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0—2011年采自浙江省嘉兴市褐飞虱田间种群、杭州市白背飞虱种群以及长兴市和嘉兴市灰飞虱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615.9~814.2倍抗性,对噻虫嗪产生了66.2倍抗性,对噻嗪酮具有13.0倍抗性,对烯啶虫胺尚敏感;相对于2008年种群,2010年杭州白背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降低了9.5倍,说明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上升很快;相对于2007年种群,2010—2011年长兴灰飞虱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分别降低了1.6,2.5和2.3倍;噻虫嗪和毒死蜱对长兴种群灰飞虱的毒力略高于嘉兴种群。根据敏感性测定结果,提出了针对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用药和抗药性治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2011-2013年在贵州的东、南、西、北和中部5个地区(锦屏、盘县、三都、道真、花溪),以点滴法分别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覽l)]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变化。结果表明,三都县褐飞虱仅对阿维菌素表现抗性,对其余几种杀虫剂均未产生抗性;锦屏县褐飞虱对阿维菌素和吡虫啉未产生抗性,对异丙威、毒死蜱和辛硫磷已开始产生抗性;花溪区褐飞虱对阿维菌素、毒死蜱和辛硫磷未产生抗性,对吡虫啉和异丙威表现出抗性,但抗性不明显;盘县褐飞虱对阿维菌素和毒死蜱没有产生抗性,对吡虫啉、异丙威和辛硫磷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且有上升的趋势;道真县褐飞虱对阿维菌素没有产生抗药性,而对吡虫啉、异丙威和毒死蜱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通过对和县地区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毒死蜱等8种药剂的抗药性系统监测和检测,明确了沿江稻区褐飞虱的抗药性水平,分析了抗性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沿江稻区褐飞虱的用药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应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杭州地区水稻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噻嗪酮和吡虫啉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水平为敏感性降低,对吡虫啉为极高水平抗性。并根据褐飞虱抗药性现状对其抗性治理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5~2006年对稻褐飞虱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韶关市稻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已产生极高抗性,但对扑虱灵、氟虫腈敏感;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稻褐飞虱防效较差,10%抑虫清悬浮剂、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氟硅菊酯水乳剂能有效防治稻褐飞虱.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剂防治稻田灰飞虱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毒死蜱系列防治灰飞虱速效性较好;25%吡蚜酮防治灰飞虱速效性、持效性都好,可以作为长效药剂和锐劲特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药剂防治杂交水稻灰飞虱田间药效比较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近年来杂交水稻灰飞虱危害严重。通过5种不同药剂的单用和混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0%毒死蜱乳油对灰飞虱的速效性最好,5%锐劲特悬浮剂的持效性最好,80%敌敌畏乳油加5%锐劲特悬浮剂综合防效最好,药效最持久。  相似文献   

8.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生产上应采取“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重点在水稻秧田期和移栽前期(各地大致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防治从麦田迁入的一代灰飞虱成虫和二代灰飞虱若虫,适用药剂有锐劲特、毒死蜱、敌敌畏、丁硫克百威、异丙威、扑虱灵、吡虫啉等,注意交替或混合使用不同药剂。  相似文献   

