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He-Ne激光辐照野桑蚕蛹的子代,获得长茧丝(SC)和斑纹变异(BW)个体,经继代饲养,对其发育、形态性状、茧质和丝质进行调查、统计和F测验,SC区的丝长和纤度与对照区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程度,而BW区表现为变异谱扩大,产生变异油蚕。因此He-Ne激光对野桑蚕具有遗传诱变效应,诱变出长茧丝、细纤度特殊经济性状的个体,在育种上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我省现行的实用蚕品种与从日本引进的粗纤度育种材料进行杂交充血基因重组,根据茧丝纤度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定向选择,选育出一对茧丝纤度达4.0D以上的,限性斑纹的,粗纤度家蚕品种中205*日206。  相似文献   

3.
粗纤度蚕品种的农村试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蚕品种的茧丝纤度均在3dtex左右 ,适合于生产20~22规格的生丝。茧丝纤度性状的单一 ,限制了新规格生丝及其织物的开发 ,这已经成为丝绸制品创新的瓶颈之一。粗纤度蚕品种的育成 ,突破了茧丝纤度这一原料瓶颈 ,为新型真丝面料及其丝绸产品提供了新的原料基础。浙江大学蚕蜂科学系用新的育种理念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家蚕种质资源 ,采用新育种法 ,育成粗纤度蚕品种“新苗×明日” ,其一代杂交种的实验室成绩达到了茧丝纤度5.197dtex(4.725D) ,解舒丝长870m ;生丝和织物的伸长弹性率、抗弯刚度等明显优于普…  相似文献   

4.
由于蚕育种者的努力,夏秋品种的选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茧丝质上了新台阶,浙江省改由薪杭×科明替代浙农1号×苏_(12)为当家品种,不仅在茧丝量、茧丝质上迈了一大步,而且把以薪杭×科明为对照种的夏秋品种选育推上新的水平。然而,蚕是遗传平衡体,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且性状间遵  相似文献   

5.
首次报道了用三服蚕×四眠蚕生产F1代杂交种培育细纤度家蚕品种是可行的。通过测配选出两对成绩较好的杂交组合,平均茧丝纤度小于2D,茧层率20-21%,茧丝长1200米左右,解舒率76.66%,与激素诱导三眠蚕相比较有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以育成综合经济性状优于70年代推广的春用蚕品种为目标.采用杂交、回交、系统选育和活蛹缫丝等育种方法,经10余年的选择培育,育成了茧丝量高、茧丝质优的中系蚕品种苏花和日系蚕品种春晖.其一代杂交种经多次实验室鉴定、农村鉴定和试养以及全国蚕品种审定结果表明:强健好养,茧形大,茧层率26%,鲜毛茧出丝率接近20%,茧丝质优良,解舒率76%,净度94分.茧丝长超过1400米,茧丝纤度2.67旦,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小.  相似文献   

7.
<正> 一、新育成的蚕品种蚕丝素材的开发,是对茧丝质量要求的多样化。以前较为重视小类,要求茧丝纤度和粒内均方差、茧丝长等性状优良。在蚕丝昆虫研究所,直到现在育成的有作和服用丝原料茧,茧丝纤度3.0D左右的标准纤度蚕品种,有2.0D  相似文献   

8.
苏豪蚕种有限公司引进日本的家蚕育种素材,育成了粗纤度蚕品种206×205,本试验调查结果显示养蚕过程中同样的蚕品种,同样的饲养数量,由于给桑量的不同,对蚕品种的经济性状的影响出现了随着给桑量的增加,龄期经过时间缩短、收茧量增加、茧丝长加长、茧丝纤度增粗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王章娥 《蚕业科学》1997,23(1):14-19
采用杂交、回交、系统选育、活蛹缫丝等育种方法,育成了茧丝量高的蚕品种苏(213)和茧层率高、丝质优的蚕品种春(628),然后选配成四元杂交种苏·镇×春·光。经多次鉴定、农村试养、蚕种场试繁结果表明,该品种强健好养,耐氟性较强,制种性能好、茧型大而匀正,茧丝质良好,综合经济性状优良,茧层率26%,鲜毛茧出丝率20.59%,茧丝长1419m,解舒丝长1046m,净度95.87分,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小。  相似文献   

