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官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7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行官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其中0类128例,占47.1%;Ⅰ类134例,占49.3%;Ⅱ类10例,占3.6%.结果:2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72个月,有效率为100%.所有0型和Ⅰ型黏膜下肌瘤均一次性切除,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子宫穿孔、水中毒、脏器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安全有效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子宫肌瘤患者58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确认后注入超液化碘油及平阳霉素乳剂(LPE)加明胶海绵颗粒阻断肌瘤血供,分别于3个月、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肌瘤体积缩小、月经量恢复正常,贫血、压迫症状改善。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疗效显著的微创治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MTX化疗栓塞联合超声引导清宫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处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来医院进行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处妊娠的患者病例54例,随机抽取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术后随访半年。对照组为子宫动脉栓塞术后3d行B超定位下清宫术,观察组为子宫动脉MTX化疗栓塞术后3d后再行B超定位下清宫术。观察两组患者血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清宫术中出血量、再次清宫次数及月经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清宫术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再次清宫次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MTX化疗栓塞联合B超定位下清宫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有症状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有临床症状并经超声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分别于UAE治疗后第1、3、4、6个月行B超复查,测量子宫肌瘤体积大小及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数目变化,了解栓塞后子宫肌瘤体积的缩小情况;并于栓塞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UAE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结果:本组UAE手术成功率为100%,栓塞后3个及6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占100%,完全消失者分别占80.0%和90.0%,平均肌瘤体积缩小分别为62.8%和89.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UAE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保留子宫及生育能力等优点,易为患者所接受,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新途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 5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宫腔镜电切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愈率 98.8% ,总有效率 1 0 0 % ,手术平均时间 (37.1± 1 7.8) min,术中出血量 5~ 1 0 0 m L,无子宫穿孔等并发症 ,住院天数(3.5± 1 .5) d,术后异常子宫出血者均恢复正常。随访 2~ 36月 ,无肌瘤复发 ,术后总妊娠率达 62 .5% (1 0 /1 6)。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术前使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子宫肌瘤伴贫血、拟行全子宫切除患者20例,采用米非司酮10mg/d,连续服用3个月;同时选用同期在年龄、临床症状及体征上无差异的未用米非司酮治疗的2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对照.记录服药组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子宫及肌瘤体积;对服药组及对照组治疗情况和手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服药组治疗期间均闭经,贫血较前纠正,子宫及肌瘤缩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前及术中输血率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术前应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子宫阔韧带肌瘤剔除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住院的子宫阔韧带肌瘤患者136例,所有病例按照收治时间前后分为一组(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和二组(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其中一组28例腹腔镜手术,33例开腹手术。二组59例腹腔镜手术,16例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指标及卫生经济学指标。结果:一组中腹腔镜组手术时间(99.2±14.7)min和出血量(95.9±14.3)mL均高于开腹组(P0.05);二组中腹腔镜手术率高于一组(P0.05),二组中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P0.05);二组腹腔镜较一组腹腔镜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虽然两组中腹腔镜组的直接医疗费用高于开腹组,但非直接医疗费用和误工费低于开腹组,两者的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阔韧带肌瘤剔除术和腹式阔韧带肌瘤剔除术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术式,对于直径小于10cm的阔韧带肌瘤,腹腔镜下阔韧带肌瘤剔除术具有安全、微创、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宫腔镜下电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方法 14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宫腔镜下电切除术、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症状恢复、不良事件及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时,两组经期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降低,血红蛋白水平升高,且以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指导临床治疗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中的作用。方法:超声显示子宫前壁下段内不均质混合性包块(6例),妊娠囊(3例);9例患者采用三组不同治疗方法,第一组3例行肌注化疗杀胚药甲氨碟呤MTX和亚叶酸钙加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第二组3例肌注杀胚药后宫腔镜检查超声监测剥离开子宫肌层将胚物电切;第三组3例肌注杀胚药后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再行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治疗。结果:9例均治疗成功。治疗后经阴道彩超检查子宫前壁下段病灶完全消失,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血β-HCG正常,所有患者均保留子宫痊愈出院。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剖宫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和动态观察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阴道超声(3D-TVS)对育龄妇女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8例育龄妇女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进行3D-TVS检查,同时进行三维成像,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及二维经阴道超声(2D-TVS)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8例中子宫内膜息肉29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1例,宫内节育器(IUD)异常9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9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2D-TVS的诊断符合率为72.4%,3D-TVS的诊断符合率为9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41,P<0.01)。