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水产养殖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晃  车轩 《南方水产》2010,6(4):77-80
依据2008年对中国水产养殖能耗与节能技术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利用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提出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中国水产养殖的CO2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中国水产养殖的CO2排放总量约为988.6×10^4t,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0.17%;水产养殖CO2排放强度为0.253kg·美元^-1,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CO2排放强度的0.4倍。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夏季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河蟹)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及综合增温潜势,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进行原位测定.结果显示,夏季河蟹养殖池塘均表现为CO2、CH4和N2O的源,其中CH4夏季排放量达(42.62±9.55~95.09±10.89) g/m2,CO2排放量达(6.91±2.18~12.52±3.11)g/m2,N2O有微弱排放;夏季河蟹池塘保持一定的水生植物覆盖能显著减少CO2/CH4的排放,较无水草种植区域,减少CO2排放52.47 g/m2,减少CH4排放5.61 g/m2,对N2O排放无显著性影响;种植水生植物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不种植水生植物的1.85倍,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成为近年来新兴研究热点之一。作为温室气体重要来源的淡水养殖池塘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文章对国内外现有的淡水池塘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着重介绍二氧化碳(CO_2)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和相关结果,重点探究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因素,探讨目前研究的局限与改进方向。其中估算方法包括评估二氧化碳的碳足迹概念、ORNL法、IPCC排放因子法、评估氧化亚氮的排放系数法。结果显示,池塘排放量巨大,不可忽视。主要从水温、排水活动、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4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分析,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具有复杂性。最后,针对当前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从排放结构的具体分析和估算方法的规范两个方向对淡水养殖池塘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畜禽业》2013,(1):39
<正>环保部和农业部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全国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184万t和65万t,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5%、25%,占农业源的95%、79%。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2010年畜禽  相似文献   

5.
夏季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综合增温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海  周刚  李旭光  周军 《水产学报》2013,37(3):417-424
为探讨夏季池塘养殖河蟹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及综合增温潜势,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2 、CH4 、N2O)的排放进行原位测定。结果显示,夏季河蟹养殖池塘均表现为CO2 、CH4 和N2O的源,其中CH4夏季排放量达(42.62±9.55~95.09±10.89)g/m2,CO2排放量达(6.91±2.18~12.52±3.11)g/m2,N2O有微弱排放;夏季河蟹池塘保持一定的水生植物覆盖能显著减少CO2/ CH4的排放,较无水草种植区域,减少CO2排放 52.47g/m2,减少CH4排放 5.61 g/m2,对N2O排放无显著性影响;种植水生植物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不种植水生植物的1.85倍,池塘养殖河蟹生态养殖温室气体减排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6.
《畜禽业》2017,(5):69-71
对成都市2013年各类畜禽粪尿产排量和农作物秸秆产生量测算结果:畜禽粪尿总量为12 160 200 t,其中粪便为6 832 510 t,尿为5 327 690 t。农作物秸秆总量为5 578 890 t。对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厌氧发酵沼气潜力测算结果:畜禽粪便沼气潜力为775 947 369 m~3,农作物秸秆沼气潜力为1 669 811 066 m~3,两项总计2 445 758 435 m~3,折标天燃气为1 577 908 600 m~3,成都市人均(户籍人口)135.50 m~3。  相似文献   

7.
