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多年的小区试验、高产攻关与高产示范,对冬小麦不同栽培方法的冬前主茎叶龄数、基本苗和施肥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倍繁殖良种、精播、半精播和大播量高产栽培,冬前适宜的主茎叶龄数分别为8叶1心~9叶1心、6叶1心~7叶1心、5叶1心~6叶1小心、3叶1心~4叶1心,基本苗/每公顷分别为30万左右、75~180万、195~270万、冬前茎数与穗数相当或主茎与第1~2子蘖成穗(有第1子蘖成穗基本苗不宜超过525万/hm2)。在中等及其以上土壤肥力,小麦产量6750~7500kg/hm2,以持续高产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前提,每年应施优质有机肥45000kg/hm2、纯N180~210kg/hm2、P2O590~120kg/hm2。中穗型品种创高产,比大穗型和小穗型稳妥。  相似文献   

2.
刘锋  孙本普  李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146-8151
通过多年多点的小区高产栽培试验和高产攻关,系统地研究了栽培条件对冬性强弱不同小麦品种主茎叶片数、穗分化期、生育期、株高的影响,不同播期与基本苗、不同穗型品种生育特点和高产栽培主攻方向,不同年份的穗、粒、重和影响产量的主导因素,以及不同条件下的肥水运筹。研究成果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冬小麦主茎叶片露尖所需时间和积温。[方法]研究强冬性品种白蚰包不同播期条件下主茎叶片露尖所需时间和积温,探讨不同小麦品种早播、晚播的单株分蘖力和成穗规律。[结果]白蚰包主茎叶片露尖所需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年前逐渐增多,年后各播期的基本相当;所需积温随着播期的推迟,年前逐渐减少,年后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早播小麦高倍繁殖良种要求冬前主茎8叶1大心~9叶1心,基本苗不少于210万/hm2。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冬前主茎1叶1心~2叶1心的晚播麦,除主茎成穗外,应利用第1子蘖成穗;冬前主茎3叶1心~4叶1心的晚播麦,除主茎与第1子蘖成穗外,应利用第2子蘖成穗。[结论]该研究为不同播期的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规范完善小麦新品种华麦1028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设置了播期及密度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播期及密度对该品种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与密度对华麦1028部分农艺性状以及产量、产量构成因素都有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华麦1028的生育期各阶段不同程度延后,使全生育期缩短。株高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高产栽培中在适期播期范围内应适当推迟播种,有利于减少倒伏风险。随着播期的推迟和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穗数增加,而成穗率、穗粒数及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在试验条件下,该地区华麦1028适宜播期为10月25—11月14日,适宜播种密度225万~3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采用半冬性和弱春性小麦品种,研究不同播期及播量对小麦叶龄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只要加大播量不会影响高产群体的形成;春性品种晚播将影响群体的总生长量和群体穗数,适期播种最好,有利于形成高产群体,并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不同品种播期与产量的互作不一致,成产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也不一致:半冬性品种晚播并不会降低产量;弱春性品种晚播和早播均可导致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适期播种冬小麦主茎叶片形成和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滨州地区确定适宜的播期时间范围和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比较了适期播种冬小麦主茎叶片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和积温,并确定出在本地区的播种时间范围和高产条件下的适宜基本苗、肥水运筹。[结果]在滨州常年适宜条件为9月28日至10月3日播种,积温600~750℃。多穗型品种的基本苗以105万~165万/hm2为宜,中穗型品种以120万~180万/hm2为好。有机肥、磷肥、钾肥全部基施,氮肥50%基施,50%拔节期追施,总量折尿素450~600 kg/hm2。中穗型品种实现高产比较稳妥,小麦产量9 000 kg/hm2以上,应选用穗数600万~675万/hm2,穗粒数40~45个,千粒重40~45 g,穗粒重1.6~2.0 g的品种。[结论]适期播种,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培育壮秆大穗,达到正常成熟,是提高小麦单产和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要措施,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播期播量对强筋小麦济宁1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播期和播种量对强筋小麦济宁1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播种量对小麦群体虽有一定调节作用, 但播期影响更大,因此在栽培中一定要做到适期播种.在鲁西南地区, 济宁16适宜播期为10月5~20日, 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适宜播期内播种量以666.7m2基本苗13万~18万为宜,依播期调播量.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济宁3种类型的小麦主推品种济宁16(大穗型)、济宁12(多穗型)、济麦22(多穗型)、潍麦8(大穗型)、泰农18(中穗型)与临麦4(中穗型)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式,设置3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其产量构成因素随着播期的推迟,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与品种选育单位所处的位置、开花成熟期及苗期基本苗的大小有关;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其产量表现为大穗型品种10月1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其他类型品种产量表现为逐渐降低,明确了各个品种在济宁地区的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市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所用的品种类型作材料,分析了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在700kg/667m2超高产栽培中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互间的影响表现,指出在700kg/667m2高产栽培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重来实现的。大穗型品种超过35万穗/667m2因穗粒数剧烈下降而穗粒重表现明显下限趋势,中穗型品种超过45万穗/667m2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明显下降,穗粒重也表现出大幅度降低。但在各品种适宜的群体穗数范围内,中穗型品种穗粒重最稳定。在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中,中穗型品种小麦为首选品种,其次是多穗型品种,在栽培中确保合理群体穗数,主攻穗粒重。  相似文献   

