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近年来逐年加重,该病在小麦播种后即可侵染,土壤中的菌丝和菌核是小麦纹枯病主要的侵染来源。一旦发生,将导致小麦大量减产。因此要进行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纹枯病的药效研究,降低发病概率,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2%肟菌·戊唑醇WG15g/667m2作用快、持效期长,后期病秆率低,病指防效为56%。  相似文献   

2.
1危害及症状小麦纹枯病是我国主要麦区的常发病,尤其在黄淮冬麦区发病情况普遍而且严重。小麦受纹枯病菌侵染后,出现烂芽,病株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苗期侵染发生在小麦3~4叶期,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1998,(11)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为害逐年上升,发病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纹枯病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受害麦田,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可达40%~50%。因此,必须提高对小麦纹枯病的认识,加强防治,严格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1.发病规律小麦纹枯病主要以菌核附着在寄主残体上或落入土中越冬、越夏。小麦播种后,菌核萌发侵染幼苗引起发病,一般三叶期前后开始见病斑,后有扩展,但病株率低,病害较轻。越冬期日平均温度低于5℃时,病菌  相似文献   

4.
一、小麦纹枯病引起白穗(一)症状小麦纹枯病是由喙角担菌引起的,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发生在  相似文献   

5.
小麦纹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峰 《农技服务》2011,28(4):465+576-465,576
阐述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症状、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春季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回升,纹枯病病情开始发展;进入拔节期后病情迅速横向、纵向扩展,形成发病高峰期。抓住小麦拔节初期,病害纵向侵染前喷药,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关键环节,可以阻止病害侵入茎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具有土传特性,该病已成为河南省麦田的常见病害。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会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一般地块减产10%~20%,严重地块可减产50%以上。一、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小麦纹枯病病菌,以菌核、菌丝状态在土壤中或附着于病残体上越冬、越夏。小麦种子萌发后开始侵染为害,主要侵染小麦叶鞘及茎秆。小麦种子萌发后,芽鞘感病褐变,然后枯死腐烂不能出土。幼苗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黄淮麦区小麦纹枯病的危害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通过对小麦纹枯病的侵染及发病规律的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技术措施,防效显著,简单实用。小麦纹枯病俗称小麦富贵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近10年来高产超高产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在高水肥地麦田危害越来越重。据调查,不同年份间侵染发病、危害程度不同。一般病田感病率为20%~50%,重病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黄淮麦区小麦纹枯病的危害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通过对小麦纹枯病的侵染及发病规律的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技术措施,防效显著,简单实用。小麦纹枯病俗称小麦富贵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近10年来高产超高产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在高水肥地麦田危害越来越重。据调查,不同年份间侵染发病、危害程度不同。一般病田感病率为20%~50%,重病  相似文献   

10.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药剂防治的技术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Rhizoctonia solani Kuhn侵染引起的小麦纹枯病,近几年来,在江苏南部的稻麦两熟地区发生普遍,为害甚重,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我所自1979年起,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该病的发生特点和药剂防治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1.
陈清 《当代农业》2011,(6):37-37
春季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回升,纹枯病病情开始发展;进入拔节期后病情迅速横向、纵向扩展,形成发病高峰期。抓住小麦拔节初期,病害纵向侵染前喷药,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关键环节,可以阻止病害侵入茎秆.有效控制危害。  相似文献   

12.
一、小麦纹枯病引起白穗 (一)症状 小麦纹枯病是由喙角担菌引起的,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黄淮麦区小麦纹枯病的危害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通过对小麦纹枯病的侵染及发病规律的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技术措施,防效显著,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2009年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及其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主要是菌源广泛、天气异常、品种抗病性差、植株过密、药剂防治效果不佳且忽视预防,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指导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大病害,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重病田产量损失可达10%~20%.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首先在小麦茎基部叶鞘上,产生黄褐色的椭圆形或菱形病斑,而后侵入茎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纹枯病.小麦发芽后,即可被侵染,播后30~40天(11月中旬)开始见病.入冬后,由于气温较低,病情基本稳定,如冬季较温暖,病情将继续加重,次年2月中旬后,病害开始蔓延.此病常在春季3、4月份较为流行.适时防治可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正>与小麦虫害、草害相比,小麦病害具有症状隐蔽、短时暴发、系统侵染等特点,往往会出现防治偏晚、防治效果差等现象,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为此,笔者现将小麦病害的常见类型、发病特点及应对措施介绍如下,供农民朋友参考。一、常见小麦病害种类1.纹枯病。纹枯病主要危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小麦纹枯病流行原因、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禾谷丝核菌引起的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县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998年该病偏重流行,全县发生面积75万亩,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深入分析其发生流行原因及特点,对今后小麦纹枯病的监测与防治将有所借鉴。1发生流行特点1.1发病早,基数大19...  相似文献   

18.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周国勤  张应香  张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00-3600,3602
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的菌源种类、发生流行的条件及侵染所造成的危害,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小麦抽穗灌浆期常因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而引起死穗。纹枯病是茎基部茎秆受害,全蚀病是根部病害引起死穗,赤霉病是穗部病害,首先根据症状,判断病害种类,再根据发病侵染规律,选择防治适期和用药品种,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策略,控制为害,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20.
<正>小麦纹枯病作为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已成为周口市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纹枯病一般病田病株率为20%~30%,重病田病株率为60%~80%,对小麦的高产构成一定威胁。随着气候变暖、耕作和栽培制度变化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由于缺乏免疫和高抗小麦纹枯病的品种,化学药剂防治依然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主要手段。本试验旨在筛选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有效药剂,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