碳足迹是指商品或服务在生产、运输、使用、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为探究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在整个养殖周期内CO2的源与汇,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构建了筏式养殖海带碳足迹测算方法,对桑沟湾养殖海带的碳足迹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碳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可能的误差来源。结果显示,养殖1 t海带的碳足迹约为–95.93 kgCO2e,其中,碳排放量为74.30 kgCO2e,碳吸收量为170.23 kgCO2e。从海带育苗开始至养成收获的整个过程是碳汇过程,其中,以海带生物质碳的形式固定的CO2占比约为79.9%,以沉积埋藏碳的形式固定的CO2占比约为14.1%,以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的形式固定的CO2占比约为6.0%,沉积埋藏碳和惰性溶解有机碳长期封存于深海或海底;养殖设施是主要碳源,碳排放占比为93.81%,柴油和电能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5.05%和1.14%,肥料和运输的碳排放占比仅有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的共识。滤食性鱼类通过滤食浮游生物,间接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而发挥碳汇作用。本文描述了一个不投饵的淡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探讨了滤食性鱼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碳汇作用,依据2009年全国水产养殖相关统计数据,估算了全国滤食性鱼类养殖的年碳汇量,为淡水渔业的低碳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推进现代化渔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的共识。滤食性鱼类通过滤食浮游生物,间接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而发挥碳汇作用。本文描述了一个不投饵的淡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探讨了滤食性鱼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碳汇作用,依据2009年全国水产养殖相关统计数据,估算了全国滤食性鱼类养殖的年碳汇量,为淡水渔业的低碳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推进现代化渔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海海藻养殖及碳汇强度估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海藻养殖是渔业碳汇的重要形式,碳汇生态功能显著。本实验以1999—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及浙江近海藻类养殖的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固碳强度进行了估算。中国近海海藻养殖以海带、裙带菜、紫菜、江蓠等为主,期间年均总产量为141.87万t,各类海藻养殖产量所占比例分别为海带(60.29%)、裙带菜(7.92%)、紫菜(5.67%)、江蓠(5.39%)。浙江近海海藻养殖以紫菜、海带、羊栖菜、苔菜等为主,各类海藻养殖产量所占比例分别为紫菜(51.83%)、海带(27.73%)、羊栖菜(12.72%)、苔菜(1.27%)。浙江近海海藻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份额不高(2.55%),但养殖结构独特,部分种类的海藻养殖产量在全国同种类海藻养殖量中占有较高份额,其中苔菜占83.00%,羊栖菜占68.29%,紫菜占23.53%。1999—2012年,全国海藻年均固碳量为41.85万t/a,固碳量在2012年最高达51.50万t,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海带年均固碳量在各类海藻中最高达26.45万t/a,其次是裙带菜3.23万t/a、紫菜2.24万t/a、江蓠2.01万t/a。浙江近海养殖海藻年均固碳量为1.03万t/a,约占全国年均固碳量的2.47%。为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建议加强近海自然碳汇及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大力发展以海水养殖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开展碳汇渔业关键技术与产业示范工程研究及海洋生物碳汇功能与碳汇渔业潜力的基础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渔业碳汇与碳汇渔业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碳汇和碳源的解释和水生植物固碳特点,对2010年提出的渔业碳汇和碳汇渔业的定义进行修订,强调了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水生植物在渔业碳汇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释了通过水生藻类养殖、滤食性贝类和鱼类等养殖、渔业生物群体捕捞和增殖等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移出和储存”CO2等温室气体的过程和机制。分析了贝类养殖在不需要投放饵料的前提下,通过滤食浮游植物及有机碎屑等颗粒有机物大量使用水体中CO2的过程及机制,从能量收支层面论述了使用碳、移出碳、储存碳和释放碳4个碳库的特征及其数量关系,进而证实贝类养殖提升了水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碳汇而不是碳源。贝藻养殖碳汇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海水养殖生产持续发展,近20年我国近海贝藻养殖碳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总碳汇量从2001年394万t增加到2020年659万t,其中近三年(2018—2020)平均总碳汇量为648万t (相当于每年义务造林87万hm2);净碳汇量从2001年255万t增加到2020年430万t,近三年(2018—2020)平均净碳汇量为422万t (相当于每年义务造林56万hm2)。最后,提出了健康持续、深入发展碳汇渔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辽宁省池塘养殖业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007年度辽宁省池塘养殖业养殖总面积为4.70×104 hm2,排水总量为1.08×1010 m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总氮1546.23t,总磷123.31t,化学需氧量11102.91t,铜-717.03kg,锌5266.87kg。