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洋  韩晶晶  王超  许青 《野生动物》2013,(4):195-197,218
利用样线法调查了鸡西机场周边苍鹭的分布及数量,对栖息在机场西南穆棱河旁的苍鹭进行了活动规律和行为节律的观察,在2011年10月3~7日,通过定点连续观察法记录苍鹭的日活动节律。研究结果显示,苍鹭飞行行为高峰值出现在6:00~8:30、12:00~13:00和15:30~17:00,苍鹭日常各种行为中休息行为、站立行为和理羽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最高,为82%,晒翅行为在9:00~10:00达到高峰,为31%,其平均飞行高度为65 m,即对机场航班有一定威胁,应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相似文献   

2.
2010年7月4~18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牦牛的行为,对贺兰山野化牦牛的夏季行为时间分配与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将所有行为划分为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5种类型。结果表明,运动、摄食和休息是牦牛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1.06±2.36)%、(33.14±2.51)%和(22.84±4.71)%,社群和其他行为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1.49±0.17)%和(1.47±0.20)%。运动的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8:00~10:00和15:00~16:00;摄食行为的高峰期出现在9:00~10:00和15:00~16:00,12:00~13:00有个小高峰出现:休息的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3:00~15:00;贺兰山牦牛呈现出取食-休息-取食的行为规律。利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行为进行了比较,成体与幼体的社群行为差异显著(P<0.05),运动、摄食、休息和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兰存子  刘旭  刁丽丽  刘振生  张明明 《野生动物》2011,32(4):191-193,227
2008年11~12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小熊猫1d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56.2%),其次是运动(25.1%)和采食(9.9%),其余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除9:00~9:55外,其余时间均为所占比例最高的行为,出现4个休息高峰,分别为8:00~8:55、11:00~11:55、14:00~14:55和17:00~17:55,在9:00~9:55出现极低值16.3%,此时是运动和采食的高峰;运动行为在9:00~9:55、13:00~13:55和15:00~15:55形成波峰;采食有2个高峰,分别为9:00~9:55和19:00~19:55;标记行为在9:00~9:55、10:00~10:55和13:00~13:55出现频率较高,超过5%,修饰行为在9:00~9:55超过5%,其余时间标记和修饰行为均低于5%;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2%;幼年在休息、运动和标记行为上略高于成年;成年的修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4.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研究了西藏南部黑颈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取食是黑颈鹤冬季的最主要行为,占其日活动时间的73.0%,其次,警戒行为占14.0%,行走行为占5.6%,保养行为占4.5%,静息行为占1.7%,社群行为仅为0.4%.黑颈鹤的全天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在9:00~11:00和17:00~18:00分别出现一个取食高峰,而在13:00~16:00则出现一个休息高峰和取食低谷.不同群体结构黑颈鹤在不同越冬时期,全天活动中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也存在于家庭鹤的成鹤与幼鹤之间.  相似文献   

5.
池养大天鹅亚成鸟春季行为时间分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瞬时观察法对春季大天鹅(Cygnus cygnus)亚成鸟(Juvenile birds)的行为进行观察,并统计其各行为所占的比例。结果表明:春季大天鹅亚成鸟在一天中约有49%的时间用于休息,休息时段主要集中在11:00~16:00时;约24%的时间用于游动和采食,主要集中在10:00时以前和16:00时以后;梳理羽毛的时间约占13%,主要集中在13:00~15:00时;鸣叫和飞行的时间约占12%,主要发生在9:00~10:00时和16:00时以后。  相似文献   

6.
2007年4~7月在上海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鬃狼的行为、活动规律和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运动(33.67%)和休息(27.06%)是鬃狼花费时间最多的行为类型,其次分别是站立(15.96%)、其他(14.21%;包括标记、追逐、搔痒、嗅闻、饮水和排便等)和取食(9.10%);夏季将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43.55%)和运动(29,41%).春季鬃狼的运动行为在1d中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即9:00~11:00和13:00~14:00,休息的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3:00~15:00,其他行为的高峰期则与运动相反.在夏季,鬃狼1d中运动有3个高峰期(9:00、10:00~12:00和13:00~15:00),休息在下午是所有行为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圈养鬃狼的站立和休息行为在春季和夏季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3种行为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采用即时取样和扫描法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朱鹮笼舍的3对朱鹮行为进行了45 d,计585 h的观察。结果显示:(1)朱鹮非繁殖期昼间各行为休息(40.12%)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理羽(17.45%)、刨啄(14.03%)、运动(12.32%)、取食(11.30%)、剧烈运动(3.99%)、水浴(0.54%)、其他(0.26%)。(2)朱鹮活动呈一定的节律性,休息的2个显著高峰分别在6:00和18:00,另外2个小高峰分别在10:00和14:00;运动小高峰在12:00;取食2个显著高峰分别在9:00和15:00;理羽有4个小高峰,分别在7:00、10:00、14:00和17:00;水浴的2个高峰分别在13:00和14:00;刨啄的2个高峰分别在12:00和16:00。(3)两性昼间行为峰值也存在着一些差异,雌鸟和雄鸟相比之下,运动早,中午休息少,洗浴早,创啄多,取食强度较小。  相似文献   

