冬率,探讨其在高寒山区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结果表明,播种当年两种牧草均未完成生活史,停留在分枝期,但翌年越冬率都在95%以上,都能安全越冬;甘肃红豆草100 kg/hm2播量下的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11 734.0和3 357.8 kg/hm2 ,甘农一号杂花苜蓿13 kg/hm2播量下的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5 217.5和1 690.9 kg/hm2 。不同播量对两种牧草的养分影响较小,其变化趋势一致,在8月5日之后粗蛋白、粗灰分和磷含量呈降低趋势,粗纤维含量逐渐上升。甘肃红豆草和甘农一号杂花苜蓿分别以100 kg/hm2播量和播量13 kg/hm2的草产量高,且适应性强,饲料利用价值较高,在甘肃临潭县可作为饲草利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贵草1号多花黑麦草的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其鲜草产量和牧草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和施肥量条件下,贵草1号多花黑麦草的产量和生长高度有显著差异,当施基肥为有机肥1000kg/667m2+尿素10kg/667m2,行距为20 cm时,贵草1号生长速度最快,平均高度最高,达到64.2 cm,鲜草产量最高,达到3 164 kg/667m2.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贵草1号多花黑麦草的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其鲜草产量和牧草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和施肥量条件下,贵草1号多花黑麦草的产量和生长高度有显著差异,当施基肥为有机肥1000kg/667m2+尿素10kg/667m2,行距为20cm时,贵草1号生长速度最快,平均高度最高,达到64.2cm,鲜草产量最高,达到3164kg/667m2。  相似文献   

5.
种植及收获因子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茎叶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苜蓿品种及播种量、行间距、 播种深度、刈割高度等栽培因子对苜蓿干草产量及茎叶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前三茬及年总干草产量中,行距的产量贡献率均最大。而苜蓿品种及刈割高度对茎叶比的影响较大。不同的行距处理中,苜蓿产量以20 cm行距最高,显著高于50 cm,随着行距的加大,干草产量逐渐下降,但与30 cm行距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第4茬干草产量在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新疆大叶和金皇后苜蓿品种产量较高。而播种深度、播种量、刈割高度各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苜蓿的茎叶比在苜蓿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中苜1号苜蓿茎叶比最小,金皇后茎叶比最大。茎叶比在行距、播种量和播种深度不同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燕麦在高寒牧区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澳大利亚燕麦品种天鹅的栽培措施与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施肥量、播种量、行距对地上部分牧草产量、种子产量关系的函数模型。结果表明,高寒牧区澳大利亚燕麦天鹅产量的优良农艺措施为施肥量79~109 kg/hm2,播种量87~110 kg/hm2、播种行距22~27 cm;种子产量的最优农艺措施配置为施肥量95~118 kg/hm2、播种量81~117 kg/hm2、播种行距22~28 cm。  相似文献   

7.
在影响川东鸭茅种子产量的诸多因素中,播种量和行距是主要因素之一。本试验采用的行距是30、60、90cm,10m^2小区的播种量分别为10、15、20g,进行2因子9处理3重复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组合A2B3的种子产量最高,达799g/10m^2,极显著高于其它组合。因此,建议种植川东鸭茅采用行距90cm、播种量0.67kg/667m^2。  相似文献   

8.
8个豆科牧草和5个禾本科牧草品种在哈巴河县引种试验的结果表明:豆科牧草阿尔岗津-1表现最好,生物产量达873.38kg/667m^2;禾本科牧草皖草2号表现最好,生物产量达1466.74kg/667m^2.这两个品种可作为新疆牧草产业发展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9.
高寒地区优良牧草的筛选及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沈景林  张娟华  谭刚 《草业科学》2000,17(6):18-21,25
为解决高塞牧区冬季家畜补饲需要,进行了优良牧草的引种栽培及生产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优选出的无芒雀麦、老芒麦、甘肃红豆草和甘农1号杂花苜蓿的干草产量在第6年仍然能分别达到33170.0、31133.3、10056.0和11077.3kg/hm^2,粗蛋白质产量最高的是老芒麦、最低的是甘肃红豆草,分别是5059.9和1490.9kg/hm^2。牧草产量从栽培第2年开始逐年增加,第6年的产量第1年的12~22倍。  相似文献   