9.
为理清稻田常用农药对灰飞虱的毒力和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进而为科学防治灰飞虱提供依据,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14种农药单剂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以及10种混剂对2种飞虱的联合作用效果。通过观察灰飞虱种群数量变化和灰飞虱的繁殖能力,测定了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噻嗪酮+毒死蜱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和速灭威等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毒死蜱、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和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配组合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除吡虫啉+毒死蜱组合对2种飞虱的毒力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混配组合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远大于对成虫的毒力。毒死蜱、三唑磷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灰飞虱成虫的繁殖能力,水稻后期使用毒死蜱、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后,增加了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增加了来年迁入水稻秧田的灰飞虱数量。可见,在稻田使用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速灭威等杀虫剂单剂和吡虫啉+辛硫磷、吡虫啉+速灭威、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吡虫啉、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剂时,用能够控剂褐飞虱的农药剂量难以有效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稻田使用三唑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将增加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秧田期使用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灰飞虱成虫,不仅不能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还将促进灰飞虱的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媒介,近两年在我区连续大发生,并对吡虫啉类药剂已产生抗性.为筛选防治灰飞虱的有效药剂,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我站对5%锐劲特等药剂防治秧田灰飞虱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江浙地区二化螟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2007年测定江苏、浙江地区二化螟对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阿维菌素及拟除虫菊酯类等9种杀虫剂的抗性,以及6类20种杀虫剂对东海二化螟的毒力,为指导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4龄幼虫点滴法测定。【结果】(1)瑞安、苍南、高淳种群对杀虫单具有极高水平抗性(164.8~248.1倍),连云港和东海种群具有中等水平抗性(18.1和25.1倍)。(2)5个种群对三唑磷的敏感性变化很大,其中瑞安、苍南、高淳种群为极高水平抗性(204.8~1395.2倍),连云港和东海种群未检测到明显的抗性(1.8和3.1倍)。(3)瑞安、苍南种群对氟虫腈为中等水平抗性(12.3和26.8倍),其它3个种群为敏感水平(1.3~2.9倍)。(4)苍南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低水平的抗性(7.6倍),其它种群尚处于敏感水平(0.9~2.0倍)。(5)瑞安、苍南种群对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及溴氰菊酯为中~高水平的抗性,其它3个种群对除氰戊菊酯以外的4种拟除虫菊酯为低~中水平的抗性(5.3~31.2倍)。(6)测试的20种药剂对东海种群二化螟的毒力次序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高效氟氯氰菊酯>丁烯氟虫腈、氟虫腈、氰戊菊酯、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虫酰肼≥辛硫磷、喹硫磷、呋喃虫酰肼、三唑磷、哒嗪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氟硅菊酯>杀虫单。【结论】不同地区二化螟种群对药剂的抗性存在差异,应根据当地的抗性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12.
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褐飞虱和灰飞虱对1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10种稻田后期常用复配剂在2种飞虱间的增效作用及毒力差异.结果表明氟虫腈、毒死蜱、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噻虫嗪杀虫剂对2种飞虱的毒力较高,LC50值为 0.11~1.51 mg/L;供试的吡虫啉和噻嗪酮系列复配剂对褐飞虱都有增效或相加作用,但相同配比下吡虫啉与仲丁威、噻嗪酮与毒死蜱、噻嗪酮与混灭威、噻嗪酮与甲萘威、噻嗪酮与速灭威复配,对灰飞虱表现为拮抗作用;10个复配组合对灰飞虱的毒力均低于或显著低于褐飞虱.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褐飞虱和灰飞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发生动态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浙江省苍南县稻田第一代二化螟的抗药性进行了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二化螟对三唑磷、灭多威和阿维菌素的抗药性上升迅速,尤其是对三唑磷的抗性达到极高抗水平(2367.3);对水胺硫磷与甲胺磷抗性变化不大;而对氟虫腈的抗性则有所下降。在室内用三唑磷对采自浙江省苍南县的二化螟进行连续14代筛选,结果抗性由203.3倍上升到3272.6倍,室内三唑磷筛选抗性的现实遗传力(h^2)为0.3105,表现出较大的抗性风险。生物适合度的实验表明,抗性品系、田间抗性种群的生物适合度均低于敏感品系。在抗性筛选过程中,当抗性达到1523.7倍(第9代)时,停止筛选,5代后抗性水平下降到327.1倍并保持相对稳定;恢复筛选后,抗性水平又上升。表明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应采取早期治理。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玉溪十字花科蔬菜桃蚜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和分布特征,针对桃蚜已产生抗性的问题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检测玉溪4 个田间种群和1 个自然保护区敏感种群对6 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得出田间种群抗性水平。结果表明,通海种群最高,处于敏感至极高抗水平(0.64~409.52 倍);元江种群处于敏感至极高抗水平(0.19~317.55 倍);澄江种群处于敏感至高抗水平(0.59~77.71 倍);红塔区种群抗性水平最低,处于敏感至敏感下降水平(0.38~4.79 倍)。6 种药剂的抗性为:抗蚜威(4.79~409.52 倍)>溴氰菊酯(4.27~80.22 倍)>毒死蜱(1.97~13.95 倍)>吡虫啉(0.93~5.74 倍)>吡蚜酮(1.25~3.49 倍)>阿维菌素(0.19~0.64 倍)。玉溪菜区4 个种群,除红塔区种群外,均对抗蚜威、溴氰菊酯、毒死蜱3 个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防治过程中应停止使用抗蚜威、溴氰菊酯,适当使用毒死蜱,吡蚜酮、吡虫啉和阿维菌素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5.
农田杂草灰飞虱的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集度指标法测定和*m--X回归法分析,研究了浙江地区农田杂草越冬代灰飞虱成若虫的田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混合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抽样数量随虫口密度增加而递减,最适理论抽样模型为n2=105.95/-X 31.2,当灰飞虱虫口密度每样方2,5,10和20头以上时,分别抽查80,50,40和30样方。以棋盘式、五点式或Z字型等取样方法较宜。  相似文献   

