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坛紫菜固定桩悬浮式养殖技术是在潮间带筏架养殖和浅海浮流式养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养殖方法,其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坛紫菜养殖由传统单一的潮间带养殖模式向浅海养殖跨出突破性的一步,开创了坛紫菜养殖新领地,极大地拓展了养殖空间,使闽东地区坛紫菜养殖得到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2.
坛紫菜固定桩悬浮式养殖技术是在潮间带筏架养殖和浅海浮流式养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养殖方法,其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坛紫菜养殖由传统单一的潮间带养殖模式向浅海养殖跨出突破性的一步,开创了坛紫菜养殖新领地,极大地拓展了养殖空间,使闽东地区坛紫菜养殖得到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本文中介绍了用瓦勃氏微量呼吸检压仪对同一海区养殖的广东紫菜和坛紫菜叶状体的暗呼吸强度及光合作用强度的测定结果;并对两种紫菜的单位产量作了比较。结果证明,广东紫菜比坛紫菜更适应于在我国南方水温较高的海区养殖。  相似文献   

4.
一、养殖海区的选择 全浮流式紫菜养殖在保证养殖器材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风浪、潮流度,以水质肥沃、水体交换流畅的海区为好,一般大潮干潮时深4~20米,海水比重1.015~1.023,pH7.8~8.4,流速0.4~2.3节,这是紫菜养殖的理想海区,底质以能使桩基打牢的软泥或泥沙底质为好。养殖海区要求无污染性工厂排泄物,道路畅通。  相似文献   

5.
实现条斑紫菜有机化生产的途径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条斑紫菜和坛紫菜两种,坛紫菜主要集中在闽、浙两省,而条斑紫菜主要集中在江苏,鲁、辽有少量.条斑紫菜是一种经济海藻,也是海水藻类中的主要养殖品种,以其藻体薄嫩、品质优良、味道鲜美、价格高而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日本数百年前就已被作为贡品和保健食品使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坛紫菜养殖密度不断增大,中潮区适宜养殖面积有限,而且各地为了争抢紫菜早上市卖好价,海区采苗时间较适宜季节普遍提前10—15天,造成气温水温不适,风力弱,风向反南,附晨霜,海水营养盐严重缺乏等极不利的环境因素,减弱了坛紫菜体适应环境扰动和抗御病原体侵入的能力。海区采苗失败,紫菜体严重病烂等事故不断发生,紫菜养殖业备受挫折。 为使坛紫菜养殖业走出低谷,经多年探索,采取坛紫菜移动养殖法,人工造就良好环境,效果甚佳,产量产值提高一倍。 1993年,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在下华海区对1600亩坛紫菜进行移动式养  相似文献   

7.
骆其君  冯婧  严小军  吕彤 《水产科学》2006,25(11):588-590
紫菜(Porphym sp)原是生长在潮间带的岩礁上,尤其是在风浪大、潮流畅通的海区生长良好。经过多年的人工栽培,紫菜已适应于在潮间带和浅海的养殖筏架的栽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作为浙江、福建海区常见的栽培藻类和重要的食用经济海藻,有近40年栽培的历史。但潮间带可以用作栽培坛紫菜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须开拓新的栽培空间。在围塘栽培紫菜则是一种新开拓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8.
坛紫菜是我国特有的品种,也是闽、浙两省紫菜人工养殖生产的唯一种类,它生长快、产量高。自然分布在长江以南,北移江苏启东吕泗、山东青岛后,丝状体育苗自然水温低于27℃,不能成熟,需要采取升温措施。叶状体冬季生长缓慢,3月份温度回升后,虽仍能生长,但菜质较差。利用坛紫菜耐高温的特性,在北方9~11月养坛紫菜,其后养条斑紫菜,可望实现两茬生产。  相似文献   

9.
正坛紫菜在温州市沿海已有近50年的栽培历史,经历传统插杆式、半浮动式、深水插杆式、全浮流式养殖模式创新与改变,拓展了养殖空间,使坛紫菜养殖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中国紫菜之乡"的荣誉。但纵观紫菜的整个栽培历史,养殖行架过密、劳动强度过高、天气影响过大及种质退化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唐箭飞 《水产养殖》2010,31(12):39-41
<正>江苏沿海是我国条斑紫菜的主产海区,养殖方式有潮间带的半浮动筏式、潮下带浅水区的支柱式和全浮动筏式3种。这里主要谈谈半浮动筏式养殖。1养殖海区的选择叶状体养殖与海区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养  相似文献   

