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在盘锦市大洼区荣兴镇开展稻鸭协同养殖的实践,证明采用稻鸭共育的方法种植水稻和养殖鸭类,不仅可以培养出健康、绿色环保的无公害优质稻田鸭,同时对于水稻种植也可以大大降低的化肥、农药、人工的成本,并且收获绿色,无公害的水稻,有效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本文重点研究采用稻鸭共育技术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如何选择饲养水稻、鸭和种植水稻与稻鸭协同管理,为推广稻鸭共育技术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鸭稻共育即稻田养鸭,将鸭放养在稻田,利用鸭在稻田内捕食害虫、采食杂草及一些水生小动物,同时鸭粪还可直接肥田的饲养方法,实现既节省养鸭饲料成本,提高鸭产品品质,又减轻害虫和杂草对水稻的危害,减少稻田农药施用量,是一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育技术是目前我国及亚洲水稻主要生产国家正在大力组织推广的一项优质、高效、环保农业技术。这项技术由于具有降低水稻种植和养鸭成本,提高大米和鸭产品品质,减少农药、化肥、抗生素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优点而受到了国内外广泛重视。鸭在稻田为水稻除草、除虫、浑水、施肥、刺激水稻生长,稻田为鸭提供了放牧场所和食物饵料,二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不仅可以达到节本增收,而且产品具有绿色与无公害特征?该技术的推广对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内大面积实践,实施稻鸭共育每公顷水田可增收节支1800-2100元,此外养鸭可节约30%的饲料,育成1只鸭可获纯利3元左右。  相似文献   

4.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两减两增"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号召,以减化肥减农药为策略、以绿色无公害为突破、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湖北省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实施了再生稻"稻鸭共育"项目。该种养结合模式不仅保证了鸭与稻的和谐共生,而且还减少了水稻病虫草害、提升了鸭子和稻米品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实现了稻鸭双增收,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消息信使     
“稻鸭共育”项目通过浙江省级成果鉴定2004年1月10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持承担的“稻鸭共育无公害高效益技术及原理研究和应用”项目成果鉴定会在杭召开。浙江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项成果进行鉴定。该项研究改变了传统的养鸭和种稻模式,形成了以稻鸭共育为核心的大田畈、小群体、壮个体、少饲喂、不污染的稻鸭种养复合生态技术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模式图;进一步明确了水稻生育需求与鸭子生活习性相生相宜和互为促进的关系,阐明了稻鸭共育具有除草治虫防病、中耕浊水通气、壅泥培肥旺根和促进水稻生育、提高稻养鸭的品质等生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苏省太仓市稻鸭共作技术试验的增产效果研究可知,稻鸭共作技术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其净收入可比常规水稻种植提高27 600元/hm2。稻鸭共作技术不施用化肥、农药,既能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又可节约成本,同时鸭粪还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了种养结合的目的。因此,稻鸭共作技术能够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增长,是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育种养是一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稻田无公害生态立体种养新模式。笔者介绍了稻鸭共育种养的技术特征,以及水稻方面的栽培技术和鸭群的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育种养实用技术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稻鸭共育种养是一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稻田无公害生态立体种养新模式.笔者介绍了稻鸭共育种养的技术特征,以及水稻方面的栽培技术和鸭群的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的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模式。稻鸭共育应遵循其生态特点,发挥其生态优势,协调其生态要素,抓好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饲料与畜牧》2004,(4):35-35
据我国科学家介绍,稻鸭共育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是稻田养鸭这个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利用稻田有限的空间生产出无公害、品质上乘、安全的大米和鸭肉,在水稻可持续生产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了解,稻鸭共育技术是将雏鸭放入稻田,让其白天和夜晚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雏鸭不间  相似文献   

11.
《农业新技术》2004,(4):42-42
农业部和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正在大力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稻鸭共育面积达到130万hm^2,农民增收20亿元以上。据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博士介绍,稻鸭共育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台农业技术,是稻田养鸭这个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利用稻田有限的空间生产出无公害、品质上乘、安全的大米和鸭肉,在水稻可持续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王兴礼 《中国家禽》2003,25(12):17-18
稻田鱼鸭生态种养是在协调好稻、鱼、鸭三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稻鱼鸭生产。由于不使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生产出的稻谷、鲜鱼、活鸭和鸭蛋皆为绿色无公害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价格也高出许多。2002年,郯城、罗庄和河东三县区推广“稻田鱼鸭生态养殖生产绿色食品技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笔者就稻、鸭品种的选择,稻鸭共育前、中、后期水稻田间管理及鸭的饲养管理作了简单的概述,以期为稻鸭共育技术的推广寻找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高邮鸭和绍兴鸭的稻田放养试验,获得不同品种在稻鸭共作模式中适宜的放养密度,以及常规稻作、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放养密度越小,收捕时鸭平均体重越大。放养密度越大,收捕时每公顷产鸭总重越大。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比常规稻作的经济效益要多4~5倍。高邮鸭50 m~2/只的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比40 m~2/只、60 m~2/只稻鸭共作经济效益好。绍兴鸭40 m~2/只的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比50 m~2/只,60 m~2/只经济效益好。高邮鸭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比绍兴鸭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略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枞阳媒鸭稻鸭共生养殖效果,选择同批次孵化、相同条件下饲养的28日龄体重差异不显著的枞阳媒鸭2 400只,随机分为稻鸭共生组和圈养组(对照组),研究稻鸭共生对枞阳媒鸭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稻鸭共生组枞阳媒鸭第8、10和12周龄体重均显著高于圈养组(P0.05)。试验期间稻鸭共生组每只枞阳媒鸭平均日耗料(75.70 g)显著低于圈养组(147.88 g)(P0.05)。稻鸭共生组枞阳媒鸭的体斜长、骨盆宽、胫围、宰前体重、胸肌率和瘦肉率均显著高于圈养组(P0.05)。稻鸭共生组枞阳媒鸭血清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尿素氮和三碘甲腺原氨素含量显著低于圈养组枞阳媒鸭(P0.05),甘油三酯和甲状腺素含量则显著高于圈养组枞阳媒鸭(P0.05)。研究表明,枞阳媒鸭适合稻鸭共生养殖模式,生产性能较好,饲料消耗量减少。  相似文献   

16.
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是一项以免耕抛秧为基础,种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的的一项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该项技术利用家鸭在稻田野养,不断捕食害虫,吃(踩)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能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同时排泄物又是水稻的优良有机肥,使水稻健壮生育,形成稻鸭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自然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家禽》2003,25(22)
益阳市赫山50区白石塘乡远离城区,农田灌溉用水来自水库,无“三废”污染,地肥水净空气好。从今年开始该乡相连的四个村200公顷核心示范区开始重点推广猪—沼—稻、稻鸭共育、频振式杀虫灯、优质稻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地方政府计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镇巴县养鸭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了通过“小河流域半牧半舍饲”和“稻鸭共育”两种区域布局方式,打造“清水鸭”品牌和探索“立体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水禽世界》2014,(4):2-2
近日,民盟海南省委环境资源委员会来到位于鹦哥岭脚下的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与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协会等单位一起,举办推广稻鸭共育生态农业模式活动,以进一步研究该项技术的可行性,促进相关提案的落实办理。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育技术是目前我国及亚洲水稻主要生产国家正在大力组织推广的一项优质高效农业技术。这项技术由于具有降低水稻种植与养鸭成本。提高大米和鸭产品品质,降低农药、化肥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优点而受到了国内外广泛重视。鸭在稻田为水稻除草、除虫、浑水、施肥、刺激水稻生长,稻田为鸭提供了放牧场所和食物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