分析了池塘养殖业养殖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减少池塘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浙江近海贝类养殖及其碳汇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了浙江近10年来(2004-2013)近海贝类养殖的产量、结构、碳汇强度及其在全国所占比例。浙江近海贝类养殖年均总产量为68.46万t,主要贝类所占比例为蛏35.75%、牡蛎18.33%、蚶17.77%。全国年均总产量为1100.47万t,主要贝类所占比例为牡蛎33.99%、蛤29.65%、扇贝11.28%。浙江近海贝类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只有6.26%,但蚶产量占全国的40.45%,蛏占全国的34.65%。近10年,浙江贝类年均固碳量为6.29万t,全国年均固碳量为95.97万t,占全国年均固碳量的6.55%。浙江贝类固碳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蛏在各种贝类中年均固碳量最高达2.29万t,其次是蚶1.14万t、牡蛎0.99万t。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初步估算2011—2020年九龙江总氮、总磷污染物入海通量,分析年际通量变化和月际通量的空间变化,探讨了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间九龙江总氮和总磷的入海通量呈现递减趋势,但仍具有较高养分通量的特点,总氮和总磷的入海通量排放主要受到畜禽养殖和化肥施用等人为活动的影响。2018年九龙江北溪的总氮通量最高,西溪的总磷通量最高,南溪最低。入海通量的空间差异主要与径流量有关,北溪的畜禽养殖和西溪的化肥施用是导致养分入海的主要因素,九龙江氮磷污染物入海与水产养殖关系较小。本研究对九龙江-厦门湾提出有关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建议,为当地政府做好重点河流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洋河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气象、土地利用、农业管理等数据资料,计算2013年洋河水库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畜禽养殖流失、化肥流失、水土流失污染和城镇地表径流污染6种污染来源中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化学耗氧量(COD)4个污染物指标排放负荷,并通过GIS空间分析反映流域内的污染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泄量对研究区污染负荷贡献最大,年产生量约51621.34 t,入河量2961.52 t,占比分别为92%和85%;从总量上看,洋河水库流域的面源污染负荷分布在西洋河支流区域范围;单位面积负荷量最大的区域是迷雾河支流区域范围。据此确定了西洋河和迷雾河流域为今后洋河水库流域面源污染重点治理的区域,此研究结果可为洋河水库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及消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心如  杜干英  张炜 《畜禽业》2001,(12):50-51
1.概况 我国肉禽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据中国肉类协会报道,2000年我国生产禽肉1.207.5万t,仅次于美国(1.642.2万t),占世界禽肉生产总量(6646万t)的18.2%.虽然生产总量为世界第二,但人均禽肉消耗量仅9.4kg,比世界人均11kg低,比美国(49.8kg),加拿大(34.8kg)低得多.香港年产量仅7.5万t,人均消耗量达到56.4kg.成都市2000年禽肉产量17.5万t,人均达到17kg,比全国和世界人均水平高.  相似文献   

17.
朱彬  章如阳 《畜禽业》2002,(10):X058-59
沭阳县是畜禽养殖大县,近年来,畜禽养殖总量增长幅度较大,生猪年出栏量超过160万头,家禽年上市量超过2200万只,并涌现出一大批畜禽养殖专业大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该县畜牧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立足现有基础,适应新的形势,为广大畜禽养殖户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全县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是畜牧兽医技术服务部门的中心工作和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为全面掌握该区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并根据该区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温州市养殖贝类的碳汇贡献量,选取5种主要特色养殖贝类(泥蚶、缢蛏、牡蛎、青蛤和厚壳贻贝),采用元素分析法研究其碳含量,推算出碳汇总量,即养殖产品从海洋中“移出的碳汇”,并结合2004~2014年《浙江省渔业经济统计资料》的数据,比较温州市各养殖贝类年固碳量在全省的比重.统计数据显示:牡蛎养殖产量在全省的占比稳定,为11% ~13%(2012年例外,占16%);泥蚶、缢蛏养殖产量在浙江省内的占比逐年降低,分别从2005年的18%降至2014年的约9%,从2007年的约13.5%降至2014年的约8%;温州市青蛤、贻贝养殖在全省所占比例较低,且在2004~2014年间养殖产量变化起伏较大.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养殖贝类,其外壳、软组织的含碳量各不相同.2004~2013年温州市养殖贝类年固碳量呈逐年减少趋势,2014年略有回升,固碳量从2004年的6781.01 t降至2013年的4443.78 t,2014年回升至4562.58 t,平均每年固碳5732.57 t,年均减排价值量为85.99万~343.95万美元.  相似文献   

20.
1全国常规养殖品种的生产现状常规水产品主要为四大家鱼和鲤鱼、鲫鱼等品种,由于价格低而成为家常消费的主要品种。相应的养殖产量也很高,尤其在内陆的省市更是如此。根据1998年全国水产年报数据,总结了我国各省市(未含台湾省及港澳地区)四大家鱼和鲤鱼的量占淡水养殖总量的比例。见表1。由表1可见,常规品种仍然是养殖品种的主导性品种,全国平均水平为占水产养殖总量的72.53%,而在沿海地区所占比例较少,如海南、福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仅为40%~65%,内陆省市一般在70%~96%,这也可能是影响内陆养殖品种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