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杀虫剂对斜纹夜蛾和家蚕的毒力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亦全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249-252
为寻找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高效且对家蚕Bombyx mori相对安全的杀虫剂品种,以此指导桑园科学合理用药。采用浸叶法测定了14种常用杀虫剂对斜纹夜蛾和家蚕的毒力,比较了药剂在两者之间的毒力选择性。结果表明,供试杀虫剂对斜纹夜蛾的毒力顺序依次为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虫腈〉甲氧虫酰肼〉多杀菌素〉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氟虫腈〉毒死蜱〉虫酰肼〉阿维菌素〉丙溴磷〉高效氯氰菊酯〉灭多威;对家蚕的毒性顺序依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溴氰菊酯〉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虫酰肼〉灭多威〉氟虫腈〉丙溴磷〉甲氧虫酰肼〉溴虫腈。供试杀虫剂中以溴虫腈对斜纹夜蛾和家蚕的毒力选择性最高,其毒力选择性比值(家蚕LC50/斜纹夜蛾LC50)为36.26;其次为茚虫威,毒力选择性比值为5.56;阿维菌素的毒力选择性比值最低。由此认为,溴虫腈是适合防治桑园斜纹夜蛾且对家蚕安全的杀虫剂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高效、低毒杀虫剂以防治甜菜夜蛾,采用浸渍法测定几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几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的毒力顺序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较高,其LC50值分别为0.067、1.806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制剂用量分别为112.5、150.0、187.5 mL/hm 2,药后3、7、10天更正防效达85%以上;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制剂用量分别为450、675、900 mL/hm 2,药后3、7、10天更正防效达80%以上;150 g/L茚虫威乳油制剂用量分别为450、525 mL/hm 2,药后7、10天更正防效达85%以上。因此,生产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黄曲条跳甲、小菜蛾等十字花科蔬菜上的害虫越来越难治,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乃至联苯菊酯等农药已成历史,辛硫磷、毒死蜱、丙溴磷效果不佳,灭幼脲、除虫脲、氟啶脲、虫酰肼优势尽失,灭多威、茚虫威威风不再,阿维菌素、甲维盐辉煌已逝,即便是横扫中国杀虫剂市场的氯虫苯甲酰  相似文献   

4.
<正>江西省农业科研人员近期研究了不同药剂混配组合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他们首先选用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和甲维盐4种化学药剂的单剂及其混配组合,在室内对二化螟进行了毒力测定,筛选出最佳混配比例(有效成分):毒死蜱与甲维盐(1∶1)、毒死蜱与氯虫苯甲酰胺(10∶1)、阿维菌素与氯虫  相似文献   

5.
<正>为筛选出甲维盐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最佳配比,科研人员采用浸虫法测定了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及组合物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组合在二者质量比介于2:8~7:3范围内表现增效作用,以3:7时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数CTC为173。基于该比  相似文献   

6.
<正>主要是针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如防治纵卷叶螟的茚虫威、甲维·茚虫威、康宽、甲维盐、甲氧虫酰肼、四氯虫酰胺、稻腾、甲维毒死蜱等,防治大螟、二化螟的甲维·毒死蜱、康宽、甲氧虫酰肼、四氧虫酰胺、稻腾、阿维二嗪磷、稻丰散等,防治三种稻飞虱的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噻嗪酮、噻虫嗪、醚菊酯等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了对水稻害虫高效、低毒(或微毒)、低残留(极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农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防治草地贪夜蛾的高效安全药剂,本研究以草地贪夜蛾幼虫为试验对象,采用浸渍法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并进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5种供试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杀作用,其LC50值的大小顺序为:5%甲维盐ME<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10%虫螨腈SC<40%辛硫磷EC<90%敌百虫SP。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供试杀虫剂都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10%虫螨腈SC和40%辛硫磷EC在72 h后防效均可达到100%,5%甲维盐ME和90%敌百虫SP在72 h后防效达到90%以上。因此,这5种杀虫剂可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8.
浙西北主迁入代稻纵卷叶螟药剂防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种药剂防治迁入代稻纵卷叶螟试验的结果表明,用药后5d,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为5%氟虫腈、31%氟虫腈·三唑磷、4%阿维菌素、3%阿维菌素·氟铃脲、48%毒死蜱、15%茚虫威,校正防效分别为83.4%、78.1%、75.6%、70.3%、68.0%、66.9%,其余药剂的防治效果较低,均在60%以下;用药后7d,对单季稻具有较好保叶效果的药剂为阿维菌素、氟虫腈、茚虫威、氟虫腈·三唑磷、阿维菌素·氟铃脲,校正保叶效果分别为59.8%、57.9%、57.9%、56.3%、48.4%;其次为喹硫磷、虫螨腈、稻丰散·三唑磷、稻丰散、毒死蜱、毒·乙酰,校正保叶效果分别为46.5%、43.6%、40.3%、39.6%、36.6%、33.6%;以联苯菊酯为最差,仅16.9%.单季稻以四(2)代迁入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大,虫龄不整齐,在2~3龄幼虫盛发时,宜选用氟虫腈及其混配剂(氟虫腈·三唑磷)、阿维菌素及其混配剂(阿维菌素·氟铃脲),以及茚虫威三类药剂均有较好的杀虫与保叶效果,适期施药1次可控制该代稻纵卷叶螟主迁入峰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9.
<正>夏秋高温天气有利于各种蔬菜害虫发生,常见的有斜纹夜蛾、黄曲条跳甲、甜菜夜蛾、小菜蛾、豆荚螟、烟粉虱等,生产上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药剂进行防治。防治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可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或15%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或10亿/克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800倍液喷雾。  相似文献   

