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夏定国  赵巧玲  裘智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81-11482
[目的]探讨我国春用蚕品种的选育现状。[方法]选20世纪70、80年代育成的15个春用家蚕品种,对12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再根据主成分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方差分析表明12个数量性状差异显著。12个数量性状简化为产量因子、净纤因子、解舒率因子、茧层率因子4个主成分。4个主成分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4.50%。聚类分析发现15个品种的正态标准差均方根距离取值在0.315~1.191,可划分为各具特点的3大类群。产量因子的整体趋势是第1类群>第2类群>第3类群;净纤因子是第1类群>第3类群>第2类群;解舒率因子是第2类群>第3类群>第1类群;茧层率因子是第1类群>第2类群>第3类群。[结论]我国1970年以后育成的春用蚕品种多数性状相近。  相似文献   

2.
10个百日菊材料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不同来源的百日菊材料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根据6个性状计算了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并根据遗传距离将10个地理来源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6个性状可简化为2个主成分,即株型因子和花朵观赏因子,2个主成分可保留81.54%的信息量,计算彼此间的遗传距离为0.601~8.881。根据遗传差异的大小进行聚类分析,10个材料可被分为两大类群:赤峰梦境、酒泉、美国、四川、北京、日本、云南当地、云南引种在第1个类群,新疆本地、野生百日草在第2个类群。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5个蒜黄种质资源的12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建立蒜黄品种的综合评价标准.结果表明,不同蒜黄材料间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变异系数为7%~29%;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产量与株高、叶长显著相关,与地上部假茎长极显著相关,生长指标与产量间信息重叠.主成分分析法将蒜黄的12个数量性状综合为4个指标,即蒜黄生长因子、产量因子、口感因子和风味因子,集中了原始性状79%以上的信息.依据主成分贡献率大小进行综合评判,选择植株高大、叶片肥大、产量高、纤维素含量高、大蒜素含量高的蒜黄作为优质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对照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得分情况可知,类群Ⅰ的综合性状表现相对较好,类群Ⅱ的表现中等,类群Ⅲ的表现则较差.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02个黄河流域棉花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棉花9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农艺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5个主成分,即第一果枝节位因子、果枝数因子、籽指因子、单铃质量因子、生育期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88.34%,可反映所有性状的绝大部分变异信息。利用5个主成分因子进行聚类分析,102个品种被划分为6个类群,在6个类群中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品种外,其他来自同一地区的棉花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往往聚集在一起,可能与育种单位培育新品种时选配亲本的遗传基础狭窄有关。研究结果可为棉花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江西省赣南区域芝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和遗传特点,基于25个表型性状对该区域67份芝麻地方种质资源分别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种质的13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800~1.2972,12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0673~2.0302;除生育期外,其余1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由此可知,67份赣南区域芝麻地方种质的表型变异较大,部分性状的遗传基础广泛,改良潜力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的性状为主茎蒴节数、主茎蒴果数;主成分分析得出供试种质的4个主要因子分别为产量因子、蒴果性因子、粒重因子和生育期因子。聚类分析可划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可作为潜在选育芝麻长蒴果新品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可作为潜在选育芝麻高产型种质资源,类群Ⅲ可作为潜在选育高粒重型亲本材料,类群Ⅳ可作为潜在选育矮秆多蒴型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6.
淮山药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地区淮山药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分类特征,为淮山药品种选育及生产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的44份淮山药种质资源的19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探讨其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分类特征。【结果】44份淮山药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间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在12个质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形(1.53),其次是薯皮颜色(1.51);薯形的频率分布最高(93.18%),其次为薯肉颜色(90.91%)和茎蔓形状(81.82%)。在7个数量性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薯块长度(1.89),其次是生育期(1.84)和薯块径粗(1.77);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株产量(79.25%),其次为薯块径粗(42.21%)和单株结薯数(35.62%),最小的为生育期(17.57%)。根据各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可将44份淮山药种质聚为四大类群;第Ⅰ类群种质均来源于广西,可作为有增产潜力的加工型亲本材料;第Ⅱ类群种质主要来源于广西,可作为高产选育目标亲本;第Ⅲ类群种质主要来自南方地区,均是人工栽培的野生类型品种,为一般性亲本;第Ⅳ类群种质主要来源于北方省区的种质,可作为一般性早熟选育亲本。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3.73%,第一主成分反映高产株型综合因子,第二主成分反映加工株型因子,第三主成分反映植株结薯因子,第四、五、六主成分分别反映薯块、薯皮颜色和茎蔓颜色因子。【结论】我国淮山药主要地方栽培种质资源间农艺性状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亲缘关系呈现一定地域生态环境规律;南方地区在品种选育中应注重对第一、第二主成分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以红籽瓜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观测其11个主要数量性状,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05%;R型聚类分析显示,11个数量性状可分为5类,分别为:产量因子、粒重因子、生长因子、产籽因子和品质因子。两种分析共同揭示了红籽瓜各因子的性状组成,为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冠果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DPS统计软件,对文冠果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0.26%,根据各性状对主成分影响作用大小及主要指标组合,将12个生物学性状分为5类,分别称之为树形因子、叶形因子、果形因子、花序因子和综合因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12个数量性状聚为6大类。2种分析共同揭示了这几类因子对文冠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稻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的宽窄及品种间遗传距离的大小是品种能否在当地有效推广种植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水稻杂交育种中选配亲本的基础。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常用来测定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了解亲本间的遗传距离。试验以宁夏引黄灌区历年主栽或新选育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考查了20个水稻品种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对均达显著和极显著差异的12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由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并计算各类群主要性状的平均值,得出各类群品种的分类特点。结果表明:20个水稻品种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可归结为5个主成分,经聚类分析,可将20个水稻品种选定合适的阈值后划分为4个类群,表现出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并且宁夏水稻品种主要集中在第4类群。因此,在确定水稻育种杂交亲本选配时,要综合考虑主成分互补,且要在类群间进行,并结合米质的选择,则有望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但改良品种个别性状时,亲本之一符合育种目标,另一亲本也可选用遗传距离不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割手密主要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割手密是甘蔗育种中极为重要的野生种质资源。对94份割手密为材料的其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割手密7个数量性状可简化为3个主成分,即植株因子、茎数因子、糖分因子,3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2.47%。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94份割手密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4大类群:第1类群蔗糖分较高,茎多,植株高,萌芽率高;第2类群综合表现一般;第3类群植株高、茎较粗,分蘖少;第4类群蔗糖份偏低,植株较矮,茎较小,萌芽率低而分蘖率较高。基于割手密茎蔗糖分的聚类分析将94份割手密划分为4大类群:第1类群共22份,为高糖材料,蔗糖分平均为5.63%;第2类群共31份,蔗糖分略低,平均为3.98%;第3类群18份,蔗糖分较高,平均为4.64%;第4类群共23份,蔗糖分平均为3.06%,为低糖割手密。  相似文献   

