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浙江省安吉中南百草园动物园有限公司的13枚丹顶鹤种蛋进行了人工孵化和培育,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鹤卵孵化期为31~33 d,两次人工孵化共得到成活幼鹤9只;温度对幼鹤出壳率影响较大,采用"前高后低"的温度控制可获得较高孵化率;人工孵育是提高丹顶鹤繁殖率的重要方式;合理的日粮配方及饲养方式是人工育雏成功的关键。采用本研究提供的日粮配方制成食糜饲喂幼鹤,其成活率达100%。  相似文献   

2.
丹顶鹤早期生长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只幼鹤(初生及1-13周)的体重、体尺和9只成鹤的体尺进行测定,将幼鹤体重、体尺测定结果拟合生长曲线方程,并对成鹤的体尺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幼鹤早期生长发育阶段可为3个时期:第1时期(0-2周龄)是快速生长期,第2时期(3-7周龄)是急速生长期,第3时期(8-13周龄)是缓慢生长期。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能很好地拟合丹顶鹤早期的生长发育,拟合精度(R^2)均大于0.9955。幼鹤13周龄时各顶体尺匀达到成鹤的86%以上,并呈现出体长较体宽发育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2011~2013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黄鹡鸰的繁殖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黄鹡鸰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迁来本区时间为4月13日,最晚迁离时间为10月21日。繁殖前每公里遇见数为1.61只,繁殖后每公里遇见数为2.38只。繁殖期5~7月,最早营巢期为5月3日,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天。最早产卵期为5月7日,窝卵数5~6枚,孵化期14~15天,孵化率为91.9%,孵卵由雌鸟承担。巢内育雏期为14~15天,雌雄鸟共同育雏,成活率94%。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8年中国圈养灰冠鹤(Balaerica regulorum)谱系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v 1.66和PMx v1.2对国内灰冠鹤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谱系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圈养灰冠鹤共有332只,饲养于41家单位。种群建立者16只,贡献值和繁殖后代数不均衡。灰冠鹤种群基因多样性为85.97%,根据过去30年种群变化趋势预测,100年后种群数量变化较小,但基因多样性会减至78.80%。为增加圈养灰冠鹤种群数量,促进种群健康发展,建议完善个体标记;开展未知性别个体的性别鉴定;加强机构间合作繁殖,增加潜在建立者繁殖机会;改善圈养环境;杜绝杂交个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黔中地区小家鼠种群繁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小家鼠种群繁殖特征在黔中地区的变动规律,为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提供依据。通过对1990~2002年贵州省息烽县小家鼠种群繁殖特征分析,共解剖标本1679只,其中,雌鼠885只,雄鼠794只,结果表明:小家鼠在当地全年均可繁殖,主要繁殖期在2~11月,每年3~4月和9~10月为妊娠高峰期。种群性比为1.11,平均怀孕率35.79%±6.03%,平均胎仔数为4.67±1.25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86±0.17,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3.88%±8.83%。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繁殖力不断增加。同时比较了全国各地小家鼠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化情况,胎仔数具有随纬度的升高趋向增多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1974—2012年,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长颈鹿共计29只,成活23只。长颈鹿繁殖管理是关系到幼鹿存活的关键,也是保证成功繁殖的基础。该研究阐述了圈养长颈鹿的繁殖管理过程,包括选种、确定发情期、交配期管理、孕期护理、分娩管理、产后管理及繁殖阶段日粮管理。摸索繁殖成功的规律,提高长颈鹿幼崽存活率。并通过S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种兽的繁殖年龄是繁殖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幼崽1~3月龄的生长发育受到日粮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圈养长颈鹿繁殖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4—2012年,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长颈鹿共计29只,成活23只。长颈鹿繁殖管理是关系到幼鹿存活的关键,也是保证成功繁殖的基础。该研究阐述了圈养长颈鹿的繁殖管理过程,包括选种、确定发情期、交配期管理、孕期护理、分娩管理、产后管理及繁殖阶段日粮管理。摸索繁殖成功的规律,提高长颈鹿幼崽存活率。并通过S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种兽的繁殖年龄是繁殖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幼崽1~3月龄的生长发育受到日粮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都县褐家鼠种群数量动态与繁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褐家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及繁殖规律,采用每月定时、定点在住宅区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体外测量,记载性别、怀孕率、胎子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数据.通过对1990-2008年19年的系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都县住宅区害鼠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总鼠数的50.34%;褐家鼠不同季节均有发生,6月为种群数量最高峰,平均捕获率为3.76%;全年均可繁殖,在4月和10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39.47%和28.46%;种群性比(♀/♂)为0.83.多年平均怀孕率为19.45%,平均胎仔数6.38只,多年平均睾丸下降率39.35%;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每年春季(3月)和秋季(8-9月)是住宅区灭鼠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2017—2020年,采用实地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在浙江淳安千岛湖开展海南鳽种群调查与监测。此次调查结果发现:海南鳽种群在千岛湖分布区域极广,几乎覆盖千岛湖整个湖区。此次调查新增3个分布区域。共记录海南鳽繁殖巢310个、种群个体1 091只,其中成功繁殖巢188个,参与繁殖成鸟621只,当年繁殖幼鸟470只。海南鳽在千岛湖绝大多数选择湖区内植被郁闭度高、无人居住、干扰较少的小岛营巢,繁殖栖息地偏爱以天然次生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此次调查中繁殖营巢树种有5种,其中马尾松282巢,占90.97%;青冈18巢,占5.81%;香樟8巢,占2.58%;枫香和猴欢喜各1巢,共占0.64%。导致海南鳽繁殖弃巢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2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对浙江省温岭市2011—2019年农田黑线姬鼠的繁殖特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共捕获黑线姬鼠407只,其中,雌鼠217只,孕鼠51只,总胎仔数247只。种群总性比为1.14,不同月份性比有一定变化,其中,12月雌雄数量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表现为亚成年组(3.34)>幼年组(2.44)>成年Ⅰ组(0.95)>老年组(0.36)>成年Ⅱ组(0.34),雌雄性比有一个从年轻雌性占优到年老雄性占优的转移变化;平均怀孕率23.50%,总繁殖指数0.61,平均胎仔数4.84只,全年均有孕鼠,且有2个繁殖高峰,分别为4和9月,不同年龄组的怀孕率随年龄递增,幼年组无繁殖能力,老年组与成年Ⅰ组的平均胎仔数与繁殖指数较高。因此,在防治上,可将每年的4和9月定为黑线姬鼠的防治适期;在预测防控上,要重点关注成年Ⅰ组及老年组两者数量在种群中的占比,以避免黑线姬鼠种群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1.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湖岗春季鸟类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季,在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湖岗地区对40个样方连续进行了1813次观察,共记录鸟类64种3706只。采用Shannon-Winner指数对该区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林地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灌丛次之,草甸多样性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2.
兴凯湖拥有独特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在对旅游者结构特征、消费行为特征及开发期望调查分析基础上,指出兴凯湖生态旅游开发应具有的生态旅游(如沙滩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观鸟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及旅游纪念品(兴凯湖特产及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工艺品)类型,提出了生态旅游产品的可行性开发思路。最后,基于该地区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突出的劣势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9-2010年采用定点观察法、直数法、Shannon -Wiener指数和对数正态分布对兴凯湖保护区迁徙季节水禽多样性和种多度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兴凯湖保护区,共记录水禽6目12科48种,包括涉禽和游禽两大生态类群,以雁形目和鸻形目为主(66.66%),古北种最多(64.58%),夏候鸟(70...  相似文献   

