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发展节水灌溉是实现缺水地区水资源安全的一种有效途径。以我国东部沿海缺水省份山东省为例,采用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于该省自然条件和水土资源现状,分析了2000-2009年山东省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及二者比例结构动态变化,揭示了目前该省农业灌溉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按照"归纳相似性,区别差异性,照顾行政区界"的原则,对山东省17个地市农业进行科学的灌溉区划分,阐明了分区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农业节水适宜模式,以此作为发展宏观决策和制定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合现有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成果,探讨当前形势下灌区在农业深度节水方面的潜力及问题。【方法】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河套灌区2015—2022年的生态引黄用水量、农业引黄用水量、春汇秋浇用水量及灌溉面积等历年水情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22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2.7%,灌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7,较2015年明显提高;2015年至2022年以来,灌区每年生态需水量在4亿m3左右,秋浇年平均水量为14.77亿m3,占年平均用水量的34.1%,有近一半秋浇水量补充地下水;每年秋浇面积40.8万hm2,约占灌区灌溉面积的53%,折算后的田间净秋浇水量为1 980 m3/hm2,较推荐秋浇净定额多用约300 m3/hm2。【结论】灌区节水阈值为40亿m3,另外每年还应引入约4亿m3的生态用水;灌区的节水潜力主要在秋浇,可以通过压缩秋浇面积、分区域、分年...  相似文献   

3.
GM(1,1)模型预测农业用水量及节水灌溉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理论建立了GM(1,1)模型,对坝上地区农业用水量及在不同节水灌溉措施下的灌溉面积进行了预测。对所建模型进行残差检验、关联度检验、均方差检验和小误差概率检验,精度均满足要求,证明该模型具有可行性和适应性,可以用来预测。预测结果为研究区域今后的节水灌溉发展提供了依据,可以有效地指导今后该地区的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4.
王留运  岳兵  张顺尧 《节水灌溉》2004,(4):26-28,31
从我国农业灌溉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今后大面积发展节水灌溉的可行性;对我国近期与短期工程节水灌溉发展面积进行了预测及简要分析;对水稻节水灌溉发展面积作了粗略预测;并依据我国现代农业种植结构和今后调整状况,对八大类作物节水灌溉面积结构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5.
尹万和 《排灌机械》2000,18(3):19-19
水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农业的发展前景,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党和政府历来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为水利建设的方针。通过近50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国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0.16亿ha增加到1999年的0.533亿ha,排灌机械设备总动力达到7269万kW。近15年来,以1.27%年供水增长速度支撑了每年13.5%的人口膨胀和9%以上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粮食总产从1949年1132亿kg增加到1998年的4900亿kg。灌溉面积的发展保证了粮食产量的增加(见表格数据),同时也说明灌溉工程只要重视配套建设和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在不…  相似文献   

6.
关于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农业节水的主要潜力在河水灌区在我国 5 2 0 0万hm2 灌溉面积中 ,渠灌 3 876万hm2 ,井灌1333万hm2 。井灌区大多采用渠道防渗 ,低压管道输水、小畦灌溉 ,有的还采用了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而占灌溉面积 3/4的渠灌区 ,渠道衬砌率只有 1/4~ 1/3 ,渠系渗漏损失约130 0亿m3,占灌溉总损失水量 70 %以上。目前渠灌区灌溉水的利用率仅 0 .2~ 0 .4,水量浪费严重 ,这是农业节水的潜力所在。目前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区只占总灌溉面积的 2 .8%。因此 ,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在河水灌区与地面灌溉。黄河流域农田灌溉用水量 2 80亿m3,…  相似文献   