8.
2009年10月-2010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大海子越冬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us)种群进行了越冬时间分配和日间活动节律的研究。取食是黑颈鹤越冬期间最主要的行为,占(52.84±5.59)%,其次为警戒(19.85±3.64)%、搜寻(10.84±2.24)%和休整(9.24±6.41)%,其余行为依次为:行走(2.79±(0.66)%、飞行(2.56±1.63)%、争斗(1.45±0.48)%、其他(0.43±0.28)%。越冬期间黑颈鹤日间(9:00-18:00)行为呈现出上午和下午取食双峰、中午休息高峰的规律性变化。结合地理环境,提出马树黑颈鹤两个取食高峰与草海和大山包黑颈鹤种群间的差异性及其原因,并分析了马树越冬的黑颈鹤种群与在贵州草海越冬的黑颈鹤种群间在取食行为比例、警戒行为比例所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骆岗机场鸟类多样性及鸟击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0月~2008年9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骆岗机场及周边地区不同生境的鸟类进行了调查,根据鸟类相对数量、遇见频率、生境利用率和飞行高度,对机场鸟类鸟击风险进行评价。调查共记录到鸟类84种,其中留鸟26种,夏候鸟26种(留鸟和夏候鸟有3种重叠),冬候鸟20种,旅鸟15种。繁殖鸟中东洋型27种,古北型20种,广布种2种。在机场外围,农田-鱼塘生境鸟类密度最高。机场围栏附近各生境鸟类密度均高于内部草坪。全年中,机场鸟类密度在秋季达到最高。春季优势种为白头鹎,夏季优势种包括麻雀、八哥、灰椋鸟和家燕,秋季优势种为麻雀和云雀,冬季优势种为黑水鸡。鸟击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白头鹎、麻雀、小白鹭、云雀、家燕等11种鸟类鸟击风险最高。建议采取生态环境治理与人工干扰相结合的方法防范鸟击。  相似文献   

10.
圈养条件下盘羊的行为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直接观察法、全事件取样法在新疆喀什市动物园对三只盘羊帕米尔亚种(O.a.polii)在圈养条件下的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动物园圈养条件下的盘羊行为分配时间比例依次为休息59.63%、取食18.26%、运动17.67%、反刍11.40%、其它4.52%(包括排便、嗅闻、修饰、饮水、发声、搔痒等)。昼间休息行为有3个高峰期(11∶00~13∶00、14∶00~17∶00和18∶00~19∶00);取食行为出现了2次高峰期(13∶00~14∶00和17∶00~18∶00)。运动行为在11∶00~13∶00和18∶00~19:00出现较多。反刍行为出现3次高峰期(11∶00~12∶00、14∶00~15∶00和18∶00~19∶00),而且反刍高峰期往往在取食后的1h左右出现。其它行为占昼间行为的比例最小,无明显高峰期。性别因素对盘羊的休息、运动、取食和其它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反刍行为有极显著影响(P0.01),雌性成体盘羊反刍所占时间明显高于雄性成体。年龄因素对盘羊的休息、运动和其它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取食行为有显著影响(P0.05),并对反刍行为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P0.01),其中,雌性亚成体盘羊的取食和反刍所占时间明显低于雌性成体盘羊。  相似文献   

11.
圈养条件下小熊猫指名亚种雨季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8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11:00、13:0011:00、13: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9:00时超过10%;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0%;幼年的活动行为高于成年及老年;成年的修饰及标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2月~2013年2月,通过直接拍摄观察,采用瞬时扫描记录方法,对上海动物园内圈养条件下4只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活动时间分配和笼舍空间利用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圈养环境下大部分时间用来休息,占昼间活动时间的46.27%,其次是理毛行为,占22.20%,摄食和玩耍行为分别占9.73%,6.90%,乞食和移动行为分别占5.04%、5.76%,其他行为占4.10%;休息行为有2个高峰,分别为8:00~9:00时和16:00时以后,摄食行为只在8:00~9:00时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高峰,理毛行为集中在10:00时;通过对空间利用率的比较,A、B、C、D、E各区均有利用,但是A区、C区、D区的占用率明显高于B区、E区,A区主要用来休息,B区、C区、D区主要用来玩耍和移动,E区主要用来取食和休息。  相似文献   

