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材材色与森林地理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文献[1]中对树种的材色和地理分布的描述记载,采用分级数量化统计的方法,探讨了世界性大区域森林地理分布对木材材色的影响。其结果为:①木材树种群的材色受地理分布的影响。在地理分布因子中,纬度是主要的影响因子,经度因子对材色无显著影响;②纬度对树种群材色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低纬度区域的树种群深材色树种占百分比较大,浅材色树种较少。随着纬度的增加,浅材色树种逐渐减少,深材色树种逐渐增加;③针叶树材和阔叶树材树种群材色级别的分布特征有一定的区别。阔叶树材树种群中深材色树种所占有的百分比明显高于针叶树材树种群。  相似文献   

2.
热处理木材的材色变化研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年来热处理木材材色变化的研究,总结出了热处理引发木材材色变化的机理,阐述了热处理过程中处理设备和处理条件、处理温度和时间、木材内部抽提物等因素对木材颜色变化的影响,分析了热处理带来的木材材色变化对木制品加工和物理性能检测的意义,最后提出了木材热处理后关于颜色变化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材色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木材剩余物的木酢液制备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以木材剩余物为原料的木酢液制备特性和木酢液的成分组成,采用电控炭化反应釜进行调制试验,分析了不同材料和调制温度下的生成物组成。并采用GC-MS对木酢液的成分组成进行分析,同定出有机酸、酚、醛、酮、酯等38种有机成分,对主要组成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杉木调制的针叶材木酢液,与采用杨木调制的阔叶材木酢液,其酚类成分的组成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与原料木素的组成成分有一定的相关性, 通过其特征谱图可以对混合木质来源材料制取的木酢液进行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常用装饰木材老化过程表面特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n927-6加速老化法,采用QUV/SPRAY加速老化试验箱对筒状非洲楝、水曲柳、古夷苏木和杉木4种常用装饰木材老化过程中材色和润湿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老化周期的增加,4种常用装饰木材表面明度增加,红绿轴色品指数降低,黄蓝轴色品指数增加,老化处理后木材表面的颜色向偏白、偏绿和偏黄的方向变化。加速老化过程中,4种装饰木材表面接触角减小,润湿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粗皮桉不同家系木材的表面视觉性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4):41-46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5个杨树无性系木材的抗腐朽菌能力,并以腐朽后各阶段木材材色的变化为依据,定量预判木材腐朽程度,为无损检测技术在木材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欧美杨107杨(以下简称107)、中汉22杨(以下简称H22)、皖林1号杨(以下简称Z3)、B3和Z9 5个无性系杨树木材为研究对象,就其接种白腐菌后的质量损失率、不同时段木材基本密度及材色的变化为评判指标,比较各无性系杨树木材抗腐朽菌的能力,并通过材色变化来预判木材腐朽程度。【结果】在白腐菌侵染60d后,各无性系杨树木材的质量损失率均大于45%,腐朽等级均属于第Ⅳ级,是不耐腐树种,并且杨树木材极易受心腐。腐朽后杨树木材的基本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腐朽40d时,107杨、H22、Z3、B3和Z9分别较正常材下降4.81%,9.88%,2.24%,14.21%和1.60%。腐朽后,材色变化曲线与木材腐朽过程相对应,可以用来定性判断木材腐朽程度;杨树心材由正常到腐朽,材色变化的临界值是:明度63~66,色调5~15,色饱和度17~29;杨树边材相应的临界值是:明度62~69,色调6~14,色饱和度17~30。【结论】受白腐菌侵染120d后,5个杨树无性系的质量损失率依次为H22B3Z9107Z3,说明H22在这5个无性系中最不耐腐,Z3相对而言耐腐性较强。木材腐朽后,可以参考明度、色调和色饱和度3个材色指标预测杨树无性系的腐朽程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市售季铵盐及其改性产品处理后木材的增重率、吸湿性、尺寸稳定性、材色变化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试样的增重率随季铵盐防腐剂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不同的季铵盐防腐剂对试件的吸湿性有不同影响;季铵盐防腐剂处理后试样的体积变化不大;季铵盐防腐处理会使材色加深,防腐剂浓度越高材色变化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炭化温度对木材液化物碳纤维原丝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扩大木材的应用领域和降低碳纤维的成本,以木材液化物为原料,加入六次甲基四胺熔融纺丝,经甲醛和盐酸溶液固化处理后获得木材液化物碳纤维原丝,利用IR、XRD、拉曼光谱分析仪等初步揭示了木材液化物碳纤维原丝在炭化过程中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炭化温度400℃以上,木材液化物原丝中出现了较明显的(100)衍射峰;炭化温度500℃以上在1 360 cm -1处附近出现D峰、1 595 cm -1处附近出现G峰;随炭化温度的提高,原丝内部微观结构逐步趋于有序化;炭化过程中,原丝分别在500和800℃时结构发生了两次大的改变,但代表芳环骨架振动的1 632、1454 cm-1处吸收峰在整个炭化过程中依然存在,表明木材液化物原丝是一种难石墨化的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实木地暖地板用木材经不同工艺热处理后的颜色变化规律,改善热处理后基材颜色较深问题。