10.
高寒地区红豆草苜蓿不同栽培模式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那吾乡高寒牧区,进行了甘肃红豆草和阿尔冈金紫花苜蓿单播和混播模式下的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甘肃红豆草和阿尔冈金苜蓿混播是高寒牧区建立优质多年生豆科牧草人工草地的最佳技术模式,其次为单播红豆草,单播苜蓿产量最低.混播第2年干草产量达到12 136 kg/hm2,分别比单播红豆草和单播苜蓿提高14...  相似文献   

11.
北方农区栽培牧草品种比较及营养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于2000-2001年进行了36种牧草的引种栽培试验。通过2年试验,间比淘汰,筛选出13种豆科牧草(甘农1号杂花苜蓿、甘农2号杂花苜蓿、肇东苜蓿、和田苜蓿、草原1号杂花苜蓿、敖汉苜蓿、美国苜蓿、俄罗斯苜蓿、公农1号苜蓿、科学院苜蓿、龙牧2号沙打旺、苦草、白花草木樨),2种禾本科(林肯无芒雀麦、公农无芒雀麦)和1种蓼科(杂交酸模)牧草。结果表明:16种牧草适应北方春早春寒气候,抗旱耐寒能力强,其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高,达6134.0kg/hm^2。由此认为,筛选出的牧草品种是吉林省建立人工草地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群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主栽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甘肃荒漠灌区播种量(12,16,20和24kg·hm-2)和行距配置[3种等行距10、15和20cm,2种宽窄行距6行×10cm(窄)+40cm(宽)和6行×10cm(窄)+30cm(宽)]对其干草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行距处理中,20cm行距的苜蓿干草产量显著高于15、10cm和两种宽窄行距(P0.05);不同的播种量处理中,播种量为16kg·hm-2的苜蓿年总干草产量显著大于20、24和12kg·hm-2(P0.05)。播种量为16kg·hm-2、行距为20cm时,初花期苜蓿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磷含量分别为21.89%、3.59%、33.69%、30.98%、1.34%、0.11%,其粗蛋白含量和年干草产量(32 841.71kg·hm-2)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从产量和营养品质综合考虑,该地区播种量为16kg·hm-2、行距为20cm是高产、稳产的最佳配置。本研究结果对苜蓿的栽培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甘南玛曲七种主要饲草营养价值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甘南玛曲七种主要饲草的干草产量、高度、常规养分(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钙、磷)进行测定,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干草产量为2882kg/hm2,比新疆大叶苜蓿、甘农l号苜蓿、红豆草和箭(苫)豌豆高,比绿麦、燕麦和垂穗披碱草低,牧草营养价值为甘农1号苜蓿>绿麦>箭(苫)豌豆>垂穗披碱草>新疆大叶苜蓿>燕麦>天然草地>红豆草.  相似文献   

