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饲料酵母发酵玉米秸秆粉饲喂育肥猪的效果韩淑芬(青海省饲料总公司,西宁,810003)刘禹宏(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玉米秸秆的利用率较低,除部分经青贮喂牛外,大部分玉米秸秆都作为燃料烧掉。若将玉米秸秆的青绿部分制成粉,运用饲料酵母发酵技术发酵后喂猪,可...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由平菇PL-01、黑曲霉M6.300和里氏木霉多菌株联合发酵玉米秸秆的固态发酵培养基,通过研究玉米秸秆固态发酵培养基中尿素[(NH_2)_2CO]、硫酸铵[(NH_4)_2SO_4]、硝酸铵(HN_4NO_3)、膨化羽毛粉、水解羽毛粉及苜蓿粉等氮源物质和无机盐添加量对联合发酵菌株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得到联合发酵菌株固态发酵玉米秸秆产纤维素酶的优化培养基配方:玉米秸秆粉100.00、(NH_2)_2CO 0.80、(NH_4)_2SO_41.80、七水硫酸镁(Mg SO_4·7H_2O)0.02、无水磷酸氢二钾(K_2HPO_4)0.06、苜蓿粉5.50及膨化羽毛粉2.50 g。在料水比1∶3及p H自然条件下,联合发酵菌株滤纸酶活力(FPA)值达13.69 IU/g,比优化前联合发酵菌株FPA酶活力的最高值提高26.18%。为利用益生菌生产固态发酵玉米秸秆饲料寻找最优培养基配方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用发酵玉米秸秆粉喂猪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玉米秸秆,除青贮、氨化作反刍动物饲料外,将玉米秸秆的青绿部分制成粉,运用饲料酵母生物工程发酵技术进行发酵作猪饲料是较好的方法,可使秸秆进一步得到充分利用。l材料与方法1.1 发酵底物玉米秸秆粉的制备 玉米籽实成熟时适时收割玉米秸秆的青绿部分,切成小于1cm长的小段摊晒,经常翻动,防止堆积,一般晒3─4天至适宜粉碎时,将晒干的玉米秸秆小段粉碎为末状,贮存于阴凉干燥处备用,需注意防潮霉变。1.2 试验动物 系解放军某部队农场提供的父本为长白猪,母本为芒台猪所产的仔猪群,健康无病,体重相近,…  相似文献   

4.
《山东饲料》2006,(12):28-29
一,玉米秸秆发酵养鹅 用发酵玉米秸秆粉养鹅,如从1月龄到4月龄出栏,每只鹅可节约粮食3千克,如喂后备母鹅3个月,每只鹅可节约粮食13.5公斤。而且鹅生长的速度也较快。其饲喂方法是(按发酵100千克秸秆饲料计算):  相似文献   

5.
利用酵母菌发酵粗饲料可有效改善其营养价值、提高利用率、节约饲料成本。试验选取4株分离自传统发酵面粉中的酵母菌J1、J2、J3、J4,分别发酵处理不同粗饲料样品。结果表明,J1和J3菌种可有效改善葵头粉、玉米秸秆、葵头粉和玉米秸秆组合饲料中粗蛋白(CP)含量,CP含量提高6.85%~29.87%,但对饲料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作用相对较低;J2、J4菌株发酵上述3组粗饲料,对改善CP含量作用甚微;J2菌株发酵葵头粉,其NDF降解率比对照组提高9.26%,发酵玉米秸秆,其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比对照组提高10.80%。  相似文献   

6.
<正>玉米秸秆袋装微贮饲料的调制和饲喂技术是将玉米秸秆经过挤丝揉搓、压缩打包、贮存、进行发酵、饲喂。其主要工艺是玉米秸秆揉搓→添加菌种→打捆包扎→套袋密封→饲喂。  相似文献   