7.
灌溉用水量的缺乏长期限制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旱区农业缺水问题得到了缓解。本文在分析宁夏近年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区总用水量、农业用水总量和粮食总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全区节水灌溉面积稳步增长,渠道衬砌率逐年增加,微灌是采用最多的节水灌溉技术。同时,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宁夏农业用水量占水利工程总供水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粮食单位耗水量呈下降趋势,说明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宁夏水资源调控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未来几年中国节水灌溉面积的发展趋势,需要建立节水灌溉面积的预测模型。在对2000-2010年中国节水灌溉面积的统计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其中,2000-2009年的数据为训练样本,2010年的数据为检验样本。仿真预测与实际预测的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在所有预测样本点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平均值仅为0.14%,能满足对节水灌溉面积进行预测的需要。采用该模型对中国未来5年的节水灌溉面积进行了预测,指出了中国节水灌溉面积在"十二五"期间有加速增长的趋势。该研究结论对于了解未来中国节水灌溉的发展状况和制定相关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2007—2012年全国纯井灌区不同类型有效灌溉面积占纯井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与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模型。结果表明,5种灌溉类型灌溉面积占比对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程度为:微灌>喷灌>管道输水地面灌>防渗渠道地面灌>土质渠道地面灌;各省、全国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模拟值与实测值误差分别在±10%、2%以内。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用水占总用水的70%,而省内各地区自然条件、水资源条件、农业结构及社会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要求各不相同.利用2000-2005年期间的农业种植结构数据资料和社会经济水平(农民年均人收入值)对山东省17地市发展节水农业的节水灌溉技术方式进行了探讨.数据显示山东各地小麦、玉米和蔬菜种植占据主导,而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对大田作物仍应以发展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并辅以田间节水方式为主,蔬菜种植应力推高效节水技术方式,控制和减少腾发耗水量.各地市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方式也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1.
新疆干旱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干旱区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实际为基点,采用收集资料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现场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针对新疆内陆干旱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节水农业生产实际,重点对新疆节水灌溉分区和各分区适宜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适宜各分区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发展模式。为推动新疆干旱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高效用水农业首先要发展节水灌溉,在农业水利灌溉领域,通过分析国际先进的节水模式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评价我国灌溉农业高效用水工程进展。针对我国人口与水、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问题,论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农业用水状况以及我国节水灌溉进展,指出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和推广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加提高节水意识,健全节水法规,发挥政府职能,提高资金投入,不断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创新以及落实管护责任等改进建议,激发节水灌溉工程长效运行等方式以推进我国灌溉农田高效用水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灌区是农业发展的骨干,灌区耕地成为灌区内农村居民的衣食之源,其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一直具有不可或缺的功用,尤其是在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等层面,地位极为重要.本文对月亮泡东灌区节水改造技术加以探究,在阐述灌区改造意义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这一时期月亮泡东灌区节水改造形式,提出一种新型发展方向,即引入现代高新技术、绿色环保、高效低耗、环境友好型的灌区改造发展路径,包括灌区渠道的防渗节水设计、区域内管道输水灌溉设计,以及喷灌技术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4.
灌溉用水占我国社会总用水的60%左右.在各种灌溉方式中,地面灌溉占灌溉总面积的95%,其中畦灌又是地面灌溉的主要方法,因此研究畦灌中的节水措施对于发展农业节水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间隔畦灌溉的方法进行试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初步结论:①隔畦灌溉比不设隔畦,单方灌水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可提高15%和10%左右,田间日均耗水强度减少20%左右;②减产量与间隔宽度呈正比;③在1.0 m、1.2 m、1.4 m、1.6 m 4种间隔情况下,间隔畦的宽度为1m时,单方灌水产量和水分生产率最高;④隔畦中的土壤含水量低于宽畦边的含水量,其差值随隔畦的宽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新疆灌溉农业发展与节水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新疆灌溉农业的大发展及取得的成就,针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有续利用的客观要求,对农业灌区的节水现状进行了探讨,并从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输水系统节水潜力、平原水库增蓄水潜力及田间灌溉节水潜力等方面对灌溉用水的节水潜力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宁夏银北灌区井灌工程优化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银北灌区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井灌井排,能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其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井渠互补,使农作物得到适时灌溉,同时也是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的理想水源,就银北灌区井灌规划和井泵优化配套提出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美国德克萨斯州高地平原区地下水灌溉管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德克萨斯州高地平原区是美国灌溉和旱地作物的生产基地,其灌溉水源主要来源于奥加拉拉(Ogallala)地下水含水层。然而,自从1950年灌溉农业发展以来,由于对奥加拉拉含水层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得区域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有些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超过50 m。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和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2000年以来美国德克萨斯州高平原地区在节水压采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用德克萨斯州高地平原蒸腾蒸发网络(The Texas High Plains Evapotranspiration Network, TXHPET)进行灌溉及地下水管理,改变作物品种,改进灌溉技术,改变种植结构,保护性耕作方法,加强降雨管理,将小部分灌溉农田转为旱作农田等。该区域1958年的灌溉面积为183万hm~2,1974年灌溉面积达到峰值,为242万hm~2;1989年灌溉面积降为159万hm~2,由于喷灌技术的推广应用,2000年灌溉面积恢复到187万hm~2。1958年大多数灌区为地面灌溉,仅有11%的灌溉面积为喷灌。1974年之后,灌溉总面积在减少,主要灌溉方式转为喷灌,中心支轴式喷灌面积稳步增长。自1989年之后,喷灌在该区域快速发展,2000年喷灌面积已占该区域灌溉面积的72%。早期的喷灌系统在较高压力下运行,自20世纪80年代,低压喷灌系统已全面使用。我国华北地区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与美国德克萨斯州高原区地下水超采情况及问题相似。兹系统介绍了美国德克萨斯州高地平原区在地下水超采情况下采取的综合措施拟为我国地下水超采地区的地下水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与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牧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在节水灌溉工程不断推进过程中,灌溉工程运行和管理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牧区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以内蒙古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为例开展研究,针对牧区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牧民技术水平较低和水利队伍建设滞后、管理人员主体结构不合理、管理形式单一、合作组织缺乏参与式管理和牧民缺乏投入的主动性等管理体制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针对工程产权模糊、管护主体责任不明确、工程运行投入少和"一事一议"形同虚设等运行机制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太湖流域内农业用水粗放,水利用效率低下,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推广水稻节水灌溉势在必行。为了研究水稻节水灌溉对太湖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的影响效应以及对太湖流域水资源量和水环境的影响效应,需要弄清在不同保证率下节水灌溉和淹水灌溉单位面积的灌溉水量和排水量。改进了逐日水量平衡法中蒸散发项和渗漏项的计算方法,并对该方法中各个参数的确定做了说明。最后以杭嘉湖区为例,选用1956-2000年系列资料模拟灌溉排水过程,同时采用P?Ⅲ型曲线计算不同保证率下节水灌溉和淹水灌溉的灌溉水量,并比较了两者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