10.
<正>山东农业大学近期成功筛选多个对地下害虫沟金针虫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研究人员采用浸渍法测定各复配组合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通过共毒因子法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复配组合,然后进一步细化配比,利用共毒系数法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最佳复配组合。其中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有28组。氯虫苯甲酰胺分别与毒死蜱、氟虫腈、硫双威、噻虫胺、联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毒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筛选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采用Potter喷雾法,对不同杀虫剂对广西南宁稻纵卷叶螟的毒力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稻纵卷叶螟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敏感性最高,其LC50值为3.4595 mg (a.i.)/L;对氟硅菊酯、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杀虫单、顺式氯氰菊酯、阿维菌素、丙溴磷、三唑磷等杀虫剂敏感性也较高,其LC50值在6.3490~44.8607 mg (a.i.)/L之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氟硅菊酯水乳剂300、450、600 g (a.i.)/hm2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最好,其防效均在80%以上,最高达87.35%;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6、4.8、7.2 g (a.i.)/hm2和5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125、1500、1875 g(a.i.)/hm2,对稻纵卷叶螟也有较好的防效,其防效在66.05%~86.70%之间。  相似文献   

12.
甲维.毒死蜱40%水乳剂在水稻和稻田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甲维?毒死蜱40%水乳剂在稻田中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及环境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分别对样品中的甲维盐、毒死蜱进行测定,并通过田间试验对该药中甲维盐和毒死蜱在水稻和稻田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甲维盐和毒死蜱在稻田水、土壤和稻秆中均消解较快,甲维盐半衰期分别为17.55、35.55、19.10 h;毒死蜱半衰期分别为0.90~1.36天、3.02~5.30天和4.43~5.82天。在稻田中施用甲维?毒死蜱40%水乳剂,按推荐使用剂量施药2次,距末次施药21天以上,收获的糙米中未检出甲维盐,并且其中毒死蜱的残留量也低于中国规定的毒死蜱在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0.1 mg/kg,此时收获的糙米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摘 要:为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甘肃河西地区3种玉米害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协调甘肃河西地区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之间的矛盾,本研究在室内采用饲喂法和药膜法分别对棉铃虫、亚洲玉米螟、粘虫和松毛虫赤眼蜂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浓度增加,4种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呈递增趋势,当药剂浓度达0.500 mg/L时,4种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5%以上。致死中浓度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毛虫赤眼蜂毒力最高,致死中浓度LC50为0.078 mg/L,其次依次为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粘虫,致死中浓度LC50依次为0.109、0.120、0.127 mg/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是其他3种鳞翅目昆虫的1.40~1.63倍。因此,综合防治中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害虫时,应避开赤眼蜂的出蜂时期,以降低化学杀虫剂对赤眼蜂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3种低毒农药对生活在稻谷中的玉米象和赤拟谷盗2种储粮害虫用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1.8%阿维菌素乳油(EC)、2%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48%毒死蜱乳油(EC)对玉米象的致死中剂量(LD50)分别为0.01mg/kg、0.07mg/kg、4.65mg/kg,而对赤拟谷盗的LD50分别为0.08mg/kg、0.50mg/kg、5.89mg/kg;(2)在相同剂量下,3种药剂中以1.8%阿维菌素EC对2种害虫的毒杀速度最快;(3)玉米象比赤拟谷盗对这3种药剂更敏感。建议采用1.8%阿维菌素EC、2%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48%毒死蜱EC防治玉米象的使用剂量分别为0.05mg/kg、0.80mg/kg和2.0mg/kg,而防治赤拟谷盗则分别为0.05mg/kg、0.80mg/kg和8.0mg/kg。  相似文献   

