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房以乳腺叶间组织或腺体发炎而形成的乳房常见疾病,中兽医又称“乳痈”,多见于高产奶牛泌乳初期或产乳高峰期。乳房炎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了奶牛业的发展。据统计,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的21%~23%。可造成奶量下降,病牛乳废弃,严重者患牛被淘汰。  相似文献   

2.
奶牛乳房炎防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奶牛乳房炎是乳腺受物理、化学、微生物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炎症变化。为奶牛常见病之一,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据统计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的21%~23%,因其造成奶量的下降,病乳废弃,严重者,乳区化脓、坏疽、萎缩,致使永久失去泌乳能力,其淘汰率占奶牛淘汰率的9%~10%,在经济上造成一定损失。隐性乳房炎在奶牛群中更加普遍。据美国、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乳房炎为奶牛最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据统计,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的21-23%。轻者造成奶量下降,病牛乳废弃:严重者,乳区化脓,坏疽,萎缩,致使永久失去泌乳能力.淘汰占奶牛总淘汰率的9-10%,造成一定经济损失。隐性乳房炎在奶牛群更普遍。乳头阳性率高达50%;乳区阳性率为20~30%。由于患牛乳房和乳汁无明显可见的肉眼变化,所以很难发现.以致常不被人重视。  相似文献   

4.
1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疾病,对奶牛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乳房炎的病原有细菌、霉形体、真菌、病毒等经乳腺管进入乳腺组织,而引发此病。奶牛乳房炎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将其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两种,一般认为临床型占30%,隐性型占70%,我国奶牛养殖水平较高的上海、北京等地调查,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在60%左右。临床型乳房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世界约有2.2亿头奶牛,其中1/3的奶牛患有各种类型的乳房炎。据统计,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数的21%~23%,其淘汰数占奶牛总淘汰数的9%~10%。因其造成产奶量明显下降,甚至乳区化脓、坏疽、失去泌乳能力,经济损失相当严重。而隐性乳房炎流行更广,为临床型乳房炎的15~40倍,不但引起奶产量降低4%~10%,  相似文献   

6.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节粮型养殖业的兴起与饮食结构的改善,珠三角地区的奶牛业发展较快。“无抗奶”、“新鲜奶”已成为消费时尚。乳房炎是制约奶牛业发展最常见的疾病。国外奶牛的发病率约20%~60%,国内约20%~70%,其中隐性乳房炎约占70%以上[1],30%~50%的乳区感染有隐性乳房炎[2]。隐性乳房炎虽无明显症状,但对乳质和产乳量均有较大影响,且容易转为临床型乳房炎。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易导致乳房坏死,使奶牛失去利用价值。据统计,90年代美国平均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8亿美元[2]。本文就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防治措施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乳房炎分临床型乳房炎和亚临床型乳房炎(又称隐形乳房炎),各种乳房炎症中以隐形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隐形乳房炎在我国发病率40%~80%之间,可使乳区的产奶量减少10%~20%,严重影响原料乳及乳制品的风味,延长产后发情和妊娠的时间,对奶牛业的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8.
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的疾病之一。我国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头数阳性率为46.4%~85.7%,乳区阳性率为28.0%~59.0%。国外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也很高,例如美国为30%~70%。高乳房炎发病率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牛奶质量下降,母牛过早淘汰等、给奶牛业造成巨大损失。鉴于乳房炎高发病率、低治愈率的特点,乳房炎的预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据有关资料并结合生产实际,针对乳房炎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作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一奶牛场奶牛乳房炎调查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一直是困扰奶牛业经济效益及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全世界约有2.2亿头奶牛,其中1/3的奶牛患有各种类型的乳房炎。据统计,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的21%~23%,其淘汰牛占奶牛总淘汰率的9%~10%。因其造成奶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养殖的常见疾病之一。全世界约有奶牛2.2亿头,其中约有1/3的奶牛患各种类型的乳房炎。据卜仕金(1999)报道,美国每年因奶牛乳房炎造成的损失达 20亿美元。我国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还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中临床型乳房炎仅占乳房炎发病率的很小一部分,只有 1%-2%,而绝大部分是乳汁和乳房无明显变化的,只能从乳  相似文献   