11.
条斑紫菜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菜栽培是我国传统的海水养殖项目,近年来条斑紫菜栽培以江苏为主要产地,北至山东,南到浙江迅猛地发展起来,但是每年发生于各地的病害已成为条斑紫菜优质、高产、稳产的最大障碍。1993-1994年度江苏南部沿海海区、1994-1995年度浙江沿海海区的条斑紫菜均爆发了严重的传染性病害,造成了大欠收。根据有关资料,自然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和2016年我们与连云港汇缘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及连云港帅森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合作进行了条斑紫菜和坛紫菜轮栽的试验,现将2016年的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方法2016年两家合作社社员在连云港西墅至连岛海域共栽培坛紫菜2640亩(80个方子,每个方子33亩)。2016年8月8日从福建霞浦购买的第一批坛紫菜苗下海,共约300亩,这批坛紫菜苗是集美大学选育的耐高温品种"闽丰1号"的二代苗。海  相似文献   

13.
浅谈我国紫菜业的营销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豹 《齐鲁渔业》2004,21(5):49-50
紫菜是一种味美而营养丰富的食用海藻,早在几百年前,我国沿海就有养殖紫菜的习惯,但养殖品种单一(只有坛紫菜),且加工技术落后.成品含沙量高,在规模、技术和产品质量上都处于较低水平。直至70年代,渔民开始养殖条斑紫菜,经过30多年发展,现有紫菜加工企业200多家,拥有紫菜育苗室6万多平方米,海区栽培面积12万亩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坛紫菜加工产业化发展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坛紫菜系暖温性海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海水养殖大宗品种,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二省,自然生长期从9月至翌年4月,生长最适宜温度是15℃~20℃。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坛紫菜已经形成苗种培育、海区栽培、加工、贸易配套齐全的产业。福建省坛紫菜栽培面积超过10万亩,一般年份每亩养殖纯收入2000~3000元,产量3万吨,从事坛紫菜的养殖、加工、销售人员达10万人,年产值10亿元以上。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正>坛紫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可人工栽培的海藻,俗名紫菜、乌菜,主要分步在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近年来由于气候原因江苏海域的水温逐渐升高对于条斑紫菜养殖难度增加,所以盐城、南通、连云港一些养殖户转型开始养殖坛紫菜并且获得了成功,其操作流程如下。1采孢子苗以及丝状体移值方法坛紫菜果孢子采苗时间一般放在3月下旬到4  相似文献   

16.
刘瑞棠 《现代渔业信息》2011,26(4):18-19,23
本文对近几年以来福建省坛紫菜养殖发生大面积烂苗情况进行调查及原因分析:一是坛紫菜壳孢子采苗后受秋季气候异常、持续高温影响坛紫菜生长发育;二是海区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筏架人为设置密度过高,导致海水流速不畅,引发烂苗症的加剧;三是壳孢子苗帘附苗密度过高,坛紫菜的种质老化,遭遇不良环境时抗病害能力弱;四是受台风影响,局部海洋生态环境短期内发生变化;五是养殖管理方式陈旧,导致退潮后苗帘污染物多,影响坛紫菜生长。为此作者根据近年发病情况,提出几项防病害技术措施,为今后坛紫菜的生产发展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产养殖》2014,(3):54-54
<正>福建宁德霞浦县2013年从上海海洋大学引进条斑紫菜新品种进行人工育苗试验取得成功,11月26日在三沙镇石头鼻海区开展试验养殖,2014年2月17日收获鲜菜22 kg,条斑紫菜在霞浦首次试验养殖获得成功。条斑紫菜原产于江苏连云港、南通等北方海区,是北方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2012年霞浦县首次从上海海洋大学引进条斑紫菜进行人工育苗试  相似文献   

18.
坛紫菜烂苗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008年9月中旬以来福建省坛紫菜养殖发生大面积烂苗情况进行调查和原因分析,一是受到秋季气候异常,持续高温影响坛紫菜生长发育;二是海区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筏架人为设置密度过高,导致海水交换不畅,引发烂苗症的加剧;三是壳孢子苗帘附苗密度过高,坛紫菜的种质老化,遭遇不良环境时抗病害能力弱;四是受台风影响,局部海洋生态环境短期内发生变化。为此作者及时提出防病害技术措施和对策,为今后坛紫菜的生产发展作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南海粤东海域的野生坛紫菜为选育材料,采用选择育种的方法并进行海区栽培验证,培育出产量高、耐高温和质量优的优良品系。第1茬采收时紫菜藻体平均长度比对照组(传统栽培坛紫菜品种)增加了73.9%,产量和单位产量分别提高了25%和19.0%。3~5cm叶状体在29℃水温条件下培养6天后才出现烂斑,海区栽培没有出现因高温造成的烂苗现象。第1茬坛紫菜16种氨基酸总量比对照组高36.5%。本研究成果不仅为粤东及周边地区的坛紫菜栽培生产提供一个具有实用性的优良品系,而且也为今后坛紫菜良种选育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20.
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目前还较为少见,由于养殖过于密集造成水质富营养化,每年病害频发且品质下降,针对该现象,我们于2010年4-12月对大黄鱼的抗风浪网箱养殖进行试验,现将养殖结果介绍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养殖海区选择在沙埕港虎头鼻海区(此海域与浙江坛紫菜养殖之乡沿浦港相毗邻),水质条件好,水流畅通,海域常年水温在10.5~30℃,海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