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位宽度对红树林植物群落主要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省湛江市高桥红树林保护区高潮带中的木榄+桐花树群落、桐花树+木榄+秋茄+红海榄群落、桐花树+木榄+秋茄群落的研究,运用扩散系数、聚集强度指数对桐花树、木榄、秋茄、红海榄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与Hurlbert生态位宽度对4个树种的生态位宽度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红树植物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格局,且聚集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桐花树、木榄、秋茄和红海榄;4种红树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呈现相似结果,而且空间分布格局与其生态位宽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雷州附城镇无瓣海桑人工林为对象,采取目标树中心样圆法,运用Simps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Poisson分布与T检验分析无瓣海桑对乡土红树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进无瓣海桑后,秋茄、桐花树、红海榄、木榄和白骨壤这几种乡土红树植物在无瓣海桑林下逐步适应生长,无瓣海桑林缘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比林内更高,各类圆形样方中物种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同一物种在不同林龄的无瓣海桑林下的分布格局不同;白骨壤、红海榄、秋茄、桐花树和木榄在无瓣海桑林下呈集群分布,其强度为木榄>桐花树>秋茄>白骨壤>红海榄;引种无瓣海桑林下未发现无瓣海桑幼苗,表明在该研究地无瓣海桑难以天然更新成林,对乡土红树植物的天然更新成林和扩散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种类的红树树种在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生长适应性及环境对其生长影响,为红树林生态修复和树种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选择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和桐花(Aegiceras corniculatum)栽植于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比较分析其红树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成活率较高,以木榄最高;红海榄、秋茄和木榄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稍高于桐花。生物量检测结果显示,红海榄、秋茄和木榄生物量也高于桐花;SOD酶、POD酶和MDA含量均以秋茄最高,桐花的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个树种对环境适应性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秋茄、红海榄、木榄和桐花。  相似文献   

4.
4种红树净光合速率对光和CO_2浓度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秋茄、桐花树、白骨壤和木榄等4种红树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这4种红树在自然生境中的光合作用对光和CO2的响应曲线,阐述了其光合作用对光和CO2浓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红树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不同,4种红树LCP为白骨壤(81.95μmol.m-2·s-1)桐花树(61.84μmol.m-2·s-1)秋茄(47.09μmol.m-2·s-1)木榄(39.79μmol.m-2·s-1),LSP为桐花树秋茄白骨壤木榄;不同红树间表观量子效率存在差异,秋茄的表观量子效率最高为0.031,木榄最低为0.012,桐花树(0.027)高于白骨壤(0.017);4种红树植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介于103~152μmolCO2·mol-1,说明4种红树均为C3植物;CO2补偿点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木榄白骨壤桐花树秋茄;4种红树羧化效率(CE),最大的为桐花树,其次为秋茄,再次为白骨壤,木榄最低。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广西北海大冠沙、党江以及山口地区的红树林群落组成与结构,以其红树林内典型红树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设置8个样地进行典型取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红树林群落物种的种类、株数、盖度以及幼树、幼苗层树种的种类、数量和高度。结果表明:大冠沙地区白骨壤群落林相整齐,群落结构单一,仅生长有白骨壤树种,且林下无幼苗,亦未见有其他植物生长。党江地区桐花树群落长势繁茂,林下桐花树幼苗生长密集;该地区无瓣海桑人工林群落树体高大,树冠较稀疏且连续。山口地区秋茄群落冠幅较大,林下稀疏,秋茄根部发达且粗壮,该群落伴生有桐花树、白骨壤、红海榄;该地区的秋茄、木榄群落内均伴生有其他树种且林下有幼苗以及幼树更新。  相似文献   

6.