10.
蚕业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丝绸及相关产业使用的原料为茧丝,茧丝性状可谓被直接利用的家蚕最重要的经济性状,主要由蚕品种遗传基础决定.因此,茧丝性状的遗传学研究一直是蚕业科技的重要领域,备受家蚕育种学家关注.然而,茧丝性状为数量性状,其遗传基础的解析是蚕学研究的难点之一.鉴于对茧丝性状遗传控制机制的认识对于家蚕育种的重要意义,从经典遗传到分子层面均具有众多研究,但至今尚无任一控制家蚕茧丝性状的QTL位点获得功能上的实验验证.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家蚕胚胎伴性温敏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林健荣  黄君霆 《蚕业科学》1998,24(2):100-103
试验用新九与伴1等4个温敏性的品种杂交,将其F1代蚕种用高温干燥条件催青,结果雄蚕正常孵化,雌蚕几乎不孵化,表明伴1等品种具有控制催青温敏性表达的基因存在。用华1与伴1组配的F1、F2及F1与亲本回交的14个组合作遗传分析,认为催青敏感性状由位于Z性染色体上的一个主基因控制,呈隐性的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现行多丝量蚕品种苏_5、苏_6正反交杂种春茧(本省镇江等4个蚕品种试验场提供)为材料,进行茧丝性状测试试验,结果发现9年来该品种的茧丝长等7项茧丝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测定均值下降量:茧丝长174m、解舒率13.96%、解舒丝长320m、茧丝纤度0.33D、粒茧丝量0.102G、洁净6.44分、清洁1分;出丝率变化不明显。其中以解舒丝长、洁净两项性状的下降对茧丝质影响最大。试验分析认为苏_5、苏_6正反交杂种存在着茧丝性状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天然彩色茧因其柔和的色彩和特殊用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实验对几种天然彩色茧蚕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的发育经过、茧质、丝质成绩及其茧丝色素固定效果等方面的进行了调查,通过与实用品种苏5×苏6(正反交)作了对比发现,多数彩色茧蚕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的饲育经过比对照短、茧丝量、茧层率、茧丝长等茧丝质性状都低于对照,但也有个别彩色茧品种的茧丝质接近对照;而彩色茧品种的茧丝纤度低于对照,各彩色品种茧丝纤度曲线特征有一定差异;黄色茧丝(如A4、A6)的颜色较绿色茧丝容易固定。为应用推广有色茧蚕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蚕丝作为重要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被广泛的应用。而茧丝纤度是家蚕品种丝质性状之一,也是衡量茧质价值的重要标准。迄今为止,对于家蚕品种及雌雄间茧丝纤度的差异等相关研究较多,但在家蚕茧丝纤度性状基因效应及形成机制等前沿基础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不足,有待加强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15.
刘佳  陈金龙  徐水 《蚕学通讯》2009,29(2):6-10
本实验主要研究家蚕茧丝纤度与强伸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家蚕不同品种间茧丝纤度和断裂强力、伸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剐为0.654、-0.181;②家蚕同一品种不同个体间的茧丝纤度和强伸性能均呈较明显的正(或负)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③同一个体不同茧层的茧丝纤度和强伸性能之间大部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茧丝纤度与强伸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大小:不同茧层〉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不同品种。  相似文献   

16.
家蚕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估算了15个家蚕品种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并用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计算了十项数量性状的杂种优势率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初步认为:(1)应用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在类群间选配杂交组合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2)遗传距离与全茧量、万蚕产茧量、茧层量、万蚕产茧层量、虫蛹率的杂种优势有高度的正相关,与茧丝长、茧丝量的杂种优势率也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茧层率、茧丝纤度、净度的杂种优势率几乎没有相关关系;(3)遗传距离可以作为预测某些数量性状杂种优势的一个参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已经选育出适合织造重磅真丝绸产品的粗纤度蚕品种。粗纤度丝的伸长弹性率、抗弯刚度等明显优于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品种的茧丝,突破了丝绸原料的茧丝纤度性状单一的瓶颈,为厚型粗扩、抗皱挺刮的真丝面料及其服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原料基础。这对于提升我国传统丝绸产业  相似文献   

18.
桑蚕品种选育中茧丝纤度个体选拔简易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桑蚕品种选育中.茧丝纤度性状的个体选拔,可以用活蛹一粒缫,根据第300回茧丝的纤度进行比较、选留,来替代常规的以平均纤度进行个体选拔,提高工作效率.增加选拔的个体数,提高选拔效果,加快育种速度。  相似文献   

19.
所谓茧质是指茧和茧纤维的性状,反映一般制丝原料茧的实用性状。作为制丝原料茧价值是根据出丝率、茧丝长、茧丝量、茧丝纤度、解舒率、类节、练减率、微茸等指标而评定。其中以茧丝纤度、解舒率、类节练减率、微茸等尤为重要,对蚕品种寄予很大希望,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利用杂交育种及系统选择的方法,育成了具有中细纤度特色的4眠性家蚕新品种苏秀×春丰。经江苏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表明,新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实验室鉴定成绩为万蚕茧层量、万蚕产丝量分别比对照品种菁松×皓月提高1.02%和1.28%,茧丝品质性状也优于对照品种,其中茧丝长1525m,解舒丝长1186m,解舒率77.78%,茧丝纤度2.646dtex,洁净93.94分。新品种具有茧丝纤度细、茧丝长、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小的特色,适合缫制细纤度高品位生丝。2010年4月该品种通过江苏省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可作为华东地区优质原料茧生产的实用家蚕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