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水稻性状及稻鱼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适宜的稻鱼共生模式,开展了平作稻养鱼、平作稻凼式养鱼、垄稻沟鱼(垄作稻养鱼)和平作稻(中稻+再生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主要农艺性状及稻、鱼产量有影响。平作稻养鱼和平作稻凼式养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能保持平作稻产量水平,增收鱼53.6~69.4kg/667m2,增加纯收益745~780元/667m2;垄稻沟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比平作稻增产9.13%,增收鱼66.9kg/667m2,增加纯收益1 040元/667m2。说明垄稻沟鱼经济效益高,效果好,适宜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垄栽稻萍鱼立体种养是以水稻为主体,红萍为纽带,鱼类在稻田参与能量和物质的转换,把传统稻田养萍和稻田养鱼以及水稻垄栽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人为组成稻、萍、鱼共生复合群体,形成了一条“萍养鱼、鱼肥稻(萍)、稻护鱼、萍助稻”的生产食物链,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据  相似文献   

3.
垄稻沟鱼以稻田进水口挖10-20m^2的鱼坑,坑深1.5m以上,冬季存水养萍放养种鱼6-8条,鱼苗500-600尾,稻田1m宽起垄,宽窄行插植水 稻,能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实现晚稻和冬菜免耕栽培,节约人工,便于稻、鱼、菜(绿肥)管理、改善稻、鱼、菜(绿肥)生长环境,夺取稻、鱼、菜(绿肥)高产稳产,经济高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以稻为主、稻鱼并重、以鱼为主的三种稻田养鱼法并比较了各自的利弊。总结了鱼窝、鱼沟占地面积及选用适宜的水稻品种和鱼种的优化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5.
一、栽培概况 1985年岑松镇岑松村养殖专业户邰照清采用垄稻沟鱼半旱式栽培改良4.14亩冷烂锈田;获得总产稻谷2005.5公斤,鲜鱼42.5公斤;单产稻谷484.4公斤,鲜鱼10.3公斤;总产稻谷比1984年1742.5公斤增收2G3公斤,亩增63.6公斤。冬季免耕油菜育苗移栽,总产391公斤,单产94.4公斤。  相似文献   