16.
在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混发期对7个常用杀虫剂的控制作用及其对天敌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30 ml/667 m2) 70%艾美乐(吡虫啉)WG(7.14 g/667 m2)处理和31%三拂(三唑磷 氟虫腈)ME(70 ml/667 m2)对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均具有较强的控制效果。但是高效氯氟氰菊酯、锐劲特(5%氟虫腈)、高效氯氟氰菊酯 艾美乐和三拂均对主要蜘蛛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而三唑磷和新农宝(40%毒死蜱)对蜘蛛相对安全。高效氯氟氰菊酯和三唑磷单剂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均具有明显的增殖作用,但可通过与锐劲特混配减轻增殖效应。因此,在田间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兼发的情况下,推荐使用三拂进行兼治,以减少杀虫剂的用药次数、药量及其对稻飞虱的增殖效应。  相似文献   

17.
比较测定了6种杀虫剂对烟粉虱的毒力以及田间药效。毒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排序为: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5%氟虫氰悬浮剂〉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5%啶虫脒可溶性粉剂〉10%吡虫啉粉剂〉5%云菊乳剂,6种药剂对烟粉虱成虫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0.000 184 mg/L对烟粉虱的成虫表现有最高毒力;6种药剂对烟粉虱3-4龄若虫的毒力排序分别为: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5%啶虫脒可溶性粉剂〉5%氟虫氰悬浮剂〉10%吡虫啉粉剂〉5%云菊乳剂,阿克泰对烟粉虱的3-4龄若虫有最高毒力。总体来看,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无论是对烟粉虱成虫还是3-4龄若虫均具有较高毒力。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10%吡虫啉粉剂、5%氟虫氰悬浮剂在施药后第1天的时候效果最好,均超过80%;5%云菊乳剂的持效期最长。  相似文献   

18.
南昌地区二化螟抗药性监测与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点滴法就2001~2006年南昌地区第1代二化螟幼虫对杀虫单、三唑磷、阿维菌素及氟虫腈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南昌地区第1代二化螟幼虫对这4种药剂抗性水平趋于逐年增加。对杀虫单的抗性倍数为10.36~47.53,属中至高抗水平;对三唑磷的抗性倍数为7.44~33.98,属低至中抗水平;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为3.22~8.72,由相对敏感发展到低抗水平;对氟虫腈的抗性倍数为2.47~4.98,为相对敏感阶段。并提出了二化螟抗药性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烟粉虱无公害治理有效药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 1 1种杀虫剂对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吡虫啉浓可溶剂、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啶虫脒乳油、锐劲特悬乳剂、阿维菌素乳油、啶虫辛乳油和辛吡乳油对烟粉虱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且毒性低 ,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控制烟粉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