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什么是“盆景艺术”,我同意《中国盆景艺术》一书(85年版)的见解:“盆景艺术是以树木、山石等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地再现自然神貌的艺术品。”在这个定义中,既以制作的材料、加工方法区别于其它(如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又以掺有人的  相似文献   

2.
盆景的时、空艺术属性盆景与绘画、雕塑一样,都是以具体的可视形象在一定空间内展现来构成艺术形象的。绘画的形象只在平面空间展现,而雕塑和盆景的形象在一定的三度空间内展现,可以供多面观赏。人们把盆景称为“立体的画”是不无道理的。但盆景又不同于雕塑。盆景,特别是树桩盆景所用材料,大多为有生命的植物体(其实,绝大多数的山水盆景也用活的植物来点缀),而植物体在延续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其内部生理和外部形态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就导致盆景的某一艺术形象的创作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完成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中,不时有一些有关“文人树”的文章和所谓“文人树盆景”作品出现。应该说是中国盆景艺术创新中出现的大喜事,或者说是中国盆景文化自然进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形式美是一切美的事物、也是树桩盆景的外形(实物的轮廓)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各种型式的盆景,给人的美感是不同的。把树桩盆景的外形轮廓,不同面的折角中抽象出线条来,用造型艺术的语言来表述:如曲干式盆景用“S”形曲线来表示,直干式盆景用“|”竖线表示,等等。这就是造型语言。造型不同,语言就不同,审美特征就不同,但是  相似文献   

5.
盆景是以树石为主要用材,借以表现自然、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活的艺术品。中国盆景讲求神韵意境,包含诗情画意。现代中国盆景更探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力求创作出“既具民族特色、又展现时代精神”的新作品,以优秀作品鼓舞人。近年来在湖北乃至华中等地区,探索一种盆艺风格,追求“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世称“动势盆景”。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处在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6.
近期有关盆景刊物屡有文章讨论文人树盆景,表现出盆景界学术气氛的活跃和人们对盆景艺术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鉴于艺友们对有的著文谈及文人树盆景造型时,要求把树桩制成“中上部呈软弯蛇曲翻卷扭动……”,以及又有的著文说要“采用多干式”等有不同意见,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也想和大家一起切磋讨论。“文人盆景”本是早期盆景的总称。因为是文人雅士早在汉代之前,从简化和缩制园林中,推出了盆栽这一“活的艺术”雏形,并历经多年使之逐步成为盆景。仍然是文人雅士约于明代偶有摹拟古诗、画的意境,创作出简约、瘦高式细桩盆景,用以象征文人节操,而成为“文人树盆景”,可视为盆景的一个分支。它又历经多年,约于清代使之逐步  相似文献   

7.
山水盆景中的坡脚和水的关系,实际上是虚实的关系。水为虚,山为实。虚实相宜,就显得自然。山坡延伸入水,水才能萦回于山,故有“水随山转,山依水活”之说。伸入水中的坡地,要起伏下降,并呈一  相似文献   

8.
盆景与盆栽     
读完贵刊八期阮小勇先生的文章,对其中的某些提法不敢苟同。阮先生建议用“盆栽”来代替“盆景”一词,还举海外一些地区为例。据本人所集的资料看,事实并非全如阮先生所说。海外(主要是日本)确称盆景为“盆栽”,但他们还用“盆植”来称一般盆花的培育,并未混为一谈(其“栽”、“植”的含义均不同于汉语中的意义了)。盆景艺术(尤其桩景)当为植物栽培中盆栽的范畴之内。“盆栽”就象用“中国人”不能表明你的籍贯一样,不能表明盆景属于栽培中的哪一种类。自然美是艺术美的源泉,但自然的并不都是美的。盆栽只是自  相似文献   

9.
宋德钧同志认为“盆栽”音译已流行于世界,建议“盆景”一词应穿上“西装”出国,言下之意是:用“盆栽”来代替“盆景”。我认为,这一意见值得商榷。“盆栽”,是把自然界生长的某些植物“栽”在盆内培植,如盆栽葡萄、盆栽柑桔……等等。进一步,对盆内栽培的某些植物进行科学的修剪、攀扎,使之成为一种活的艺术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树桩盆景”。但它毕竟是栽在盆内的植物,仍然可称它为“盆栽”。但“盆景”就不同了,它的意义是在盆内制(造)景。就是把大自然的景物制(造)于盆钵之中。“盆景”比“盆栽”的范围大了,意义深远了,因而要求也就严格了。  相似文献   

10.
今人在盆景的制作和鉴赏标准中引入了“自然黄”(生境)、“艺术美”(画境)、“意境美”几个概念,这未尝不可。但有的同志说“意境”是盆景的生命,“意境美”是盆景鉴赏最重要的标准。对这种观点,本人不甚赞同。纵观近几年国内各名家的所谓具有“意境”的盆景,其中树木盆景的所谓“意境”,说穿了只不过以题名取胜而已。  相似文献   