结论3D-TVS能直接观察子宫及宫腔病灶的立体形态,能直观显示病灶与内膜、肌层的空间关系,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尤其对宫腔小型病变如黏膜下小肌瘤、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超声内镜(EUS)对内镜下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经普通胃镜及EUS判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53例,行镜下治疗,包括微创切除、橡皮圈套扎、开创引流,切除标本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53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中,8例囊肿开创引流,实体肿瘤中11例行橡皮圈套扎,34例行镜下圈套电切除,过程顺利,无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切除标本中除1例术前诊断平滑肌瘤、病理诊断为间质瘤外,其余标本病理均与EUS诊断吻合,病理符合率为98.1%;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未见复发及不良反应。结论 EUS对判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否适宜镜下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内镜下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保守手术中使用甲氨喋呤(MTX)预防持续性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8例确诊为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的患者行腹腔镜开窗取胚术,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34)术中局部应用MTX20mg,对照组(n=34)局部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于术前和术后d1、d4、d7、d10、d14查β-HCG及观察临床表现。结果2组术前一般情况和血β-HC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但术后d1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d4、d7(P<0.01)和d10、d14(P<0.00)差异有极显著性。实验组无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PEP),对照组出现6例术后PEP,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腹腔镜开窗取胚术中局部应用MTX可预防术后PE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聚乙烯醇(PVA)对子宫肌瘤栓塞的疗效。方法:子宫肌瘤30例行单侧股动脉插管双侧髂内动脉及选择性双例子宫动脉造影以了解肿瘤供血后.使用PVA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并随访3—36个月(平均13个月),采用B超或MRI考核疗效。结果:瘤体无变化者3例,完全消失者3例;瘤体缩小60%--90%者11例,30%--59% 13例;6个月复查平均比术前缩小4.1cm(65%);临床症状消失21例,明显改善8例,无改善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VA对子宫肌瘤栓塞有安全、易于注射、疗效好等优点,特别以选择PVA颗粒直径300--500μm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子宫切除后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3例子宫切除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妇科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健康教育,并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后1、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的抑郁状态无明显差别,但教育1个月或3个月后,治疗组的抑郁状态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子宫切除后患者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甲氨蝶呤全身用药、局部用药以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效果。方法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36例,分为A、B、C 3组,每组12例。A组以甲氨蝶呤(MTX)进行全身用药治疗;B组以MTX局部用药治疗;C组以MTX局部用药并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 A、B、C 3组患者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分别为(73.2±58.4)、(41.7±11.5)、(12.9±6.8)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瘢痕部位包块消失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总有效率优于A组(91.6%vs 41.7%,P〈0.05)。结论 MTX局部用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孕激素辅助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我院诊治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激素辅助治疗组(简称辅助组)因癌死亡2例(3.7%),对照组则为6例(11.8%);辅助组3 a存活率为96.3%(52/54),对照组为88.2%(45/5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的患者 对照组患者和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组的复发或转移比例(10/68vs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3a无瘤存活率为86.8%(59/68),后者为100.0%;前者3a存活率为88.2%(60/68),后者为100.0%;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因癌死亡比例(8/68vs0/37)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期待疗法的临床结局。方法 :将有适应证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共82例定期随访。按肌瘤体积变化分为肌瘤体积增大 >5cm3 、肌瘤体积增大 0~ 5cm3 、肌瘤萎缩 3种 ,并分析绝经前后患者肌瘤体积的变化。结果 :76例定期随访 (有 6例因地址变迁失访 ) ,其中终止期待疗法全部行全宫切除的 3 1例中 ,无 1例患者出现肌瘤变性。仍在随访的绝经 2a以上者 12例 ,对其绝经前、绝经 1a、绝经 2a的肌瘤体积分析比较 ,显示绝经后肌瘤萎缩明显 (P <0 .0 5 ) ,且绝经时间越长 ,肌瘤萎缩越显著 (P <0 .0 1)。结论 :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期待疗法是安全、可行的 ,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但要严密随访 ,绝经后肌瘤萎缩随绝经时间越长 ,肌瘤萎缩越显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终止期待疗法与肌瘤增大、有否出现临床症状和患者的心理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及经腹全子宫切除术(TAH)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LAVH及30例TAH手术病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排气时间.结果 LAVH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TAH组[(80.4±30.9)mLvs(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对部分脾动脉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观察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血象变化、脾脏厚度及长度变化、门静脉主干内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2周和2、4、6个月时患者的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术后3、4、5、6个月时脾脏的长度和厚度均明显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的门静脉内径为(1.54±0.13)cm,与术前的(1.55±0.15)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个月时的门静脉内径则分别为(1.36±0.17)、(1.35±0.06)cm,均比术前明显缩小(P〈0.01)。术后4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脾区疼痛,7例出现胸水,经对症治疗后全部缓解。结论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征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剖宫产同时子宫肌瘤剔除术10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剖宫产的同时行肌瘤剔除的影响。方法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 1 0 6例 ,在剖宫产的同时行肌瘤剔除 ,并与同期 90例单纯剖宫产的产妇作对照。结果 :肌瘤剔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长于单纯剖宫产组 (均 P<0 .0 0 1 ) ,肌瘤剔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 2 4 h内出血量多于单纯剖宫产组 (分别为 P<0 .0 0 1 ,P<0 .0 5) ,多发性肌瘤剔除术的出血量多于单个肌瘤剔除术(P<0 .0 1 ) ,两组的术后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剖宫产时应根据产妇的体质、肌瘤的多寡来决定是否同时剔除肌瘤 ,一般状态良好的产妇在剖宫产的同时应尽可能行肌瘤剔除术 ,以免受日后再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