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冯建琴 《蚕桑通报》2003,34(4):33-34
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为解决蚕室紧缺的矛盾,大棚养蚕已成为蚕桑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塑料大棚育一般是4龄眠中入棚,为了更好地适应规模经营,提高大棚的利用率,笔者于2002年秋蚕期进行了桑蚕3龄入棚落地饲养的试验,试验获得成功。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1材料和方法试验在本所塑料拱型钢管大棚内进行。蚕品种白玉×秋丰。试验设塑料大棚育和室内育两种处理。塑料大棚育和室内育各饲养蚕种1张,于8月29日同天收蚁,1~2龄在同室饲养,3龄饷食第2天分别移入塑料大棚和室内落地饲养,全龄均采用一日3回育,3龄后塑料大棚育除采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报告了2017年晚秋蚕期优食一号1~2龄和1~3龄采用人工饲料饲育的试验情况。从试验结果看,优食一号蚕品种人工饲料性特别是小蚕期对人工饲料饲育技术适应性良好。3龄蚕放在共育室内、采用人工饲料标准温湿度饲育与3龄蚕放大蚕室内、采用自然温湿度饲育,两者全龄发育经过相同,皆为26 d 2 h。两试验区的张种单产、蚁蚕结茧率、良蛹率、茧丝纤度、清洁、洁净等成绩相近或相仿,而1~2龄人工饲料共育试验区的茧层率、粒茧丝长以及鲜毛茧出丝率等成绩略低于1~3龄人工饲料共育试验区,原因有待调查。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家蚕1~4龄人工饲料的饲育技术规范,对家蚕品种皓月×菁松1~4龄人工饲料育在蚕体发育整齐度方面的实用化水平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1 ~4龄采用人工饲料育,3龄起蚕的弱小蚕淘汰率为2.35%;4龄起蚕的弱小蚕淘汰率为1.06%;5龄起蚕的弱小蚕淘汰率为0.69%,累计淘汰弱小蚕4.10%,说明1~4龄人工饲料育在蚕体发育整齐度方面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并初步形成了1~4龄人工饲料育的饲育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4.
<正> 为提高养蚕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解决蚕区劳动力日益紧张的矛盾,我们就现行芽叶或片叶饲养采用蚕座覆盖,并配合相应措施,减少给桑回数,对给桑回数降至2~3回的少回育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供试蚕品种 1986年春、中秋、晚秋蚕期为苏_5×苏_6,1987年中秋蚕期为75新×7532。2.试验方法各区1~4龄为穿孔塑料膜覆盖2回育(1~2龄上盖下垫四面包折,3~4龄只盖不垫,每次给桑前半小时揭膜换气)。五龄开始分设2回育,3回育,分别采用孔径约0.2mm 的聚乙烯薄膜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如东县2011年晚秋蚕1~4龄人工饲料饲育的试验情况,调查认为,家蚕1~4龄采用人工饲料育、5龄采用桑叶育是可行的;对蚕茧产量与质量并无明显影响。但要在生产中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逐步形成规范。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我县农村养蚕生产上普遍存在蚕座密度过大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养蚕设备紧张;二是蚕农技术处理不熟悉,因而造成蚕茧产量质量下降。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对大蚕期4~5龄蚕采用不同的蚕座密度进行饲养试验,力求摸清目前推广的新品种蚕座密度与养蚕生产效益的关系,探讨较佳的蚕座面积标准,以达到既能不影响蚕茧的产质量,又能提高养蚕设备利用率,提高工效节约桑叶,增加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1试验品种、地点和方法1.1试验品种苏镇×春光、苏菊×明虎正反交1.2试验时间地点2005年春蚕大蚕期,盘湾镇盘西村二组1.3试验方法采用1~3龄在相同饲养…  相似文献   

7.
