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2003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ée)在淮安市楚州区大发生,发生程度是近20a来最为严重的1a,其中二代轻发生,三代大发生,四代大发生至特大发生。由于各级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农户及时防治,对三代、四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比较理想,除个别未防治或防治不力的田块略有损失外,全区因稻纵卷叶螟造成的损失较小。全区累计防治面积约297万亩次,共挽回粮食产量4.25万t。1发生情况1.1二代稻纵卷叶螟本代6月27日灯下始见,前4a在6月份一直未见。本年度在6月份田间赶蛾几乎未见,但7月中旬前后全区普遍出现白叶,不过白叶…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近年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稻纵卷叶螟是江苏省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本省常年发生3代,即四(2)代、五(3)代和六(4)代.其中五(3)代及苏南沿江局部地区的六(4)代为主害代.近10年来,稻纵卷叶螟在本省持续偏重以上发生.常年发生面积超过400万hm2次,自然卷叶率50%以上,受害田块减产超过20%.特别是2003、2005、2007、2008年四(2)代至六(4)代连续大发生,发生程度历史罕见,年均发生面积超过430万hm2次,失治田块损失超过30%.分析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持续重发的原因,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对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3.
莫红星 《广西植保》2015,28(2):32-34
2008年资源县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为近10a来该虫发生最为严重的年份,第3代发生和为害面积超过水稻种植面积的90%,第4、5代连续重发。经分析认为:虫源基数大、气象条件利于迁入、田间小气候及水稻种植制度有利于其繁殖为害是2008年资源县稻纵卷叶螟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分析总结了在浙江省嘉善县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特点,发现耕作制度的改变不仅影响稻纵卷叶螟繁殖率和种群数量的消长,而且各代为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也随着改变。当前直播单季晚稻模式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发生和为害,大发生频率高,且为害期长,稻纵卷叶螟为害状明显,农民非常重视防治,用药量大,防治次数多,容易造成盲目和过度用药。总结并提出了在不同耕作制度下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稻纵卷叶螟是广西全州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早稻发生为害重,晚稻发生为害轻,常年晚稻为轻发生,个别年份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在1万hm^2以内,占种植面积的35%以下。2003年全州县晚稻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稻纵卷叶螟,全县晚稻种植面积2.12万hm^2,发生面积1.31万hm^2,占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以来 ,稻纵卷叶螟在思南县发生程度在3~5级的频次达17年 ,其中4~5级发生次达12年 ,是思南县水稻生产上成灾面积广、发生程度重、发生频次高的灾害性害虫。稻纵卷叶螟在思南县水稻上主要成灾的世代是第3代和第4代 ,这2代幼虫危害盛期分别在大面积一季中稻分蘖期和孕穗期。近年在思南县塘头镇机场坝一季中稻上 ,就稻纵卷叶螟第3代和第4代幼虫不同密度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的危害损失率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如下 :1试验方法试验在中等肥力的一季中稻田间进行。供试品种 :汕优63。秧苗于5月…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不同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及为今后开展稻纵卷叶螟防治提供依据。2005年笔者充分利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有利时机,开展了不同药剂的防治试验(洪泽)和示范(楚州)。  相似文献   

8.
在稻田搭建尼龙网大棚,进行网内和网外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对比调查和卵巢解剖,明确了韶关市2008年早稻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虫源性质,二(1)代虫源是外地迁入型,三(2)代属部分本地、部分迁入型,四(3)代为迁出型.从虫源增长指数角度分析指出,迁入期早,三(2)代本地虫源多是稻纵卷叶螟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稻纵卷叶螟是我场水稻上的主要迁飞性害虫之一,常年以第2代为害中稻,其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重,减产幅度大。为明确锐劲特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经济高效剂量、施药时间及对作物安全性,作者于2001年、2002年、2003年连续3年进行了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荔波县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2005年的稻纵卷叶螟在荔波县大发生危害,发生程度是历年来最重的一年,导致部分田块全田枯死。通过对其发生原因及危害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大发生年份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咸宁市水稻种植面积14.8万hm2,其中早稻4.15万hm2,中稻6.44万hm2,晚稻4.21万hm2。稻纵卷叶螟是咸宁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2014年稻纵卷叶螟在咸宁市属偏重发生年份,发生面积9.57hm2,防治面积17.7万hm2次,挽回损失2 987万kg,实际损失576.6万kg。1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原因1.1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12.
稻纵卷叶螟是三穗县水稻主要虫害之一 ,每年发生面积3300hm2 至4700hm2,损失粮食达80~120万kg,为搞好该虫的治理工作 ,1990年以来该县植保站通过20W黑光灯及糖醋诱集、大田调查、饲育观察等方法 ,基本摸清了其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对策。1发生规律1.1发生世代稻纵卷叶螟在全县每年发生不完全4代 ,第1代(全国第3代 ,类推 ,下同)成虫于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 ,个别年份5月中旬开始迁入全县 ,5月中旬达迁入高峰 ,卵期为5月中、下旬 ,幼虫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 ,蛹期6月中旬至下旬。第2代成虫期…  相似文献   

13.
4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选用甲胺磷防治.但由于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给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浙江省2002年7月1日起禁止使用和销售甲胺磷等高毒农药.为筛选替代甲胺磷的有效药剂,我们在2003年舟山市4(2)代水稻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对该虫进行了防治效果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苏北沿海地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03、2004年稻纵卷叶螟在苏北沿海地区大发生,其原因主要与成虫迁入量大、繁殖代次多、残留基数高、气候条件适宜、天敌控制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生产上制定了准确测报、科学用药、治前控后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并研究分析2003—2013年天气情况、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各代发生情况、发育历期、繁殖、存活等情况,以及防治活动及其效果等,说明了异常高温对稻纵卷叶螟迁入、繁殖、孵化、发育、存活以及药剂防治均有明显影响。提出了应对异常高温天气的完善测报办法、严格用药适期、调整药剂配方、科学开展防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6.
每667 m~2用30%茚虫威悬浮剂15 g、30%茚虫威悬浮剂15 g+1.8%阿维菌素乳油20 g、15%多杀·茚虫威悬浮剂15 g防治稻纵卷叶螟,在稻纵卷叶螟第四代卵孵化高峰期施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种群动态和虫源性质,本文通过田间调查、雌蛾卵巢解剖及风场分析,对2010年江苏仪征市单季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和田间种群的虫源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3代基本为迁入种群,分别在7月19-22日、26-27日、7月29-8月1日,出现3个明显的迁入峰;第4代为本地繁殖大部分迁出种群,分别在9月4日、7-9日、11日、16-17日、19-21日出现明显的蛾量突减现象.同时对迁飞高度(850 hPa)的高空风向分析表明,在这个区域内的第3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从南方迁入,而第4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向南回迁.第3代发生期间的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影响不显著,第3代(主害代)高峰日蛾量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卵量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最后讨论了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在仪征市发生为害加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改进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变化,经过多年稻纵卷叶螟测报和防治工作的实践,对稻纵卷叶螟监测方法和预报技术作了相应的改进,从而提高了稻纵卷叶螟测报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为有效开展稻纵卷叶螟防治工作提供了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一般农药对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难以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尤其在重发代次,常造成成片稻田稻叶"吃白"现象,严重影响水稻生长.为筛选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防治药剂,争取防治主动,于2003-2004年选择三唑磷、氟虫腈等多种药剂及其混配,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分析秀山县2014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和发生特点,为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