海南东寨港秋茄+桐花天然红树林群落林分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南东寨港典型秋茄+桐花天然红树林群落的林分结构研究发现:(1)群落内含有15个物种,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群为秋茄、海莲和红海榄,灌木层的主要优势种群为桐花、海莲和老鼠勒;(2)随着径级或高度级的增加,物种丰富度、物种个体数及各个物种个体总数均呈下降的趋势;(3)乔木层中的秋茄、海莲、木榄、角果木、红海榄、无瓣海桑和灌木层中的秋茄、海莲、木榄、角果木、红海榄、白骨壤、桐花、老鼠勒为集群分布,乔木层中的白骨壤、尖瓣海莲和灌木层中的海桑、海漆、榄李、卤蕨为随机分布;(4)群落中尖瓣海莲仅一株,与海莲及木榄的数量存在巨大差异,这与前人提出的“尖瓣海莲与海莲及木榄有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3者的生境相对一致”的观点不符;(5)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海莲、白骨壤两个种群的发展过程及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土壤酶活性的角度分析清澜港红树林不同群落类型湿地土壤质量状况,为海南省红树林湿地土壤碳汇监测与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5种红树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群落类型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熵碳皆是榄李群落最低,且显著低于个别群落;土壤微...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广西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的分布规律,为今后该区域的相关研究和红树林湿地恢复提供基础数据。为此,以广西红树林优势群落为调查样地,调查了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木榄4种自然群落及无瓣海桑人工群落表层沉积物有(0~30cm)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结果显示:各群落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为秋茄群落(22.90±2.66g/kg)无瓣海桑群落(19.58±2.85g/kg)桐花树群落(15.55±1.44g/kg)木榄群落(11.63±1.21g/kg)白骨壤群落(10.82±0.65g/kg)。有机碳密度为秋茄群落(2.43kg/m2)无瓣海桑群落(1.92kg/m2)白骨壤群落(1.51kg/m2)桐花树群落(1.37kg/m2)木榄群落(1.12kg/m2),平均为1.67kg/m2。广西红树林表层湿地沉积物(0~30cm)有机碳碳储量分别为:秋茄群落72.76t/hm2、木榄群落33.49t/hm2、桐花树群落40.98t/hm2、无瓣海桑群落57.73t/hm2、白骨壤群落45.18t/hm2。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在垂直分布上从上而下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不同群落类型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红树植物体内元素分布特点与抗盐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文卿  林鹏 《林业科学》2003,39(4):30-36
对福建九龙江口的秋茄、白骨壤、桐花树、海南东寨港的海莲及广西英罗湾的红海榄5种红树植物各器官K、Na、Ca、Mg和Cl等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陆生植物福建武夷山的甜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红树植物体内存在一有效的盐分重新分配机制,各器官之间盐分含量差别较大,而甜槠植物体内Na分布相对比较均匀;(2)这5种红树植物主要是通过积累盐分来抵御生境高盐引起的渗透胁迫;(3)根系拒盐是所有红树植物最重要的排盐机制,在满足细胞渗透调节的前提下。保持地上部分器官较低的盐分浓度是所有红树植物的共同特点;(4)拒盐红树植物(秋茄、海莲和红海榄)与泌盐红树植物(桐花树和白骨壤)除根系排盐效率上有所差别外,在植物体各器官元素积累及分配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蜡彩袋蛾取食不同红树植物后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蜡彩袋蛾喂饲7种红树植物叶片,观察取食情况,测定对不同红树植物叶片的取食量及取食后其体内纤维素酶活力变化,探讨蜡彩袋蛾(Chalia larminati Heylaerts)对不同红树植物叶片的消化吸收能力。结果表明,取食无瓣海桑、木榄、红海榄和秋茄的幼虫体内纤维素酶含量较高,而取食白骨壤和海漆之后纤维素酶含量较低,差异显著。根据林间调查结果显示,秋茄上的蜡彩袋蛾虫口密度最高,木榄最低,而在无瓣海桑、白骨壤和海漆没有发现蜡彩袋蛾危害。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沿海红树林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广东沿海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和造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内容。对沿海红树林的调查表明:广东沿海红树林现存面积14670hm^2,其中湛江市红树林占总面积的84.8%;全省主要红树林植物有26科40种(其中真红树10种,半红树11种,伴生植物19种)。红树林主要树种有:秋茄、红海榄、木榄、桐花树、无瓣海桑、白骨壤、海漆、榄李、角果木、老鼠勒等。文中对广东红树林推广造林和恢复发展作了评价,为推进红树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红树林树种生长与叶片元素含量特征,比较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角果木 (Ceriops tagal)、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红海榄(R. stylos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和桐 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6个树种成活率、生长量、叶片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结果表明,栽植 120 d后,6种红树树种的成活率均在85%以上;苗高净生长量在2.60~10.32 cm之间,地径净生长量在 8.62~16.92 mm之间,以桐花树和正红树的生长较快。白骨壤的叶片N含量最高,角果木K含量较高,红海榄Ca含量较高;6种红树叶片N/P值均小于14,属于N制约型植物;叶片化学元素K/P、N/K、Ca/K、Ca/Mg和K/Mg的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PCA分析结果表明,6种红树树种均能较好地各聚为一类,每个树种对其生长量因子、叶片元素含量因子和化学计量因子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3.
