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甘蓝型油莱白花品系与黄花品系正反交F_1、F_2及BCF_1代花瓣颜色遗传表现,正反交F_1植株花色为乳白色,呈双亲中间型。F_2代分离出白、乳白和黄色三种花瓣色类型植株,白色和乳白色花植株数(311)与黄色花植株(117)数呈3:1分离。F_1与双亲回交后代分离出两种类型花色植株。与白花亲本回交后分离出白和乳白两种花色植株;与黄色亲本回交后,分离出乳白和黄花两种花色植株,且均呈1:1分离。表明,本文所应用的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对黄花呈不完全显性遗传。甘蓝型油菜的花瓣色受一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
油菜花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色是重要的油菜性状之一,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对油菜花色的种类、来源、遗传、鉴定和呈色机理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油菜花色的研究和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彩花油菜的创建及遗传育种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菜既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极具观赏价值的大田作物,成片的油菜花每年吸引大量游客。近年来,随着农业旅游项目的不断研发,油菜花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而且以黄色为主的菜花正在被白色、红色、紫色等彩色菜花所丰富,花色油菜种质的创制也被越来越多的育种家所突破。本文主要介绍了通过远缘杂交、原生质体融合、人工诱变、基因工程等方法获得的不同花色油菜新种质,概述了有关油菜花色的遗传机理、进化与选择等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彩花油菜育种的最新进展,并就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遗传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以7种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为材料,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和与中油821测交的方法,分析了粒色的遗传规律。初步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带有不同的粒色基因,有些为等位基因,有些属非等位基因。粒色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和上位性效应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5.
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黄籽油菜籽色遗传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7种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为材料,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和与中油821测交的方法,分析了粒色的遗传规律,初步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带有不同的粒色基因,有些为等位基因,有些属非等位基因。粒色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和上位性效应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遗传育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大学植物遗传实验室于1976年首次报道了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研究的初步结果。在其后的20年间,该实验室与校内外的一些单位协作,对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进行了系列的遗传学理论研究,并将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技术初步应用于甘蓝型油菜遗传育种,取得了一些进展,选育出了3529×奥罗、3529×瑞士、3529×非12等产量较高的杂交油菜组合。本文扼要地述评了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的遗传理论研究和遗传改良的试验结果,并对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籽色及春化遗传利用甘蓝型油菜双倍体及杂交F2研究种子颜色和春地遗传。结果表明,籽色主要由母本基因型决定,但父本的作用也能在正反交F2代中显现。种子颜色由三对基因控制,黑籽显性比黄籽强。用黑籽植株作母本,杂交F2及四个双倍体群体的分离比率显示...  相似文献   

8.
为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明确油菜新种质表型变异水平,筛选优异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创制新型甘蓝型油菜54个品系进行田间表型鉴定,分析其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性状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4%~99%,遗传多样性指数1.64~2.04;22个形态特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86。其中角果长度、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生育期、有效分枝高度、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等7个性状的多样性水平高于国内外已报道的其他甘蓝型油菜的多样性水平,表明芥甘种间杂交能够创制丰富的遗传变异,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2)主成分分析将44个表型性状转化为10个综合指标,其中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单株产量芥酸、亚油酸、油酸、蛋白质、含油量等与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是反映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特征的主要差异指标,表明通过这些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选择可获得目标品系。(3)受甘蓝型油菜定向选育的影响,本试验参试材料具有偏向甘蓝型油菜的表型特点;聚类分析综合44个表型性状将54个参试油菜品系划分为3个类群,其中29个品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聚为一类,代表了甘蓝型油菜亲本群;18个品系聚为一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类群距离较远,营养生长无优势,产量较低,综合性状较差;7个品系聚为一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类群距离较近,表现较强的营养生长优势和丰产特点,综合性状优良,可作进一步选育对象,为西藏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系的选育奠定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种子贮藏蛋白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8份不同生态区来源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进行了贮藏蛋白电泳多态性分析,并对165个杂交组合农艺、品质性状表现及杂种优势与亲本贮藏蛋白距离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了贮藏蛋白标记遗传距离辅助甘蓝型油菜农艺及品质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丰富;谷蛋白标记遗传距离(GDglu)、清蛋白标记遗传距离(GDalu )与农艺、品质性状杂种后代表现及中亲优势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可以利这种相关性及谷蛋白标记遗传距离聚类辅助甘蓝型油菜杂交育种和品质育种的亲本选配,提高选配效率。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甘蓝型油菜白花和金黄花突变体及正常黄花亲本为材料 ,研究油菜花色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 ,白花对黄花由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 WW控制 ,杂合体 Ww表现为乳白花 ;黄花对金黄花是由二对具有重叠作用的显性基因 Y1 Y1 Y2 Y2 控制 ;白花对金黄花有三对基因差异 ,其中白花基因具有上位性作用 ,只需一个白花基因 W存在 ,即可抑制黄花与金黄花性状的表达。因此 ,油菜花色性状是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的 ,而不是由复等位基因控制。 3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白花亲本为 WWY1 Y1 Y2 Y2 ,黄花亲本为 ww Y1 Y1 Y2 Y2 ,金黄花亲本为 wwy1 y1 y2 y2 。  相似文献   

11.
