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在实验基础上,从群体生育型演变进行角度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三古年间玉米杂种种性提高的自然现象,明确了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以产量行为与抗斑-倒行为的持续改良为基本途径演进。极端杂交种株粒重提高了48.4%。叶斑指数与倒折率分别下降了4.3与1.2个百分点。演进过程界定为四个演化阶段:I.六十年代,以新单1.白单4为代表;II七十年代前期,以群单105、丹玉6为代表;III。七十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基础上,从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角度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三十年间玉米杂交种种性提高的自然现象,明确了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以产量行为与抗斑一倒行为的持续改良为基本途径演进。极端杂交种株粒重提高了48.4%,叶斑指数与倒折率分别下降了4.3与1.2个百分点。演进过程界定为四个演化阶段:Ⅰ.六十年代,以新单1、白单4为代表;Ⅱ.七十年代前期,以群单105、丹玉6为代表;Ⅲ.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以郑单2、博单1为代表;Ⅳ.八十年代前期至九十年代初,以烟单14和掖单2为代表。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遵循“多元动态代谢结群,系统吐纳循序渐进”的生物进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优良种质资源,拓宽玉米的遗传基础,对引进的美国BSSS玉米群体中143个单株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等性状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各性状均分离出优于对照自交系掖478的群体单株,其中穗粒重优于对照的占79.24%.选择到各性状均优于对照的群体单株15株.行粒数和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较大正效应,穗行数通过行粒数对单株产量的间接作用为较大正效应.因此,在BSSS玉米群体中选择行粒数偏多,千粒重偏重,穗行数适当偏多的后代,更有可能选育到丰产性好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玉米组合、不同行窝距、不同带距玉米群体结构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在高、中海拔区,贵毕303以每667m2种植密度3400~4400株,贵毕3013500~3800株,黔西4号3000~3600株,毕单3号3000~3300株的群体结构较合理,其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净同化率、总粒数等主要质量指标都比较理想,产量也高。同一玉米组合,叶面积系数、总粒数高海拔区较中海拔区大;群体干物质生产量高海拔区比中海拔区高11.88%~69.08%,但干物质向穗中转化率则是高海拔区(46.35%)小于中海拔区(52.03%)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营养品质的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2个玉米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营养品质等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百粒质量、株高等;与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含量等营养品质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穗粒数、百粒质量、行粒数、出籽率、穗行数等。根据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关系,说明在玉米群体产量、营养品质改良的过程中,在保证适当株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出籽率、百粒质量较高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玉米群体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的选择,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玉米群体自动调节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北疆主载玉米SC704和新玉4号为试材,研究玉米群体自动调节的结果表明,玉米群体在根系,生殖器官,地上部生长发育均具有中的自动调节能力,而在叶面积上自动调节能力较弱,提高冠层的透光性和叶片叶素含量晨高产栽培条件下增加干物质生产量的方向。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大小依次为单位面积穗粒,穗粒数和粒重,并表出了时间上的顺序性,由于粒重的损失得不到其它产量构成因素的补偿,因此在重视穗数,粒数的同时,加强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宁夏玉米高产群体特征以及限制高产的因子。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在密度为121215株/hm~2和110205株/hm~2下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关键生育时期的群体光合性能、干物质动态变化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生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吐丝前后达到最大值;光合有效辐射量沿冠层垂直向下呈大幅下降,以120~180 cm处(棒三叶位置)透光率的变化最为明显;整个生育期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呈S形曲线,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最大;2种不同高产挖潜模式均可获得高产;但‘先玉335’挖潜模式群体结构更为理想,后期氮肥供应不足是产量限制因子。因此认为,‘先玉335’在原密度下,后期通过增施N肥,来增加千粒重和穗粒数,是宁夏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玉米不同穗型品种粒、叶内源生理特性的群体调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50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划分,通过密度调控,对不同穗型玉米品种粒、叶内源生理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试验结果如下:各穗型玉米品种同一生育时期相比较,叶片的功能强弱依次为紧凑大穗型品种掖单13、紧凑小穗型品种掖单4号、平展大穗型品种沈单7号.密度对不同穗型玉米品种叶片生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玉米穗部性状的分离特征,采用玉米杂交种‘先玉335’的双亲‘PH6WC’、‘PH4CV’和‘郑单958’的双亲‘郑58’、‘昌7-2’杂交组配了四交F2分离群体,对11个穗部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穗部各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为7.68%~96.27%,尤其秃尖长变异系数达到了96.27%;穗粒重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厚、轴粗、百粒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穗长和粒厚对穗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较大正效应,而粒宽和秃尖长为较大负效应。本研究可为玉米穗部性状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下两种类型玉米产量及相关因子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通过紧凑玉米与平展型玉米不同密度的试验,指出紧凑型玉米在较高密度下有明显的增产优势,随着密度增加,平展型玉米空杆率、稳长缩短的速率,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因子所受影响较紧凑型玉米大。  相似文献   