红树林造林树种的选择——以洛阳江湿地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红树林造林时,要充分考虑红树林的耐寒性、向海性和生态安全,根椐实际情况进行树种选择,同时应以混交林为宜,以减少病虫害,并考虑植物的形态、花期、花色差异进行美学搭配,提高其观赏价值。本研究以洛阳江湿地为例,根据红树林的耐寒性、耐盐性、向海性和保护区的生态安全性原则进行树种选择,认为洛阳江红树林的主要造林树种为桐花树、秋茄、白骨壤,引种树种为老鼠簕、木榄、红海榄等。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初,广东深圳福田红树植物遭受了近五十年来最为严重的低温寒害,引种红树及本地红树物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叶片枯萎、树干折断,植物种群相对多度及密度改变。文章在2008年度冻害调查的基础上,2009、2010年对该片红树植物开展了恢复状况和生长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引种树种恢复的状况在不同物种之间有所差异,引种海桑、无瓣海桑在冻害后一度得到良好恢复;木榄生长良好,也有新枝萌发,受冻害影响较小;海莲大多数死亡,从原有的47株减少到目前的12株;澳洲白骨壤生长良好;(2)乡土树种恢复良好,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都可正常生长;(3)由于海桑、无瓣海桑受害严重,管理人员对其大树和幼苗进行了人工清理,目前保护区内海桑、无瓣海桑数目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不同潮位红树林群落结构及动态规律,本文对雷州半岛徐闻官曹红树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年龄结构和多样性等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离岸高潮位和和中潮位均为白骨壤+红海榄群落,低潮位为白骨壤群落,反映随潮位的降低,群落物种数逐渐减少,白骨壤种群在各潮位均为优势种,具较宽生态位,而次优势种群红海榄则只分布于中高潮位,生态位相对较窄.白骨壤和红海榄在所出现的潮位中,其幼苗和苗木均较多,年龄结构均属于增长型.各群落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D)、Shannon(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大小顺序关系均为中潮位的白骨壤+红海榄群落>高潮位的白骨壤+红海榄>低潮位的白骨壤群落.隐含着高潮位物种竞争剧烈,均匀度较小,中潮位物种关系稳定,均匀度较大,低潮位物种受环境严重胁迫表现适生选择性.白骨壤和红海榄在所出现的潮位中,种群格局均属于集群分布,反映其典型的胎生红树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生活污水排放对红树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过 1a的实验结果表明 :生活污水的排放使红树林湿地系统的水体DO值下降 ,BOD5和CODMn值升高 ,TN、TP 增高。排污对红树林植物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的生长 (包括树高、茎径和生物量的年增长量以及年净生产力 )有促进作用 ,同时使秋茄、桐花树的年凋落物量增加而白骨壤的年凋落物量减少。表明红树植物对生活污水的适应能力较强 ,利用红树林湿地系统净化生活污水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杉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李传涵 《林业科学》1994,30(2):170-175
杉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比较陈f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李传涵(华中农业大学土化系武汉430070)关键词杉木,根际土壤,土壤酶,杉木中毒由于林木生长的影响,使得林木根际土壤pH值、养分含量、微生物数目、生化活性等性质发生...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秋茄[Kandelia candel(L.)Druce(Kc)]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L.)Lamk.(Bg)]2种红树植物的胚轴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胎生胚轴的淀粉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论是单位质量的淀粉含量还是总量都一直增加。到4月份秋茄胚轴成熟时期,秋茄胎生胚轴个体平均所含淀粉含量可达2.63±0.31 g,单位质量的淀粉含量达24.95%±0.76%,木榄胎生胚轴个体平均所含淀粉的含量则达2.81±0.25 g,单位质量的淀粉含量达20.07%±0.80%。  相似文献   

19.
We evaluated photosynthetic gas exchange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iron, manganese and sulfur in seedlings of five mangrove species (Aegiceras corniculatum (L.) Blanco, Avicennia marina (Forsk.) Vierh., Bruguiera gymnorrhiza (L.) Lamk., Hibiscus tiliaceus L. and Rhizophora stylosa Griff.) growing under anoxic soil conditions at low irradiance. Seedlings of the viviparous mangrov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responses to root anoxia. The presence of ferrous sulfate or manganous sulfate had a smaller effect on CO(2) assimilation, transpiration rate and stomatal behavior than the presence of sodium sulfide. Sodium sulfide inhibited photosynthetic gas exchange and caused complete stomatal closure in all species. Stomatal closure was probably the result of the damaging effect of sulfide ions on root cell membranes. Some leaf epinasty and wilting were also observed in response to the Na(2)S treatment in all species. A combination of FeSO(4), MnSO(4) and Na(2)S had a smaller effect on photosynthesis than Na(2)S alone, especially for Avicennia marina and Rhizophora stylosa seedlings, which maintained appreciable rates of CO(2) assimilation (2.49 and 3.84 &mgr;mol m(-2) s(-1), respectively) in the presence of all three phytotoxins. Roots of phytotoxin-treated seedlings of all species accumulated significant amounts of the corresponding toxin compared with roots of the control plants. The FeSO(4) or MnSO(4) treatments had no effect on foliar concentrations of iron or manganese, whereas the Na(2)S treatment resulted in an accumulation of S in the leaves of all species. Interactions between Fe(2+) and Mn(2+) and sulfide in the culture medium appeared to reduce their uptake by the seedlings. We conclude that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ulfides in mangrove sediments may adversely affect both growth and survival of mangrove seedlings at low irradiances.  相似文献   

20.
氮磷沉降对森林土壤生化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磷沉降给土壤带来严重影响。外源性氮可以直接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减少全磷含量;外源性磷可以促进树木对土壤氮的吸收,可能造成土壤全氮含量下降。外源性氮对微生物群落存在促进、抑制和没有影响3种情况。外源性磷通常可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改变原有的森林微生物群落组成;氮沉降可以提高、降低或无影响土壤酶的活性。氮磷沉降对不同土壤酶种类的影响效果各异。氮沉降的影响也与土壤深度及酶的种类有关。对磷沉降影响土壤酶的研究甚少。未来氮磷沉降的研究热点包括热带氮磷沉降、土壤氮磷比和氮磷沉降交互作用对土壤的影响,不同地形、森林类型、林龄条件下氮磷沉降的对比分析,生态系统中缓冲氮磷沉降作用的关键因子及全球气候变化下氮磷沉降对土壤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