11.
细胞因子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业一种常见疾病和多发病,主要是由微生物(传染性病原体和环境性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遗传因素、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也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据统计,奶牛乳腺内感染检出率高达95%,乳区可达75%,其中有29%奶牛和15%的乳区在繁殖后表现出临床性的乳房炎。乳房炎引起的损失主要包括兽医服务和药物支出的增加、奶牛乳腺和含有抗生素牛奶的废弃、奶产量下降等,全世界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损失高达350亿美元。乳房炎的控制主要有传统抗生素疗法和非抗生素疗法两大类,抗生素一定程度上对于降低乳房炎发生率,减少乳房炎引起的经济损失起了主要的作用,目前仍然是控制乳房炎的重要而普遍应用的方法,但是由于引起乳房炎的病原体种类众多,  相似文献   

12.
牛博士热线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泌乳奶牛的一种常见疾病,不仪影响产奶量而且严重影响乳品质,使产奶量与奶营养价值明显下降,既损害人畜健康又影响公共卫生,此外还缩短奶牛的利用年限,造成奶牛提前淘汰,给奶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据肖丁汉报道,北京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占成年奶牛发病总数的21%~23%,仅次于消化道疾病,位居第二.奶牛乳房炎的死亡淘汰率占成年奶牛死亡淘汰率的8%~10%.次于生殖道疾病和四肢病,位居第三。  相似文献   

13.
如何预防奶牛乳房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可将其分为临床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两种,一般认为临床性占30%,隐性占70%。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对牛奶的产量(下降10%~15%)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能延长产后发情和妊娠时间,甚至使病牛失去生产性能,而且治疗时还要花费很多的药费,给我国奶牛业的发展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乳房炎的因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其次是乳房创伤、撕裂和不规则停乳等,  相似文献   

14.
乳房炎为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据统计,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的21%~23%。因其造成奶量的下降。病乳废弃,严重者,乳区化脓、坏疽、萎缩,致使永久失去泌乳能力,其淘汰数占奶牛总淘汰率的9%~10%,在经济上造成一定损失。  相似文献   

15.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疾病,对奶牛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细菌、霉形体、真菌、病毒等经乳腺管进入乳腺组织而引起发病。1奶牛乳房炎和临床表现奶牛乳房炎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可将其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两种,一般认为临床型占30%,隐性型占70%。据调查,我国奶牛养殖水平较高的上海、  相似文献   

16.
乳房炎为奶牛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据统计,临床性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的1/3,因其造成奶产量的下降,病乳废弃,严重者,乳区化脓、坏疽、萎缩,以致失去泌乳能力,其淘汰率占总淘汰的9%~10%,  相似文献   

17.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天成 《中国乳业》2004,(12):31-32
乳房炎为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据统计,临床型乳房炎占奶牛总发病的21%~23%。因其造成奶量的下降,病乳废弃,严重者,乳区化脓、坏疽、萎缩,致使永久失去泌乳能力,其淘汰占奶牛总淘汰率的9%~10%,在经济上造成一定损失。隐性乳房炎在奶牛群  相似文献   

18.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发生的一种炎症,本质上是乳腺炎(Mastistis)。奶牛乳房炎十分常见,影响因素复杂,并且给奶牛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生产性能的下降、替代品费用的增加、奶的丢弃、药费的开支、兽医和劳动力的费用等,而生产性能的下降是引起巨大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袁永隆等调查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平均为33.41%,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为73.91%,乳室患病率为44.74%。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为20%~50%,奶牛乳房炎轻则造成产奶量下降,重则失去泌乳机能,严重影响奶牛业的发展。奶牛乳房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疾病,引起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细菌感染引起乳房炎的细菌有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支原  相似文献   

20.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多发病。仅在河北张家口市,据临床统计,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占产奶牛疾病的20%~60%。其中隐性乳房炎占98%。乳房炎已成为制约奶牛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