<正> 经过二年来的实践和改进,已建立起1~3龄每日只需给桑一次的“小蚕片叶立体育”技术。在此基础上,1989年春蚕期我们根据中国农科院蚕研所提供的资料,进行了4龄蚕1日1回育的探索性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蚕人工饲料共育试验对于推广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和饲养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适应现代省力化养蚕发展的需要,2018年春蚕期以人工饲料适应性杂交组合菁松R×皓月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和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桑叶育为试验区,菁松R×皓月全龄桑叶育和优食一号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为对照区,进行了试验调查。结果表明:菁松R×皓月和优食一号小蚕采用人工饲料共育与普通桑叶育相比,眠蚕体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改喂桑叶后,眠蚕体质量与普通桑叶育差距缩小,但菁松R×皓月1~3龄人工饲料育后改喂桑叶熟蚕的体质量与普通桑叶育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菁松R×皓月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和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桑叶育的公斤茧颗数和盒种产茧量均偏低,50 g鲜上茧的干壳量低于菁松R×皓月全龄桑叶育,但高于优食一号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菁松R×皓月茧丝长略长于优食一号,同时菁松R×皓月1~2龄人工饲料育和1~3龄人工饲料育对良蛹率、茧丝长等无明显影响,但茧丝纤度有变细的倾向。菁松R×皓月对1~2龄人工饲料共育适应性较好,但与优食一号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适应未来推广1~3龄人工饲料共育甚至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需要,建议加强对菁松品种1~3龄乃至全龄人工饲料适应性的选育。  相似文献   

9.
养好小蚕才能确保蚕种丰产优质,小蚕用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保证叶质,建立小蚕专用桑园: 种茧育用桑叶质,不仅影响当代蚕儿强健度,直接影响蚕种品质,还影响到下一代的生命率。试验证明:1~5龄全部给予良桑,发病率为16.2%;1~5龄全部不良桑,发病率88.2%;1龄良桑,2~5龄不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蚕业生产迅速发展,桑叶的需要量猛增,为了添补其不足,各地进行苗叶养蚕,初步看来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探明苗叶质量,饲养价值特进行本试验。一、试验设计和方法中秋蚕,9月1日收蚁,10月7日采茧调查,小蚕采用塑料膜覆盖育法,1~4龄全部用苗叶,按各龄标准采叶,标准温、湿度饲育。五龄起蚕分成两组,1组100条为一区,用苗叶饲育。另一组100条为一对照区,用乔木桑叶饲育。蚕期一月,上簇七天左右,簇具用昊蚣簇,全过程三十七天。  相似文献   

11.
如东县2011年晚秋1~2龄采用膨化颗粒饲料饲育、3~5龄采用桑叶饲育的试验,结果表明,无论从1~2龄小蚕发育整齐度,还是从蚕茧产量和质量来看,我国开发的颗粒饲料已经达到了生产实用化水平。由于颗粒饲料喂养小蚕较为简便,更有利于在农村生产推广应用。建议继续进行摸索,进一步改进饲育技术和饲育形式,尽快形成饲育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2.
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舞毒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舞毒蛾病虫尸稀释液于室内感染其一龄幼虫,半致死浓度(LC_(50))为89个多角体/毫升;感二龄幼虫,LC_(50)为560个多角体/毫升。经二年蚕场防虫试验,以含82—320万多角体/毫升虫尸液防治1—3龄幼虫,效果达81—98%。用虫尸稀释液行小区感染一龄柞蚕及野外蚕场喷毒感染一、二龄柞蚕试验,病毒浓度从56—87,000个多角体/毫升,对柞蚕未见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毒叶饲喂法(浸渍法)在室内进行10种常用杀虫剂对2-5龄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2-4龄起蚕的敏感性比5龄强,2龄最敏感;喂食毒叶后12h的死亡率比24h的高;对于不同类型的杀虫剂,2-5龄起蚕的急性中毒症状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14.
《江苏蚕业》2017,(4):1-4
文章报告了2017年中秋蚕期间皓月×菁松和优食一号蚕品种1~2龄人工饲料育与1~3龄人工饲料育试验情况。结果表明,皓月×菁松和优食一号蚕品种1~2龄饲料育试验区和1~3龄饲料育试验区,各龄经过和全龄发育经过基本相同;1~3龄饲料育试验区比1~2龄饲料育试验区张种产茧量下降;公斤茧粒数增加,蚁蚕结茧率下降;良蛹率相近,茧层率略增;粒茧丝长相仿、解舒率良好、茧丝纤度相近,但鲜毛茧出丝率略有上升。说明两对试验品种对1~2龄和1~3龄饲料育较为适应,生产中可用来采用小蚕人工饲料共育。且优食一号蚕品种蚁蚕结茧率、良蛹率、粒茧丝长、鲜毛茧出丝率等都高于皓月×菁松,说明优食一号蚕品种对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适应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潘志新 《广西蚕业》2002,39(3):48-48
一头蚕一生要吃 1 5~ 1 7.5克桑叶 ,每生产 1公斤蚕茧需要桑叶 1 2~ 1 3公斤 ,饲养一张蚕种 ( 2 .5~ 3万头 )需桑叶 375~ 52 5公斤。其中 1~ 3龄期所需桑叶占 5% ,四龄期占 1 0 % ,五龄期食量最大 ,约占 85%左右。小蚕期 1~ 3龄用叶应采适熟、有光泽、叶肉厚、含蛋白质较高的新鲜桑叶。一般根据龄期不同选采叶的标准也不同 ,一龄可采选自顶芽向下数第 3~ 4片叶 ,叶色呈淡黄绿色 ;2龄可采选第 4~ 5张叶子 ;叶色嫩绿色 ;3龄采选深绿色的成熟叶。大蚕期 ( 4~5龄 )除嫩叶、枯黄叶、泥叶和虫害叶外 ,其余均可采用。若采用条桑育 ,最好提…  相似文献   

16.