14.
在青海省铁卜加高寒地区,在不施肥、不灌溉和人工清除杂草的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行距(20,30,40cm)和播种量(67.5,101.1和135kg/hm2)对野生扁穗冰草生长、种子产量和干草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扁穗冰草田建植条件。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因素处理对鲜重、株高、茎叶比及生长速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对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行距20cm,播种量67.5kg/hm2处理下的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最大,分别为6 065.35和1 610.33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刈割次数对杂花苜蓿草产量、营养成分、越冬率和可持续利用所产生的影响,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进行了不同刈割次数的研究试验,并对不同刈割处理下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平均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而对茎叶比、鲜干比、越冬率影响显著(P〈0.05)。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在刈割1次处理下的茎叶比、越冬率最高,分别为0.98、95%;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平均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较高,分别为59cm、1.30cm/d、3.76;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全年干草总产量最高,为5211kg/hm^2;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平均值较高,分别为20.5%、140;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值较小,分别为35.9%、40.6%。综合考量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影响,种植当年刈割1次最佳。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无芒雀麦+杂花苜蓿混播草地组分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探讨了科尔沁沙地Carton无芒雀麦+草原2号杂花苜蓿混播草地建植时,基肥中N,P和K配比对当年草地群落组分种产量及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和K合理配比均有利于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早期生长。在施肥效应中,杂花苜蓿与P肥效应最显著,无芒雀麦与N肥效应最显著。高K组合(K2O180kg/hm2、P2O5572kg/hm2、、N90kg/hm2)可显著提高无芒雀麦产量及其在草群中的比例(P<0.01),而高K组合与高N组合(N135kg/hm2、K2O120kg/hm2、P2O572kg/hm2、)显著降低了杂花苜蓿头茬草的产量(P<0.05)。基肥中N对2茬草产量影响已不显著,P肥仍有利于2茬草中苜蓿生长,但产量差异不显著,只有高K组合对无芒雀麦产量影响仍然显著(P<0.01)。在混播草地中,播种时适宜的施肥量为纯N90kg/hm2,K2O120kg/hm2和P2O572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在高寒地区不同行距、播种量及施肥量对青稞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测定了巴青1号青稞的生育期、株高、考种、种子产量等。结果表明:行距和播种量对青稞生育期影响不大;株高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随行距的增加而增加;种子产量在行距为15 cm、播种量为22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242.5 kg/667 m2),故在生产上推荐采用中等播量、中等行距的栽培方式;当施肥量为60 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达到3 856.5 kg/hm2。  相似文献   

18.
干旱地区抗旱播种优化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干旱区的海原高崖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苜蓿出苗的主要因子进行研究,应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不同组合条件下苜蓿出苗率和产草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种量(C)是影响苜蓿出苗率和草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播深(B)、播种方式(D)、行距(A).最优组合为A<,2>B<,1>C<,2>D<,1>,即行距25 cm、播深2 cm、播种量19.5 kg/hm<'2>、播种方式为条播覆土.该组合条件下基本苗数121.3万个/hm<'2>.干草产量15.34t/hm<'2>,适于在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行距和播量对麦宾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上,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行距与播量对麦宾草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和播量对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影响显著,二者对种子产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0 cm行距的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都显著高于15cm行距,30 kg/hm2播量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它播量处理(P<0.05),播量为15 kg/hm2的种子产量最高。以生产饲草为目的 ,麦宾草播种行距为30 cm、播量30 kg/hm2较为适宜;若收获种子,播量可减小到15 kg/hm2。  相似文献   

20.
播种量和行距配置对盐碱地紫花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东省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以黄淮海当家紫花苜蓿品种中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播种量(7.5, 15.0, 22.5 kg·hm~(-2))和行距(15, 30, 40 cm)两个因素,研究了盐碱地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苜蓿生产确定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为发展盐碱地苜蓿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播种量对3年总产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对播种当年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播种量22.5 kg·hm~(-2)的3年总产量最高,产量随播种量增加呈不断提高的趋势;行距对3年总产量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行距15 cm的3年总产量最高,随着行距的增加产量呈减小趋势;行距对播种当年的产量影响较大,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行距对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播种量为22.5 kg·hm~(-2)、行距为15 cm组合的3年总产量最高。2)播种量和行距对每m~2枝条数和枝条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每m~2枝条数呈增加的趋势,枝条重则呈减小趋势。产量与每m~2枝条数始终呈正相关关系,与枝条重呈负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有上升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有下降趋势;播种量为22.5 kg·hm~(-2)、行距为15 cm时营养价值最高。4)从高产和品质综合考虑,在播种量22.5 kg·hm~(-2)和行距15 cm配置情况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综上,在山东以及黄淮海盐碱地区以种植耐盐碱苜蓿品种为宜,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有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减少的趋势,在适宜播种量和行距配置条件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