6.
针对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简要介绍了研究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的现实意义,提出研究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应用要点,以促进山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浙江青田县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青田县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得以长期延续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原因。同时,指出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如市场问题、产业化问题、旅游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农业文化消失问题等。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如加强全村生态规划,建立稻鱼共生自然保护区,打造稻鱼生产品牌,适度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粳型巨胚稻新品系西巨胚1号为试验对象,以常规粳稻合系22-2作对照,采用淹水、旱种和垄畦等三种栽培方式进行种植,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巨胚稻的穗粒数和有效穗受栽培方式的影响较大,与产量的相关性大,采用垄畦栽培可以获得比淹水和旱作都高的产量;栽培方式对巨胚稻米的外观形状、糙米率、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影响不大,但对垩白粒率和垩白面积影响较大。因此,在巨胚稻生产过程中建议采用垄畦栽培以获得最大产量和最优品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兴义市十字沟田不同投鱼量对稻鱼产量与效益的影响,2019年兴义农业局在万峰林办事处上纳灰村进行了5组稻鱼共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投鱼量为30kg/667m~2经济效益表现最好,水稻产量为325.72kg/667m~2,收鱼58尾/667m~2,重42.2kg/667m~2,稻+鱼产值5 123.2元/667m~2,纯收益3 904.6元/667m~2。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很多科研工作者根据各地区资源实际情况,研究创建了多种稻鱼共养循环农业模式,集成了关键技术,并示范推广应用,如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贵州省从江县的"稻-鱼-鸭"等多种循环农业模式,贵州、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以及浙江等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制订了多项农业循环体系标准,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我国"三农"建设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但是在贵州黔西南山地稻鱼共养循环农业体系还不常见,因此很有必要对贵州山地稻鱼共养循环农业体系模式进行探索,这是一种新型的共养循环农业体系,能解决老百姓的增收问题、农村过剩劳动力和农民就地就业问题,促进农户增收,为农村脱贫致富开辟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烟稻轮作制度下,烟田起垄开沟对植烟土壤化学性质及烟株生长、产质量等影响,以稻茬烟田为试验平台,设置2个开沟深度[A1:浅沟(垄间开沟15cm);A2:深沟(垄间开沟25cm)]和2个起垄时间[B1:移栽前10d起垄(常规起垄);B2:翻耕后起垄],于2018年取样,系统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pH、主要养分含量和烟株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烟株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深沟+翻耕后起垄处理(A2B2)的有效叶片数、烟叶最大叶长、叶宽和株高均优于其他处理;且该处理能有效改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pH处于优质烤烟生产要求范围;同时烟株物质生产能力强,干物质积累多,在各器官间分配合理;烤烟经济性状也表现为该处理的烟叶产量、产值及上等烟比例较高,表现较优。总之,翻耕后起垄+深开沟处理(A2B2)有利于烟株生长,提高烟株的品质,为烟叶优质适产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稻鱼多熟种植是耕作制度的改革方向.发展稻田养鱼多熟种植既是抓"米袋子”也是抓"菜篮子”,又是农民的"钱夹子”.他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该试验以一年稻鱼多熟种植为准,评价各熟制的综合指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稻鱼多熟4种种植的10个指标集为一本进行综合评判.为稻鱼多熟种植的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鱼、稻共生期,鱼吃掉水稻纹枯病菌核后,转化为鱼粪,是养鱼稻田纹枯病株大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用粳型巨胚稻新品系‘西巨胚1号’为试验对象,以常规粳稻‘合系22-2’作对照。采用淹水、旱种和垄畦3种栽培方式进行种植,大田的移栽规格为(20+14) cm × 14 cm宽窄行双行种植,每穴种2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详细记载生育进程;于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每个处理取4穴测定其叶面积和干物质重;成熟后,每处理取10穴考种测其产量性状,全小区收割计产。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中,垄畦栽培下巨胚稻植株的分蘖增多,茎叶干物质积累较多,有利于构建早期高产群体;生育后期延长了叶片的寿命,提高了干物质运转率,有效穗和穗粒数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稻谷产量。因此,在巨胚稻生产中建议采用垄畦栽培以提高物质积累和运转和获得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15.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稻鳖共作技术发展迅速,国内学者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对于技术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稻鳖共作对稻田病虫草害的影响、对稻田土壤环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从技术应用角度来说,不同地区的不同学者均开展了大量实践工作,明确了技术规范,部分地区形成了技术规程。部分学者还开展了“稻-鳖-鱼-鸭”、“稻-鳖-鱼”等进一步的创新工作。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在4个方面对该项研究进行了展望,分别是稻鳖共作关键技术的创新、对鳖品质质量的研究、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地区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稻草还田与移栽方式对油菜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不同轻简移栽方式下, 油菜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差异, 可为研制适合太湖地区稻茬油菜轻简化移栽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 ‘苏油 6号’ 为研究材料, 设置不同稻草还田量 (A1: 稻草全量还田;A2: 稻草不还田) 与不同移栽方式 (B1: 机械起垄摆栽; B2: 免耕穴栽), 研究其对产量、 产量构成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并分析其省工节本情况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稻草全量还田下, 油菜每角粒数、 千粒重、主花序长度、 一、 二次有效分枝数、 抗逆性等性状均优于稻草不还田, 最终使产量增加。机械起垄摆栽油菜二次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高于免耕穴栽, 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 同时机械起垄摆栽有利于通风透光, 还可显著提高油菜抗逆性, 促进了油菜的高产稳产。与免耕穴栽相比, 机械起垄摆栽实现了节本18%, 纯收益增加 3750元/hm2, 投入产出比达 1:1.58。稻草全量还田下机械起垄摆栽技术能显著提高油菜种植效益, 有效缓解油菜移栽劳动力紧张, 适合在太湖流域稻油两熟制耕作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发展生态产业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其中稻田养鱼即属于生态养殖。它不仅综合立体利用了冬水田资源,同时也利用了水稻与鱼类互利共生的关系,如鱼以稻桩上的虫及水中的虫卵为食,稻以鱼粪为肥,靠鱼松土等,目前这一模式已得到很大发展,不少农户把稻田养鱼作为一项主要  相似文献   

19.
稻茬油菜免耕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茬板田油莱用移栽器进行免耕栽培与常规翻耕栽培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移栽器移栽的稻茬(板田)免耕油菜籽产量与翻犁移栽的油莱产量相当。但免耕栽培均可节资翻铧、中耕除草、起垄上行等生产费用90元/667m^2。是一项技术简便、省工、节本增效的措施,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分析从江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稻鱼鸭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提出从江传统农业发展对策及保护开发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