11.
盆景艺术要表现自然,展示自然的风貌,体现大自然的博大、精深、恬静、清秀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盆景艺术家不但要去“行里万路”,而且还要有极为精湛的造型技艺。熟谙的自然知识和精湛的造型技艺,是盆景艺术家的先决条件。要想在小小盆盎之中,将大自然的神韵溶铸于盆景艺术之中,使人赏心悦目,若置身自然之中,使欣赏者从中去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完美的艺术享受。这就是我们的盆景艺术家在制作中如何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盆景旧时也称盆玩或盆栽,它包括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遗弃“盆玩”一词,无疑是明智的。因为“盆玩”总有点玩物丧志之嫌。不用“盆栽”一词,也有其一定道理,因为盆景栽培手法与盆栽花卉的栽培手法大相径庭,用盆景一词加以区别也合乎情理。随着盆景艺术的日益普及以及对盆景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盆景”一词不能很好地概括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的艺术本质。一般认为,盆景是“活的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13.
笔者是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对《出》连续发表了三篇赞美文章之际,提出不同意见的[1]。可是接踵而来的黄光伟和徐民凯的“商榷”文章[2][3]有些观点值得推敲。首先必须弄清,我们讨论的最关健、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是盆景的本质和特征问题。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表现生命景象和自然景观的。树木在盆景中既是被利用的素材,又是被表现的题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托于生命景象和自然景象之中的。  相似文献   

14.
一、风格的形成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气候差异大,植物生长和自然生态都各有特点,所用作盆景的树种各异,因而创作的题材和手法就各不相同;而且盆景艺术是通过作者对“源于自然”的客观认识转化为“高于自然”的主观意趣,结合作者的文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中国花卉盆景》出现了非常生动活泼的局面,许多行家对如何发展盆景事业提出了很多高见。但也有一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中国盆景只能有一个自然派”的一派论;“忘掉自已重新开始”的忘我论;“你们虐待值物”的虐待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禁锢思想、束缚手脚的典型观点。“中国盆景只能有一个自然派”。这是一个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盆景的表现力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课题。认为“以往(的盆景)只能表现秀山丽水,花香果艳”,主张盆景与“微雕”结盟,更有主张与戏剧的道具、人物结盟者。据说,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自己的表现力。”讨论这个问题,只能从盆景的本质特征说起。盆景是以盆为“纸”、以树石为“绘”,通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育,以自然风貌集中而典型地表现生活的艺术。特定的盆、自然的石、有生命的树是盆景的主要物化手段,也是盆景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附石盆景是中国盆景中的一门传统技艺,它通过树与石的互相依附,紧密配合,去开拓盆景艺术的表现范围,增强盆景的表现力。柽柳作为河南盆景的地方树种之一,在历次盆景展出中受到盆景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张瑞堂先生的《丰收在望》开创了柽柳“垂枝式”盆景的先河,王选民大师又进一步深化,细作了柽柳的“垂枝式”,使柽柳得到了升华。除做“垂枝式”外,柽柳还可作“仿松式”、“朵云式”、“自然式”等等。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塑师,雕出了无数精美绝妙的奇峰怪石,象“神女峰”、“望夫石”、“金鸡岭”等等。这些风景名胜,以其对自然界人物或动物的酷肖而得名,引起了群众的莫大兴趣。许多盆景制作大师们,对于大自然的启示心领神会,他们运用自己的精湛技艺,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媲美。象形这一艺术手法在盆景高手中正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而运用着,无论是在山水盆景或树桩盆景中,都创作出了  相似文献   

19.
“月点波心一颗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诗。其中的“点”字是诗眼,一个“点”字,诗境全活。盆景中的小配件——人物、动物、舟、桥、亭、塔等,在盆景构图立意中,起“点景”和“渲染”作用。“画龙点睛”,才能全景皆活。一、点染主题借重小配件来表达盆景的主题思想。如树桩盆景《归牧》(本刊88年1期插三)画面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砚式盆景:所谓砚式盆景,是筑景于形似观台的自然形板块上的景致。这是一种新演变而成的盆景艺术形式。它是融和了盆景及中国砚台等其它工艺美术品类的特点而产生的。砚式盆景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在西安中堡村盛唐墓出土的一具唐三彩砚,观池底部如平坦的浅盆,前端是水池,后端是群峰环立。山上还有树木及小鸟。三彩砚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山水盆景的艺术形成,同时也说明唐代就已出现了砚式盆景的雏形。如果说,三彩砚给砚式盆景划定了“起跑线”的话,那么,中国的天然“云盆”,那多变的线条,岩块剥落而形成的自然残刻,随时都流露了一种天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