7.
邓永平  肖凯  车鑫  刘晓兰 《中国饲料》2023,1(3):149-154
本试验以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玉米蛋白粉、米糠和豆粕为原料,通过多菌株固态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以可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玉米蛋白粉、米糠和豆粕的质量比例为5:2:3,含水量为53%(V/m),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种子液按体积比3:2:1组成复合种子液,接种量为6%,在32℃发酵72 h。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发酵后玉米蛋白粉饲料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9.37%、粗蛋白质约40.22%、干物质约54.17%、蛋白酶活力2926.52 U/g、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1092.07 U/g。因此表明,通过多菌株发酵显著提高了饲料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多功能复合菌剂发酵后的玉米秸秆粉营养成分变化,并考察其替代饲粮对育肥猪的增重效果,探讨发酵玉米秸秆用于育肥猪养殖的可行性。制备发酵玉米秸秆粉,并委托农业部饲料效价与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其进行常规营养成分分析。以大白×长白×杜洛克三元杂交猪为供试猪,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常规饲粮,试验组Ⅰ饲喂90%常规饲粮+10%发酵玉米秸秆粉,试验组Ⅱ饲喂80%常规饲粮+20%发酵玉米秸秆粉,试验组Ⅲ饲喂75%常规饲粮+25%发酵玉米秸秆粉,测定并计算供试猪的料肉比与增重成本。结果表明:1发酵玉米秸秆粉营养价值相比发酵前显著提升。2相比对照组,试验组Ⅰ、Ⅱ料肉比分别下降8.06%(P0.01)与1.73%(P0.05),试验组Ⅲ料肉比提高10.29%(P0.01);试验Ⅰ、Ⅱ、Ⅲ组饲料价格比常规日粮下降6.73%、13.13%与17.51%,增重成本分别降低14.10%和14.75%与8.93%。发酵玉米秸秆粉作为一种新型的粗饲料,其饲用价值大大提高,可作为一种新型优质高替代饲料应用于育肥猪生产中。在生猪日粮中替代10%的发酵玉米秸秆粉,可促进试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显著降低料肉比与增重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9.
两株白腐真菌发酵秸秆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采用白腐真菌混合发酵法制备高蛋白玉米秸秆饲料,优选2株白腐真菌的原种培养基,利用2株白腐真菌混合发酵玉米秸秆粉,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含量,索氏提取法测定粗脂肪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粉原种培养基最适宜两株白腐真菌的生长,经过混菌发酵后,产物的粗蛋白含量达到21.87%.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复合菌剂发酵玉米秸秆粉饲喂肉仔鸡的效果,试验采用粗饲料质量评定的康乃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法统计分析了发酵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用发酵玉米秸秆粉饲喂肉仔鸡。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发酵后不可利用的物质含量降低,玉米秸秆营养价值提高,更有利于动物消化吸收;日粮中添加5%发酵秸秆粉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肉仔鸡日增重提高了15.79%,料重比降低了13.78%,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发酵秸秆饲料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没有影响,但通过添加发酵秸秆饲料降低了养殖成本,每只鸡出栏时可节约成本1.75元。  相似文献   