13.
贺兰山野化牦牛冬季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年12月~2010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化牦牛的冬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察期内野化牦牛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活动时间的分配比例为移动17.31%、站立16.15%、取食34.93%、反刍5.58%、卧息16.53%、其他9.52%。野化牦牛的取食行为在1d内有2个高峰期(9:00~11:00、15:00~17:00),而野化牦牛的卧息行为的高峰期则出现在13:00~15:00,反刍行为的高峰期在13:00~14:00,牦牛的卧息和反刍行为有部分重叠。牦牛的其他行为在1d中的发生较为随机。年龄因素对野化牦牛冬季昼间的各种行为影响不显著,性别因素对牦牛冬季昼间取食行为和其他行为影响显著,对其余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2010年2~6月,应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10只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分配和节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组成以取食和休息为主.春季,亚成体大熊猫取食行为频次高于夏季,而休息行为频次则低于夏季,春夏两季的行为总体分配间没有显著差异;从行为节律来看,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均呈现非正态特征.走动行为主要集中于7:00~8:00和13:00 ~15:00,攀爬行为主要出现于12:00之后,玩耍行为以13:00~14:00为主;亚成体大熊猫的部分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活动行为与取食行为呈正相关,与休息行为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圈养条件下赤斑羚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建清 《野生动物》2011,32(5):249-251
2010年6月,在上海动物园繁殖场的赤斑羚饲养区,采用人为观察与摄像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10只圈养赤斑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斑羚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趴卧(43.11%)和采食(38.21%),站立行为(12.40%)次之,运动行为(3.53%)和修饰行为(2.45%)较少,其他行为仅占0.31%,所占比例最低。在活动规律上,赤斑羚一般在7:00左右开始活动,一天中趴卧、采食和站立是主要的3种行为。趴卧行为在11:00~11:55和15:00~15:55处形成波峰,在8:00~8:55和14:00~14:55处形成波谷。在9:00~9:55和14:00~14:55是采食高峰,在11:00~11:55是采食低峰。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均在8:00~8:55形成波峰。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所占比例较少,在一天中分布的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6.
李叶  丁新民  郝建新  史军  时磊 《野生动物》2011,32(6):299-301
为了解散放情况下盘羊的昼间活动节律、时间分配规律及游人活动的影响,2009年5~6月,在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用直接观察法对909头盘羊的昼间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经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散放情况下盘羊夏季昼间活动规律性较强,从8:00~13:00活动频率较高,之后活动频率逐渐降低,在14:00~15:00降至最低值20%,后逐渐回升,至18:00活动频率达98%。在8:00~10:00和17:00~18:00采食频率较高;11:00~12:00警戒频率较高。昼间各类行为所占的时间比例从大至小为:采食41%,休息27%,移动16%,警戒10%,其他行为6%。  相似文献   

17.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5月及8—10月,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众合牧业有限公司小尾寒羊种羊场圈养的成年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24h监控系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方法,研究了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结果显示,小尾寒羊昼夜反刍、卧息、取食、运动、站立与观望、修饰行为及其他行为持续时间依次减少。对小尾寒羊0:00—24:00各时段行为变量分析表明,其取食与反刍行为有2个高峰期,卧息全天都表现比较高的行为持续时间,而高峰期则发生在12:00—14:00。小尾寒羊观望行为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8:00—10:00及18:00—20:00。按照春秋季节规律特点,以06:00—18:00为白昼,其余时间为夜间。以Mann-Whitney U检验进一步分析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春秋季行为节律特点,结果表明,春秋季节,昼间小尾寒羊母羊在取食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夜间在取食、观望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春季和秋季昼间与夜间行为对比分析表明,春季除卧息与运动行为外,另外5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秋季除卧息、修饰和其他行为外,其余4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春秋季24h行为节律分析发现其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运动行为与其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对春秋季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的研究可为认识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习性、改善小尾寒羊饲养管理与福利条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2月~2015年2月,对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冬季鸟类进行了调查,在场内及周边4 km范围内共发现鸟类11目30科60种,留鸟有38种,占63.33%;冬候鸟22种,占36.67%。重要性值分析表明池鹭(Ardeola bacchus)、白鹡鸰(Motacilla alba)、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等10种为机场冬季鸟类群落中最重要的种类。分布系数划分表明,广性分布型鸟类有19种,中性分布型有16种,狭性分布型25种。场内观察发现一天中7:00~8:00、17:00~18:00两个时段鸟类最活跃。根据数据分析和实际调查,机场冬季构成鸟撞隐患的主要为鹭科、鹰科、隼科、鸱鹗科、鹬科的鸟类。同时对机场及周边不同生境进行多样性分析,结合各生境的特点和高危鸟种初步提出生态治理对策和鸟击防范措施,以期减少鸟类和飞行器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贺兰山野化牦牛秋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9月15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10:00,14:0010:00,14: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0:00时和15:0010:00时和15:0016:00时,休息在12:0016:00时,休息在12:0013:00时出现高峰期。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行为进行比较,年龄因素对牦牛运动、摄食、休息和其他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