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加快建设饲草料基地,全面提高牧民定居水平,是变革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牧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战略措施。本文介绍了阿勒泰市的基本情况、实施牧民定居的基础条件和现状,阐述了阿勒泰市政府实施牧民定居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分析了牧民定居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2.
阿勒泰地区草原生态是我区长期依赖且将永久依赖的基本生态基础,在加强草场保育,恢复天然草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提供足够的饲草料是实现牧民定居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草原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定居是牧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从牧民视角出发,评价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水平,探讨定居工程目标的实现和牧民增收的有效协调机制,能够为更好地实现牧民城镇化提供科学依据。选择世界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旅游区为实证点,以少数民族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感知与行为特征为测量工具,提取生产生活方式、定居后的生活便利、社会福利以及定居后的感受四类因子综合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水平,结果显示,定居牧民的城镇化总体水平为良,其中定居后的生活便利水平最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水平最低;在牧民由游牧到定居的生计变迁中,政府与基层组织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实施有效的培训方案提升了牧民从事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的水平,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型,缩短了牧民完成城镇化的时间。最后,提出了推动新疆定居牧民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疆牧民适度定居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推进牧民定居对改造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农牧结合、减轻天然草地压力、防止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只有38;的牧民实现了完全定居.研究在分析了牧民定居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度定居", 适度定居强调牧民定居与游牧结合,适度定居是相对的、有选择性的,提出了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建立适度定居的牧民持续发展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青海省刚察县牧民定居整体情况及牧民定居后生产、生活方面的现状及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调研,总结该县近年来稳定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做法。结合维吾尔自治区定居牧民现状,指出维吾尔自治区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青海省刚察县牧民定居整体情况及牧民定居后生产、生活方面的现状及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调研,总结该县近年来稳定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做法。结合维吾尔自治区定居牧民现状,指出维吾尔自治区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哈巴河县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东邻布尔津县,南连吉木乃县,西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接壤。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古、东乡族、撒拉族、塔塔尔族等24个民族。草原总面积950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798万亩,多年来,哈巴河县一直推行牧民定居工程,定居牧民大多数虽建有住房,却缺乏足够数量的饲料地,难以从事人工草料生产,牧区靠天养畜、常年放牧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生产条件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哈巴河县约有65%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其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居和参与旅游业的生态旅游区牧民对新环境适应是其后续发展的基础.评价定居牧民的变迁环境适应水平,探讨旅游有序发展、定居工程目标实现、牧民增收的有效协调机制,为旅游与农牧业生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新疆天山天池和那拉提生态旅游区为实证点,以少数民族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感知与行为特征为测量工具,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参与旅游业的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适应问题.[结果]定居牧民对变迁环境总体适应水平加权值为良,因子分析提取出社会文化、生产经营、政治与信息途径、培训、政策与制度五类因子综合评价少数民族定居牧民变迁环境的适应水平,其中社会文化因子适应水平最高,培训因子适应水平最低.[结论]由游牧到定居的变迁中,政府与基层组织发挥引导职能,实施有效的培训方案提升牧民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水平,促进生产方式转型,缩短牧民新环境的适应过程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9.
通过近年来温泉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本地区可利用饲草料量和牲畜品种及数量以及饲草料需求量配比情况,提出发展畜牧加工、贮藏机械的必要性,并提出以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和草原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改变牧区传统经营方式,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优质高产饲草料地,保护天然草原,构建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牧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郭玉东 《甘肃农业》2013,(19):93-95
以新疆青河县牧民定居饲草料基地阿苇灌区一、二、三、四干管中具体施工工艺为例,介绍了玻璃钢夹砂管的特性、主要技术指标,探讨了其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为玻璃钢夹砂管的实际应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94-197
通过研究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乌孜别克族乡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相关问题,分析了牧民定居后存在的资金、建房、就业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牧民定居与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相关建议及措施,以期为新疆现代牧区经济发展提供实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新疆部分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新疆、西藏等西部边远地区的畜牧业生产中,牧民还没有摆脱落后的传统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要大力支持这些地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加大畜牧品种改良,大力提倡舍饲定居,大力发展人工种植草场(包括节水人工种植草场),发展饲草饲料加工业,并要特别重视支持集成配套技术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姜钊 《乡村科技》2020,(8):26-26,28
目前,牧民定居安置工程已成为改善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本文在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当前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以期有助于当地牧民定居安置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昭苏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高原边境县,昭苏县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大多数牧民基本以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为主。在生产生活中,昭苏县游牧民定居存在牧民定居建设补助低,定居点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因此把游牧民定居工作做好才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实事。  相似文献   

15.
选取乌鲁木齐县为研究区域,采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定居牧民生计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分值相比其他因素较高,分别为1.981 97、1.433 53和1.115 75,而生产因素和生态因素的分值分别为0.616 87和0.390 16;另一方面,牧民对定居后的生活未完全适应,国家定居政策的实施存在某些问题。通过对定居牧民生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青海地区的草原生态保护不容乐观,虽然国家建立了相关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的面积有限,牧民建设积极性不高,草原生态补奖范围小,补助标准偏低。针对这种情况,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加强人工饲草料的基地建设,建立长效完善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饲草料缺乏是西藏草地畜牧业发展瓶颈问题,饲草料的生产水平,决定了畜牧业的发展质量,人工种草决定了饲草料的生产。本文介绍了西藏人工种草的现状,分析了人工种草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牧民定居是涉及牧区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改变,文化现念更新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促进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项根本措施.是牧区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桥梁。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也是广大未定居游牧民的最热切的期盼。但因受历史、自然等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定居游牧民过着四季放牧、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笔者通过本文阐述喀什地区牧民定居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昌吉州游牧民定居状况地调查,分析水资源不平衡性、牧民的不适应性和资源与经济的不协调性是制约现在游牧民定居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解决游牧定居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新疆人工饲草料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但由于天然草场退化、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滞后,使得饲草料短缺成为制约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对新疆人工饲草地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激发农牧民种植饲草料的积极性、保障饲草料供给为目标,对今后新疆地区人工饲草基地建设的补贴、扶持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