[方法]以3种树种栎木(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Turcz.)、桦木(Betula alnoides Buch.-Ham.ex D.Don)和柚木(Tectona grandis Linn.f.)为研究对象,采用常压湿空气为传热介质,以温度120~200℃、时间2~6 h的处理条件对其进行热处理,通过色饱和度差(ΔC~*)、色相差(ΔH~*)、总体色差(ΔE~*)等指标对热处理后木材颜色变化进行表征。[结果]木材材性对ΔC~*影响较大,不同木材的ΔC~*变化规律有较大差异。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栎木、柚木ΔC~*减小,颜色趋于暗淡;桦木在140~180℃的温度范围内ΔC~*增大,颜色较热处理前更鲜明。3种木材的ΔH~*和ΔE~*均呈增加趋势,但ΔE~*变化规律较ΔH~*更明显,可通过工艺参数来准确调控。[结论]栎木色相变化的临界温度为180℃,桦木、柚木的临界温度为160℃。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熏蒸处理对木材颜色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氧硫化碳(COS)、溴甲烷(MB)和硫酰氟(SF)分别在3种不同质量浓度下对落叶松材进行熏蒸处理,用色差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电子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红外光谱分析(FTIR)对熏蒸前后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官能团变化进行表征。结果发现:1)使用3种熏蒸剂处理后,落叶松材的颜色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COS熏蒸处理对试样的明度(L*)、红绿轴色度指数(a*)的影响最小;2)落叶松材经过COS熏蒸处理后,顺纹抗压强度、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均下降,其中顺纹抗压强度下降最明显,在熏蒸剂质量浓度为124.2 g/m3时,顺纹抗压强度下降幅度达13.09%,而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下降9.38%、8.66%;经MB、SF熏蒸处理后,试样的顺纹抗压强度、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均无明显变化;3)熏蒸后的落叶松材表面微观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但COS熏蒸后木材表面的S元素和SF熏蒸后木材表面的F元素分布密度均有所增加;4)在落叶松红外光谱图中,经MB、SF熏蒸后,碳氧双键和碳氢键明显增多;COS熏蒸后,半纤维素上的碳氧双键伸缩振动减弱,芳香环骨架上的碳氧双键的伸缩振动加强,木质素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以火炬树红色叶为试材,提取红色素进行稳定性研究,并根据其稳定性配制护色液分别对火炬树红色叶进行护色处理,可获得与新鲜叶片颜色相近的干燥红色叶。经过两年自然光照对比试验,筛选出最佳组合护色液配方及处理方法。试验表明:在酸性条件下,火炬树红色叶的红色素非常稳定,可以作为红色植物叶材干燥后不褪色的护色技术,应用于干燥花产业。  相似文献   

13.
在糖水梨生产上使用化学去皮新技术,工效高成本下降,但产品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严重褐变。通过改变加工工艺,结合筛选护色液和在糖水中滴加微量抗氧化剂A和B,使产品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获得了产品色美、味佳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复合护色液对马铃薯切片的防褐变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9(34)正交试验研究不同配方组合的复合护色液对马铃薯切片的防褐变效果,并通过测定复合护色液处理后马铃薯切片的褐变度、总多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筛选复合护色液的最佳组合配方.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切片复合护色液最佳配方组合为0.20% L-半胱氨酸(L-Cys) 0.10%植酸(PA) 2.00%柠檬酸(CA) 0.10%山梨酸钾(PS),用此复合护色液处理马铃薯切片,结合保鲜膜密封和7 ℃贮藏,可有效地抑制马铃薯切片的褐变以及褐变相关酶的活性,处理后12 d褐变度(2.533 μg/g)仅为同期对照的40.0%,PPO活性(16.694 U/g)仅为同期对照的33.0%.  相似文献   

15.