王传振  赵静  徐欣  张升祥  崔为正 《北方蚕业》2012,33(3):23-25,27
本试验采用隧道式微波干燥设备干燥桑叶制作桑叶粉,以烘干法、晒干法、室内阴干法制作的桑叶粉为对照,分别配制人工饲料,采用一至二龄一次给饵法鉴定养蚕效果。结果表明,利用上述4种干燥方法加工的桑叶粉配制人工饲料养蚕,收蚁后24h疏毛率、存活率、龄期经过等指标差异不大,但起蚕率和蚕体重存在一定差异,168h三龄起蚕率以室内阴干法较高,二龄眠蚕体重以微波干燥法最重,两项指标均以80℃烘干法最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认为,微波干燥法是大规模生产优质桑叶粉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胡祚忠 《中国蚕业》2011,32(2):91-94
1 大蚕省力化饲育技术要点 4~5龄蚕通常称为大蚕。大蚕期蚕儿生长适宜温度为23~25℃,大蚕期的特点是对高温多湿和二氧化碳的抵抗力弱,食桑量大,排泄物多。大蚕饲养的重点是通风防闷,喂饱喂好,增强体质,促进丝腺发育成长,提高茧丝量。大蚕期一般采用条桑育,饲育形式可以采用蚕匾育、蚕台育、室内地面育或室外棚架育等。现将大蚕的饲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漂白粉浸渍桑叶消毒后采用不同时间的漂洗、浸渍消毒后不漂洗、桑叶不消毒直接饲养云蚕7、云蚕8原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桑叶浸渍消毒后不漂洗直接晾干后饲养云蚕7、云蚕8的原蚕,4龄起蚕结茧率、4龄起蚕健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单蛾产卵量、单蛾良卵率、实用孵化率等指标,都比桑叶浸渍消毒后漂洗不同的时间或不消毒直接喂蚕的处理区低;桑叶不消毒直接喂蚕的茧层率及病蛾率最高。从养蚕成绩和一代杂交种质量看,1~3龄蚕用含有效氯0.33%~0.35%、4~5龄蚕用含有效氯0.35%~0.38%的漂白粉澄清液进行桑叶浸渍消毒5 min,滤去药液保持湿润15 min,再用清水漂洗10 min后脱水晾干喂蚕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2019年秋蚕期,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开展了室内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全龄养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全龄育的蚕4眠蚕体重表现最好,但发育慢、个体小、死笼率高,丝质成绩与对照差距大,1—2龄家蚕粉体配合饲料育、3—5龄桑叶育组的蚕4眠蚕体重、5龄最大蚕体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粒茧丝长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死笼率也高于对照组。综合分析,本次试验受各种因素影响,试验结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但从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养蚕技术层面看,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全龄育和小蚕育是可行的,在生产中应用需配套相关养蚕设施和饲养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EM菌剂在蚕桑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于春蚕期按常规根外追肥的方法,对桑树喷施EM菌剂,并用EM喷施叶饲育5龄蚕.结果:(1)用EM喷施叶饲蚕,对5龄经过、结茧率、上茧率和健蛹率均无不良影响,而产茧量提高了1~6%;(2)5龄蚕给与EM喷施叶,能改善茧质,全茧量提高3~5%,茧层量提高2~4%,而对茧层率影响不大.试验认为,采用0.2%EM菌剂3眠、4眠2次喷施的桑叶饲育5龄蚕,其增产和改善茧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