11.
复合真菌发酵对干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玉米秸秆粉中加入10%小麦麸和适量的营养盐,调整其水分至70%,经由白地霉、近平滑假丝酵母、康宁木霉和绿色木霉组成的复合真菌,在30℃有氧条件下发酵3d、4d、9d、7d、14d,结果表明:复合真菌C在发酵7d、14d时,玉米秸秆饲料的粗蛋白质(CP)含量提高94.53%、106.19%(p〈0.05),纤维组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秸秆饲料的干物质(DM)48h瘤胃消失率无显著差异,而处理14d的酸性洗涤纤维(ADF)瘤胃消失率显著高于7d处理的结果(p〈0.05);用复合真菌C处理7d的玉米秸秆饲料饲喂肉用生长鹅,其日增重提高20.76%(p〈0.05),料重比下降19.04%(p〈0.01)。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对1株产朊假丝酵母CU-3在棉秸秆饲料发酵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期获得高效提高棉秸秆饲料品质的复合制剂。通过以醋酸棉酚为唯一碳源的平板耐受试验,检测菌株的棉酚耐受性,固体发酵优化产朊假丝酵母CU-3最佳脱毒条件,并结合其他制剂应用在实际生产中,检测棉秸秆中的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等化学物质,验证复合制剂发酵效果。结果显示,产朊假丝酵母CU-3可以在1 000 mg/kg醋酸棉酚培养基中生长。在单因素棉秸秆固体发酵中,随着发酵时间和接种量增加,CU-3对棉秸秆脱毒率显著增加(P<0.05),60%含水量时脱毒率效果最佳。在优化固体发酵条件中,对响应面模型进行方差分析,方程回归极显著(P<0.01),在含水量60%、接种量10%、发酵时间为30 d的条件下,棉秸秆脱毒率达70%。在CU-3与其他制剂混合固体发酵中,处理后的棉秸秆色泽金黄、结构清晰、气味醇香,感官评价评分等级均为优等,棉秸秆的游离棉酚含量显著下降(P<0.05),最低含量为62.00 mg/kg;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升(P<0.05),最高达到9.41%;粗脂肪含量最高达14.50 g/kg;粗纤维含量显著下降(P<0.05);各处理组中镉、铅、铬含量均达标;最佳复合制剂为CU-3添加2%玉米粉。分别在北疆142团、玛纳斯、北五岔3个养殖场进行实际应用效果试验,棉秸秆发酵后pH在5.05~5.20之间;脱毒率均在70%以上,最高达到78.5%;粗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7.97%、8.24%和9.89%;粗纤维含量分别为35.4%、34.5%和31.2%;粗脂肪含量最高达10%以上。本试验在优化发酵条件下产朊假丝酵母CU-3及其复合制剂可以有效提高棉秸秆脱毒效率和饲料品质,为新疆棉秸秆饲料化的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玉米干秸秆中分别接种酵母菌、乳酸菌和纤维素分解菌,以筛选出适合玉米干秸秆发酵生产优质粗饲料的理想菌株。结果表明,对秸秆粉处理30d后,乳酸菌组发酵产物的酸碱度和氮损失均最低,即PH4.12,氨态氮和总氮比为6.4%;玉米秸秆粉发酵后感官评价得分最高的是乳酸菌组;酵母菌组,乳酸菌组,纤维素分解菌组的乙酸含量分别为33.35mg/mL、15.57mg/mL和6.32mg/mL,组间差异显著(P〈0.05);乳酸含量分别为15.25mg/mL、30.89mg/mL和1.37mg/mL,组间差异显著(P〈0.05);丁酸含量分别为5.35mg/mL,3.11mg/mL和20.53mg/mL,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提示,在本试验条件下,乳酸菌是玉米干秸秆发酵的最佳菌株。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绿色木霉、黄孢原毛平革菌和重组毕赤酵母混和发酵秸秆纤维素,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率。将3株菌按111的比例进行秸秆的发酵,以还原糖产量作为考察指标确定玉米秸秆饲料制备的最佳工艺为:玉米秸秆添加量10 g、p H值7、固液比19,在30℃培养9 d。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制一种充分利用麦秸资源的酵母培养物饲料添加剂,试验以麦秸为主要原料,辅以玉米淀粉、葡萄糖作为碳源,花生粕作为氮源,按照一定比例制成固态发酵培养基。将活化好的饲用高活性干酵母稀释液按一定比例接种于固态发酵培养基,28℃发酵培养一段时间,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测定酵母细胞数。结果表明:饲用高活性干酵母固态发酵培养基碳源为麦秸、玉米淀粉、葡萄糖按9∶8∶4比例的混合物,氮源为花生粕,碳氮比为2∶1。  相似文献   