油菜BnROP1同源基因沉默导致拟南芥雄性不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油菜杂合双显性雄性核不育系和拟南芥全基因组芯片的表达谱分析结果,选择了一个油菜差异表达基因,其对应的拟南芥同源基因为AT3G51300(ATROP1),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油菜中该基因(BnROP1)在根、茎、叶、花、雌蕊、雄蕊、角果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ATROP1基因的microRNA干扰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获得12株转基因苗。T1代转基因苗的表型观察发现,转基因植株大多出现角果数量减少或不结实、无花粉、花药萎缩以及小孢子数量大大减少的表型。对转基因T2代多个株系的荧光定量PCR分析说明,目标基因的干扰是有效的,靶基因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下调。说明转基因植株的雄性不育表型和ROP1基因的表达沉默有关,ROP1基因不仅控制了花粉管的极性和伸长,还和小孢子的正常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综述了近10多年来甘蓝型油菜各种遗传转化方法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遗传转化在甘蓝型油菜重要性状改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3.
以花色、花斑类型、花朵质地、株型大小、花朵大小等为蝴蝶兰杂交育种的目标性状,对Phalaenopsis‘Frigdaas Oxford’和Phal.SH49及其正反交后代群体的观赏性状进行分析,研究育种目标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与分离。结果表明:正反交F_1代的分离规律和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据主要花部性状特点分为4个组群(G01~G04),杂交F_1代在9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值表现均较中亲值明显降低,适合选育小株型或小花型后代个体;杂交F_1代在花底色、花斑类型、花朵材质等质量性状上变化丰富,不同花色的遗传能力与覆盖能力有所差别,存在较深花斑色覆盖遮挡住较浅花底色的花色表现,且出现了亲本没有的花斑变化,这些性状的分离特征和遗传倾向将给今后新个体或新单株的目标性状预测筛选提供更多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SSR核心引物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确定一组适用于品种纯度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核心引物,以100份具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研究材料对746对SSR引物进行筛选,综合考虑PIC(平均多态信息量)值大小、引物重复性、扩增带型清晰度、连锁群分布等因素,确定44对引物为甘蓝型油菜核心引物,其中20对引物为首选核心引物,24对引物为备选核心引物。20对首选核心引物每对可检测到3~9个多态性位点,PIC值介于0.56~0.80,共检测到102个位点,分布于11个连锁群上。随机抽取1对核心引物对一个杂交组合大田制种F1纯度进行鉴定,其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鉴定结果一致,并可同时鉴别出来源于父本及外来的混杂单株。将44对核心引物应用于品种的系谱分析和100份品种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同样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结果。该套SSR核心引物适用于甘蓝型油菜品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LSW2018苗期具有典型的"矮缩"性状,植株矮秆,茎秆粗壮,抗倒性极强,是理想的矮秆种质资源,适宜机械化作业,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为挖掘LSW2018的育种优势,研究其"矮缩"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119份正常高秆甘蓝型油菜品种(系)、12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系)、6份芥菜型油菜品种(系)与LSW2018(P1...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创建油菜新种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从四川、重庆、云南和西藏部分地区采(收)集了一批白菜型油菜、白菜和白花芥蓝地方品种,包括一部分白菜型油菜野生种和半野生种,通过远缘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新材料。这批新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主要包括特长角、大粒、多分枝、矮秆、黄籽、白花、抗病等重要遗传类型,部分材料具有重要的育种及研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昌持 《作物研究》1990,4(3):33-34,40
本文叙述了优质甘蓝型油菜(B.napus)三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概况。在实现了甘蓝型油菜低芥酸“三系”配套的基础上,又获得了较稳定的“双低”三系材料。现有低芥酸杂交油莱在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每果粒数等因素方面,表现了一定的优势。研究表明,优质甘蓝型油菜“三系”与原有普通甘蓝型油菜“三系”一样,具有保持材料比较广泛,制种技术比较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自交不亲和系中发生的三子叶突变的形态发生、发育和遗传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该突变性状虽受核基因控制但其遗传性是不稳定的。其基因控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欧洲野生甘蓝遗传背景,以栽培甘蓝、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作对比,对引进的7个生态地理群体共80份野生甘蓝材料进行了核质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利用10对特异性SSR引物分析叶绿体基因组多样性,获得8个差异性标记,将参试94份材料划分为3类,即甘蓝(含栽培和野生甘蓝)、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包括6种单倍型,其中野生甘蓝2个,甘蓝型油菜3个,白菜型油菜1个。利用6对SRAP引物对核基因组多样性进行分析,获得75个多态性标记;聚类及遗传结构分析表明7个野生甘蓝群体中,F、D、G三个群体聚为独立的亚类,E群体大部分单株归于G亚类。其它3个群体A、B、C则相互混杂在一起。野生甘蓝群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 指数(I)分别为0.301 3和0.461 1。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野生甘蓝以群体内变异为主,占80%;群体间变异仅占20%。结果显示引进的野生甘蓝群体核质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