14.
运用实验室培养方法,于2010年1~10月调查了东北典型湖库兴凯湖水体中4种功能菌群:氨化细菌(AB)、反硝化细菌(DNB)、有机磷分解菌(OPB)和无机磷溶解菌(IPB)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细菌生理类群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中冬季和秋季水体中AB、OPB和IPB的数量低于春季和夏季,而DNB则是在8月份和10月份菌体数量较高,其平均值分别为3.2×104、1.1×105MPN.mL-1。此外,不同采样点间细菌生理类群数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应用1959~2009年土默川地区气温和降水量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各站降水量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20世纪60~80年代呈下降趋势,80~90年代呈上升趋势,最近10年又处于下降趋势。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一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20年处于气温变暖的快速增长期,呼和浩特市区气温的升高幅度大于该地区内其他测站,上升幅度最大的是90年代,比80年代升高0.83℃;春、夏、秋季气温上升幅度相对小,而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90年代冬季变暖最为明显,比80年代升高1.35℃。呼和浩特市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表明了城市化进程对局地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兴凯湖翘嘴红鮊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凯湖翘嘴红鮊属淡水生产中的珍品,也是黑龙江省特有的品种资源,兴凯湖独特的地理水域环境,使兴凯湖翘嘴红鮊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活习性。本文着重介绍及评述近年来对兴凯湖翘嘴鮊生长、发育及繁殖研究的现状及成果,以促进对兴凯湖翘嘴红鮊的资源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7.
兴凯湖翘嘴鲌胚胎和仔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活体连续观察法描述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早期发育(从受精卵至4日龄仔鱼)的形态特征。将其与部分同属的鱼类胚胎发育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受精卵的形态、孵化有效积温、初孵仔鱼大小及群体差异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讨论。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符合鲌属鱼类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兴凯湖翘嘴鲌的成熟卵呈淡黄绿色或青灰色,无粘性,为半浮性卵,卵径为(1.13±0.21)mm,吸水膨胀后卵径达(4.75±0.32)mm。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形成期4个主要阶段,22个发育时期。当水温为(26.8±0.5)℃时,从受精到完全孵出需22.5 h,积温为603.00℃.h。初孵仔鱼全长(3.98±0.37)mm。开口摄食时全长达(5.47±0.26)mm,此时鳔出现黑色素,卵黄囊几乎消失,消化道发育完整,鳍分化。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点试验综合归纳方法,从90—92三年试验中,阐明了降水量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有不同阶段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提出在旱垣地区地下水资源极缺情况下,稳定和增加旱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玉米对自然降水利用率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小兴凯湖总水面约176平方公里。湖区共有水生高等植物73种,4变种,隶属于52属,34科。它们具有优势种多,盖度大、区系成分复杂和系列带明显等特点。热带至温带种15种,占19.5%,亚热带至温带种18种,占23.4%;温带种35种,占45.4%;世界广布种9种,占11.7%。  相似文献   

20.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1、2004和2007年3期的兴凯湖自然保护区TM影像、1∶5万地形图及2007年的50个外业实测点数据,采用景观指数的研究方法,分析了2001—2007年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及驱动因素。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对该地区2007—2016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精度进行检验,得到的2007年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2001—2007年间,兴凯湖地区林地和未利用地受人为干扰逐渐增加;草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开始变大;沼泽景观变得更加简单、规则;水域景观完整、异质性低,在兴凯湖地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从预测结果看,兴凯湖地区天然湿地和林地面积在未来7年内(2010—2016年)将逐渐减少,耕地面积将逐渐增加,居民地、未利用地和水域趋于平稳。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对湿地的开发、经济驱动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