16.
《水禽世界》2013,(5):42-42
玉米秸秆发酵养鹅按发酵100kg秸秆饲料计算:(1)30kg玉米糠麸中加入0.2kg秸秆生物制剂,并搅拌均匀;(2)将搅拌均匀并加入生物制剂的玉米糠麸再加入到69.8kg秸秆粉中,并继续搅拌均匀;(3)拌匀后加入适量的水(加水量以用手攥滴水为宜),冬季加温水30~50℃,装入缸窖及池等,也可用塑料袋直接封严发酵;(4)发酵时间:5月中旬~10月中旬为2~3d,  相似文献   

17.
青霉778—1菌株纤维素酶喂肉牛和肉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桂芬 《饲料工业》1991,12(4):18-19
<正> 为减少饲料用粮,扩大饲料来源,充分利用农副产品的秸秆、根、壳等,提高草食动物对粗饲料的利用率,笔者曾先后作了用青霉778—1菌株纤维素酶喂肉牛和肉兔的饲养试验,现报告如下。 1.纤维素酶曲培养 1.1 菌种青酶778—1 1.2 培养基 1.2.1 一级培养基(马铃薯汁斜面)1000毫升20%马铃薯培养基中含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维生素B_1微量。高压灭菌30分钟。  相似文献   

18.
(一)玉米秸秆发酵养鹅按发酵100千克秸秆饲料计算:(1)30千克玉米糠麸中加入0.2千克秸秆生物制剂,并搅拌均匀;(2)将搅拌均匀并加入生物制剂的玉米糠麸再加入到69.8千克秸秆粉中,并继续搅拌均匀;(3)拌匀后加入适量的水(加水量以用手攥滴水为宜),冬季加温水30~50℃,装入缸窖及池等,也可用塑料袋直接封严发酵;(4)发酵时间,5月中旬~10月中旬2~3天,10月中旬~5月中旬5~7天;(5)用发酵的饲料喂1月龄以后的鹅,量由少至多,以后逐渐增加到50%;后备鹅3~5月龄可全部用此料。种鹅在产蛋期可用70%的量另加30%的料,配方是:15%的葵花饼、4%骨粉、10%玉米…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评价不同处理玉米秸秆营养成分及其肉鸡表观代谢能。选择40只42日龄健康AA商品肉鸡,随机分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5只鸡。直接法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为强饲15 g 100%未处理秸秆、50 g 100%糖化秸秆、50 g 100%酵母发酵秸秆;差量法分为5个处理组,即基础饲粮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8%、12%糖化玉米秸秆和8%酵母发酵秸秆替代等量玉米。通过饲养试验验证差量法和直接法对糖化玉米秸秆代谢能测定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玉米秸秆相比,糖化秸秆中还原糖和钙含量分别增加8.08倍和9.31倍(P<0.05);与糖化玉米秸秆相比,酵母发酵秸秆中还原糖降低78.69%(P<0.05),真蛋白提高29.64%(P<0.05),总氨基酸提高41.01%(P<0.05);通过直接法得出糖化玉米秸秆和酵母发酵玉米秸秆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4.85、4.75 MJ/kg;差量法测定糖化玉米秸秆在饲粮中添加4%、8%和12%时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5.85、15.81、14.38 MJ/kg,高于酵母菌发酵玉米秸秆(P<0.05);通过饲养试验验证,差量法测定的表观代谢能结果可信。结果显示,糖化玉米秸秆代谢能高于酵母发酵秸秆和玉米,可以作为肉鸡的饲料能量原料。  相似文献   

20.
1草—牛—鱼—肥料利用草山草坡天然生牧草、农作物秸秆喂牛,牛粪发酵后喂鱼,然后再清塘挖泥作农用肥料。一般两头牛的粪即可喂一亩塘鱼,每年可增产牛肉20~30公斤、成鱼200公斤左右。2饲料—鸡—猪—鱼—肥料用饲料喂鸡,鸡粪经发酵处理后喂猪,猪粪发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