11.
红小豆主要数量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申慧芳  李国柱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4):310-313,385
对13个红小豆品种的10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3.56%~2.37%,其中,最大的为分枝数,最小的为生育期。相关分析表明,单株荚数与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荚型因子、单荚粒数因子、生育期因子和产量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6.48%。聚类分析把13个红小豆品种分为4类,各类之间单株产量差异明显,占主导地位的因子各不相同,在育种中应根据育种目标综合考虑。研究发现,在红小豆的辐射诱变高产突变体的选择中,首先应该把单株荚数作为选育的重点标识性状,同时把不同性状综合考虑进去,才能够真正选择出性状优良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40个亚麻品种的13个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7个主成分因子,按主成分因子评价亚麻品种的优劣,并按照40个亚麻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大类群。  相似文献   

13.
观赏桃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以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为依据对观赏桃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评价的可行性,为观赏桃种质资源评价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8份观赏桃种质的10个质量性状(花型、花瓣类型、花瓣颜色、雌雄蕊高度比、花粉育性、萼筒内壁颜色、花药颜色、叶色、树型、生长势)和6个数量性状(花径、节间长度、花芽/叶芽、单花芽/复花芽、花芽起始节位、生育期)数据,并通过赋值法对质量性状指标进行分级。在对所有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观赏桃种质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异程度均较质量性状高。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些性状间存在内在的关系,使得信息重叠。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6个表型性状指标转化为10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可反映38份观赏桃种质表型性状的主要特征信息,其所包含的表型性状因子可以作为观赏桃种质创新和亲本选择的主要性状指标。对38份观赏桃种质16个性状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利用欧氏距离、运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9附近将其聚为8个类群,发现直观表现特征最明显的树型、花瓣类型、叶色、生长势等是进行不同类群区分的主要表型性状。【结论】利用表型性状数据,以质量性状调查为依据,结合对数量性状的观测,分析观赏桃种质资源多样性并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棉花新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河南省2006及2007年15个春棉区试品种的植株、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共17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前4个主成分对所考察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90.10%,根据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15个参试品种从产量和主要品质的相似度聚为5大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判别分析验证,误判率为13.3%。根据对各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多元方差分析,进行了各类品种的综合评价与性状改良目标针对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茎瘤芥(榨菜)数量性状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基因型单因素遗传设计,用23份较有代表性的茎瘤芥种质资源,研究了15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参数,分析和比较了各性状广义遗传力、现实遗传力和相关遗传力,并估算了各性状对瘤茎产量的相关遗传变异贡献率和间接选择相对效率;同时本文还进行了遗传相关信息与遗传相关贡献的估算以及主成份等分析。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瘤茎膨大期、营养生长期、瘤茎横径、茎/叶等数量性状在产量构成及选择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黄瓜数量性状的遗传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4份黄瓜品种和自交系的25个有关早熟、丰产和抗病的数量性状.应用因子分析法将这些性状集约在5个主因子上,采用正交因子和斜交因子模型分析了性状间的遗传作用关系,探讨了各因子的生物学意义和因子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用朱军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E)对11个甘蔗亲本,及以5×6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实生苗的7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性状普遍存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但不同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2)不同性状的遗传率大小不同,受环境影响也不同,较大的互作狭义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而言,除锤度外,其余性状的遗传率都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互作狭义遗传率较小;(3)所有性状之间都存在遗传相关,多数性状之间以加性和显性相关为主,环境条件对各性状遗传相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显性×环境互作相关。  相似文献   

18.
陈月庚  廖露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40-1541,1611
在阐述土地定级中环境因素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从5个方面分析青城山镇的环境特点、自身特征与其环境影响因素的关系;用数量统计软件得出相应的数值,对环境因子进行筛选和定性;采用特尔斐法,将筛选的因子运用到土地定级环境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经过显著性检验得到最终的定级权重。并建议在土地定级估价的实务中应基于多种数量统计方法,研究土地定级环境因素的选择和权重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