11.
在黔西北山区,种植杂交玉米黔兴201,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使产量达到13 860kg/hm2,进行测定分析得出该群体经济器官形成阶段田间主要群体质量指标:在抽雄吐丝期单株叶面积、单株高效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分别为6 085.43cm2/株、732.13cm2/株和4.56;穗位叶、穗位上一叶和穗位下一叶的SPAD值分别为5...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株高玉米品种部分群体质量指标对种植密度的反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选先玉335、郑单958和高优1号3个不同株高品种,副处理设45000,53250,61500,69750和78000株/hm25个密度,从产量及其结构、叶面积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库源关系和群体整齐度等方面研究阐述了不同株高紧凑型玉米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在密度影响下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穗粒数、株高整齐度、单株干重、结实率、籽粒库充实度、粒叶比和产叶比等指标因密度处理的变异系数均呈现高秆品种大于中秆、中秆大于矮秆的规律性变化;生育后期叶面积衰减速率,源与库的相对地位、其平衡关系因密度处理的变化趋势也以品种株高不同而不同。高秆品种适宜密度和经济系数低,群体质量易受增密的负作用影响;矮秆品种对密度反应相对迟钝,但单株生产力有限;中等株高品种合理密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理论产量高,对密度反应适中,是夏玉米理想的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对热带玉米群体墨白964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夏九成  杨克诚  张怀渝 《作物学报》2004,30(10):980-989
用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法改良MW964在四川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经过4轮混合选择后群体的播种至抽丝日数、播种至散粉日数和雌雄间隔(ASI)有显著的选择增益,株高、雄穗主轴长度、秃尖、穗粗、行粒数、穗重、单株产量和群体产量有显著的相关响应,且多数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随着选择的进行有所下降。C0、C1、C2和C3测交种群体  相似文献   

14.
李欣 《种子世界》2006,(11):37-37
该品种在哈尔滨地区生育日数为125d,≥10℃活动积温约2650℃,株高275cm,穗位高110cm,果穗为圆柱形,穗长26.5cm,穗粗5.0cm,粒行数16~18行,行粒数45粒以上,百粒重36g,籽粒马齿型、黄色,容重748g/L,出籽率高。籽粒平均含粗蛋白10.32%、粗脂肪4.46%、粗淀粉71.85%、赖氨酸0.28%。商品品质好,籽粒为黄色,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低,活秆成熟。适合在巴彦县南部种植。  相似文献   

15.
姜军 《作物杂志》2005,21(4):50-50
绥玉13(原代号绥323)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玉米育种研究室于1998年采用绥系603为母本、绥系70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中早熟、优质、高产、大穗、平展型玉米新品种。2005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绥玉13。1特征特性1.1植物学特性该品种生育日数120天,需活动积温2320℃,在绥化生育日数115天,属中早熟春玉米杂交种。幼苗第一叶鞘淡紫色,第一叶尖端匙形,株高260cm,穗位高95cm,株型平展,叶色浓绿,花丝黄色,雄穗分枝中等,生育后期持绿性好,活秆成熟,果穗圆柱型,穗长23~27cm,穗粗5.3cm,穗行数14~20行,行粒数45~48粒,穗轴粉红色;黑龙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玉米BC2F2群体的穗部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农系110为受体、农系531为供体材料,采用回交法构建了样本容量为95株的BC2F2回交群体,选取126个均匀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SR标记进行6个穗部性状QTL分析.结果表明,受体农系110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穗粒重6个穗部性状表型值分别增加了9.4%,9.6%,4.1%,2.7%,0.35%和4.4%;构建一张含126个SSR标记的玉米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总长度为2 317.4 cM,平均区间长18.4 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了19个与玉米穗部性状有关的QTL,其中穗长QTL 4个,穗粗QTL 2个,行粒数QTL 1个,穗行数QTL 3个,百粒重QTL 4个,穗粒重QTL 5个.  相似文献   

17.
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群体生育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较垄三栽培生育斯延3 ̄7d,株高平均增加3 ̄5cm,倒伏加重,开花以后单株干重,叶面积及单株荚粒数下降,但群体干重(18.01 ̄189.60g/m^2),叶面积指数(0.038 ̄1.270)及荚(23.7 ̄149.6个/m^2)粒(除合丰25号66.7株/m^2处理处,增加51.8 ̄163.6个/m^2)数增加,增加51.8 ̄163.6个/m^2)数增加,进而提高大豆  相似文献   

18.
1特征特性生育期125.4d,属中晚熟玉米品种,较“SC-704”晚熟3~4d,比“掖单22”早熟2~3d。株高278.4cm,穗位高106.4cm,全株21~22片叶,株型紧凑。穗长18cm,穗粗5.1cm,秃尖长1.2cm,穗行15.8行,行粒数36.5粒,千粒重348.6g,出籽率84.1%,果穗筒型。籽粒黄色浅马齿,排列整齐,轴色浅  相似文献   

19.
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产量成因及高产品种群体共性特征。以120个中籼杂交稻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安徽舒城农科所开展品种评比试验,并根据每穗粒数排序将供试品种均分为大穗型(193~270)、中穗型(167~191)和小穗型(108~166) 3类,比较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的产量及构成、生育进程、日产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穗型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穗型下水稻产量变幅均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别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3种类型。高日产量是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共性指标,其中大穗型与增加叶面积指数有关,而中、小穗型可能与促进光能转化效率有关。除日产量外,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形成极具差异。从产量构成来看,大穗型品种主要依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增产;中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而小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这种穗型间的差异与分类方法和大穗型水稻灌浆障碍有关。从物质积累来看,与小穗型高产品种较高的收获指数不同,大、中穗型水稻要依靠生物量增加来提高产量。各穗型下不同产量水平的穗位枝梗分布与穗长均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大穗型高产品种主要表现为日产量高、生物量大...  相似文献   

20.
漯玉336是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的粮饲兼用型玉米单交种,其杂交组合为R2005×昌7-2.于2010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玉2010016.1 品种特性和产量表现1.1 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种在河南省夏播生育期98d.株型紧凑,全株叶片20片左右,株高258cm,穗位高118cm;幼苗叶鞘深紫色,第1叶尖端圆到匙形,第4叶叶缘浅紫色;雄穗分枝数多,雄穗颖片、花药、花丝浅紫色;果穗圆筒至中间型,穗长16.4cm,穗粗4.8cm,穗行数14.5行,行粒数37.4粒;黄粒,白轴,子粒硬粒型;千粒重310g,出子率89.8%.叶片持绿时间长,活棵成熟.漯玉336株高穗位适中,抗倒性与郑单958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