15.
甜菜夜蛾对几类新型杀虫剂的早期抗性监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贾变桃  沈晋良 《棉花学报》2008,20(5):359-363
 用浸叶法测定了江苏和河南等地甜菜夜蛾种群对几种作用方式新颖的新型杀虫剂甲维盐、阿维菌素、茚虫威、溴虫腈、虫酰肼、甲氧虫酰肼及呋喃虫酰肼的敏感性,尽管大多数种群对这些杀虫剂处于敏感阶段,但首次监测到江宁和射阳两个种群已对阿维菌素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10.4和14.2倍),另一个丰县种群对茚虫威也具有低水平的抗性(6.8倍)。测定结果可以为甜菜夜蛾的抗性治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明晰几种重要解毒酶在甜菜夜蛾针对甲维盐抗性形成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本文研究分析了甲维盐处理后甜菜夜蛾幼虫体内主要解毒酶活力及其对应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甲维盐(剂量为:LC5、LC20、LC50)胁迫72 h后,甜菜夜蛾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比活力及Se CYP450表达量均较对照极显著上升(P0.01),且二者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先上升后下降。同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比活力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而Se GSTs与Se GSTs1在胁迫后的表达趋势与GST比活力的并不一致,Se GSTs表达量随着处理浓度的上升而极显著升高(P0.01),而Se GSTs1则随着处理浓度的上升而下降。在3个亚致死浓度甲维盐处理下,酯酶(EST)比活力均被显著抑制(P0.05),同样的趋势也反映在Se Car E表达量的显著变化上(P0.05)。此外,MFO、EST的比活力变化趋势与其对应基因Se CYP450、Se Car E表达谱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而GST活力只与Se GSTs表达量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Se GSTs1表达量之间则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MFO、GST及其相关基因Se CYP450、Se GSTs、Se GSTs1有可能参与到甜菜夜蛾对甲维盐抗药性的演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3种生物测定方法对香蕉花蓟马毒力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究杀虫剂对香蕉花蓟马科学合理的生物测定方法,采用离心管药膜法、浸叶法和叶管药膜法测定了5种常用杀虫剂原药对香蕉花蓟马二龄若虫的毒力。结果显示:3种生物测定方法对测定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以叶管药膜法的毒力最大,其对5种药剂的毒力(LC50)顺序为:甲维盐(0.36 mg/L)>毒死蜱(0.90 mg/L)>吡虫啉(1.64 mg/L)>高效氯氰菊酯(4.70 mg/L)>噻嗪酮(12.53 mg/L),这与离心管药膜法在5种药剂的毒力顺序一致:甲维盐(1.63 mg/L)>毒死蜱(2.18 mg/L)>吡虫啉(6.59 mg/L)>高效氯氰菊酯(7.38 mg/L)>噻嗪酮(22.06 mg/L);采用浸叶法对5种药剂的毒力(LC50)顺序为:吡虫啉(2.15 mg/L)>甲维盐(2.29 mg/L)>高效氯氰菊酯(7.21 mg/L)>毒死蜱(7.40 mg/L)>噻嗪酮(14.95 mg/L)。上述3种生物测定方法都可以建立并应用于香蕉花蓟马的生物测定,离心管药膜法更适合触杀毒力测定。  相似文献   

18.
23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进一步明确现有杀虫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在大田中,以喷雾施药法对23种杀虫剂进行了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药20d后,对稻纵卷叶螟控制效果达90%以上的品种有: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和氟虫睛;防治效果达80%~90%有敌敌畏、辛硫磷、毒死蜱、丙溴磷、杀螟硫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喹硫磷、敌百虫,以及杀虫单、氟铃脲、仲丁威。可以认为,只要施药及时,目前大多数杀虫剂仍能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