木材苯酚液化物碳纤维原丝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该文以木材苯酚液化物为原料,加入六次甲基四胺后熔融纺丝,将熔纺纤维置于甲醛和盐酸溶液中固化处理后制成碳纤维原丝,对不同工艺条件下获得的碳纤维原丝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丝的拉伸强度随收丝辊转速和固化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在盐酸浓度15%、固化升温速率15℃/h时,拉伸强度和模量达到最大值;原丝的拉伸模量与其拉伸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收丝辊转速72 r/min、固化液盐酸浓度185%、固化升温速率10℃/h和固化时间4 h条件下,制备出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分别为356 MPa和31 GPa的木材苯酚液化物碳纤维原丝。   相似文献   

16.
镀液组成对木材化学镀镍金属沉积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镀液组成对木材化学镀镍金属沉积速率的影响,本文用点滴法加入镀液的方法进行了木材化学镀镍实验,分析了木材化学镀镀镍镀液的主盐浓度、还原剂浓度、络合剂浓度等对金属镍沉积速率的影响,从而得出木材化学镀镍比较理想的镀液组成。这对于利用化学镀镍这一金属加工技术对木材进行化学镀,对进一步研究木材与金属的复合以及开发功能性木质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进一步揭示木材液化物活性碳纤维(ALWCFs)孔结构形成机制,探讨了不同炭化–活化过程杉木液化物碳纤维(LWCFs)微晶结构演变及孔结构形成路径。  方法  通过控制炭化温度(500 ~ 900 ℃)获得具有不同微晶结构的LWCFs,在800 ℃进行水蒸气活化,采用元素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氮气吸附仪分别考察了不同炭化–活化过程中LWCFs的元素组成、微晶结构和孔结构的变化。  结果  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LWCFs中碳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升高,氢、氧元素质量分数减少,ALWCFs碳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增加,氢、氧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减少。炭化温度的升高使LWCFs乱层石墨微晶轴向尺寸逐渐增大,结构更加致密,900 ℃时横向微晶发生了生长。在活化过程中,高的炭化温度显著促进了水蒸气对轴向微晶的侵蚀,且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侵蚀程度加重。活化20 min时,微晶横向尺寸显著增大,900 ℃炭化样品增长最为明显,进一步延长活化时间横向微晶结构无显著变化。孔结构数据表明:炭化温度的升高提高了ALWCFs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对微孔结构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且活化时间越长,微孔结构增加越显著。低的炭化温度有利于活化初期中孔结构的形成,而900 ℃炭化样品初期中孔结构较少,但随着活化时间延长,微孔结构的逐步扩大导致了中孔结构明显增多。  结论  水蒸气对乱层石墨轴向微晶内部的侵蚀是形成ALWCFs微孔结构的主要途径,中孔结构在活化初期主要来源于水蒸气对晶体缺陷或初始孔隙处的活化作用,活化后期主要来自于初期微孔的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湿固型木材胶粘剂能与木材中的部分官能团及水起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等特性,对高含水率小规格木材进行胶合成大规格刨切用集成材,木材无需进行干燥处理,木材利用率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户外用压缩防腐木——ACQ——D木材的处理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压缩处理在木材防腐方面的应用,该研究测定了经过不同水浴和喷水预处理后的径向压缩木材在胺溶铜季铵盐--D型防腐剂中浸泡后的吸液量和变形回复率,并测定了由此制备得到的压缩防腐木的表面硬度、厚度方向上的密度分布和CuO保持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变形回复率和吸液量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一般变形回复率越大,吸液量也越大;②经过预处理的压缩试材和素材相比,吸液量可以提高1.5倍左右,表面硬度可提高3~4倍;未经预处理的压缩试材和素材相比,吸液量可以提高2倍以上,但是表面硬度的提高不大;③ 经过预处理的压缩防腐木,其厚度方向上的密度分布比较均匀,另外CuO的保持量比未经预处理的压缩防腐木高,并且呈现表层高、逐步向内层递减的趋势。由此看出,由该研究方法制备的压缩防腐木可同时实现表面密实化和提高防腐性能的目的,尤其适用于户外设施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110树种木材表面视觉物理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测色色差计对中国110种商品材树种的木材表面材色参数进行测量;讨论了这些参数的色空间分布特征,其结果(除去一个黑颜色树种乌木)为:明度指数分布范围较宽(L^*为30~90;V为2~8),色品指数和色调值参数分布范围较窄(a^*为-2~20;b^*为0~30;H为2.5R~5Y,大部分分布在YR色调系内),饱和度分布范围不宽(C^*为4~6,C为0.8~6.4)。其中针叶树材分布范围较窄,且多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