10.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用3种不同品质类型的4个冬小麦品种,研究其产量在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和木垒3个试验点的环境变异。结果表明,不同品质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产量差异较大,中筋小麦的产量高于其他类型;同一品质类型小麦的产量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其中木垒点小麦产量高于乌鲁木齐点,乌鲁木齐点高于昌吉点;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在不同试验区产量差异显著,中筋冬小麦与其他品质类型相比,其产量受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冬小麦的千粒重和穗粒数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呈现出较大的变异,不同品质类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形成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氮肥用筹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形成及籽粒品质的影响,本文选用了大穗型品种山农9-1和多穗型品种031085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不同穗型小麦产量与施氮量的关系表现为:在低氮水平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增加;当氮素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降低的趋势;⑵品质指标中除沉降值在高氮条件下有所降低外,其它指标都呈增加趋势。但在氮素用量相同时,氮肥后移在产量提高时籽粒粗蛋白含量有所降低。⑶氮肥增加产量时大穗型品种促进穗粒重提高而多穗型品种则增加成穗数。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河南省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不同产区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时空差异,明确不同产区进一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主攻方向.[方法]选用河南省小麦固定监测站点实地监测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选择最优模型,绘制2017—2020年河南省4个小麦生产区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图,分析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在不同小麦产区的差异及其相...  相似文献   

14.
在沧州地区主推小麦品种沧麦028上,将撒可富小麦专用肥(15-20-10)在小麦播种前作底肥一次性施入,进行了不同施肥量〔0(CK)、375、600和825 kg/hm2〕对小麦产量以及麦田群体结构影响的肥效试验,以明确沧州地区撒可富小麦专用肥的适宜施肥量。结果表明:在试验施肥量范围内,施用撒可富肥能够改善小麦的产量性状,提高产量。从小麦产量、施肥效益和肥料投入3个方面综合考虑,认为在沧州市小麦生产上撒可富小麦专用肥适宜的施用量为600 kg/hm2。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分是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重要调控因子,研究节水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同调控作用,对于冬小麦高产优质水分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节水灌溉制度下冬小麦籽粒形态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农田蒸散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灌溉制度对冬小麦品质指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水分调控应针对不同的品质指标区别对待,其中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溉对冬小麦多项品质指标及产量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多数小麦品质指标与农田蒸散量呈相反的趋势变化,而产量与蒸散量变化趋势一致。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溉基本达到了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调一致,可作为该地区冬小麦高产优质水分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强筋小麦生产提供施肥依据,以西农979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氮磷钾肥配施做底肥,研究其对群体、产量及其结构的效应。结果表明,高磷处理各生育期群体数量最高,磷肥对群体调节有显著作用,氮磷钾构成对不同生育期生物产量效应不尽相同,以越冬前生物量与成熟期关系最为密切。在各处理中,高氮处理的产量最高,比CK0增产33.1%,比CK增产19.1%。增施一定量的氮钾肥有明显增产效果。传统施肥水平下增施钾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5.8%,氮磷水平相同条件下适量增加钾肥可增产11.8%,钾肥过多增产效果不明显;磷钾水平相同的条件下适量增加氮肥可增产12.6%,氮肥过高则减产3.9%;氮钾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增加磷肥产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小麦不同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敏感性。[方法]以郑州市1951~2007年的降水资料和小麦单产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生育期降水量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结果]不同时段降水对小麦产量的敏感性不同,底墒水权重占20%,越冬期降水权重占26%,返青至开花期降水权重占32%,灌浆期降水权重占-11%;其中拔节到孕穗期间降水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灌浆期降水为负面影响;越冬期降水距平每提高1 mm,产量增加5.22 kg/hm2,返青至开花期降水距平每提高1 mm,增收1.545 kg/hm2。[结论]根据降水量与小麦产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可对小麦产量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和半干旱地区的固原大堡为试点,研究了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都能引起春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生态条件不同时,环境务件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而生态务件相同时,栽培技术措施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影响.地力低时增施基肥,小麦孕穗至开花期追施氮肥均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通过培肥地力及合理的肥水运筹措施可以打破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适期播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相似文献   

19.
不同基因型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差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2000~2002年以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氮素吸收积累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与产量、植株与籽粒含氮率、氮积累量、氮吸收利用效率、氮收获指数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出现频率呈偏态或正态分布。根据经济产量、氮收获指数、籽粒蛋白质含量、氮素产量生产效率、氮吸收效率、氮产量利用效率等因子进行动态聚类,将供试小麦品种分为8类,并探讨了不同类型小麦在生产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不同播期冬小麦叶重和叶面积与产量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7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叶位叶片面积和叶干重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的生育期和产量影响均较大,在不同播期条件下每穗小穗数、每小穗粒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小麦叶面积与产量因素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与穗粒数、穗粒重、每小穗粒数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