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番鸭选育等级评分方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4200羽黑番鸭分60组,研究黑番鸭各阶段生产性能表型值与等级评分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黑番鸭各阶段生产性能表型值与等级评分正相关,相关系数极显著(P〈0.01);黑番鸭各阶段生产性能表型值与等级评分存在极显著直线回归(P〈0.01)。根据黑番鸭各阶段单项生产性能表型值等级评分回归方程,建立黑番鸭综合等级评分线性方程。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研究番鸭不时就巢群体(就巢1月群、就巢2月群、就巢3月群)、番鸭非就巢群和白改鸭5个群体250个个体PRL三基因第4外显子多态性与就巢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外显子4编码区内发现2个SNP位点,分别位于该基因的3777 bp(T/C)和3785 bp(A/G)处。基因型与就巢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番鸭非就巢群体与各就巢群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番鸭与白改鸭差异显著(P〈0.05),推测PRL基因与就巢性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3.
黑番鸭是我国地方畜禽优良种质资源,笔者在黑番鸭的主产区古田县黄田玉兴黑番鸭良种场开展黑番鸭本品种选育,并建立了一套饲养管理模式,现将黑番鸭的饲养管理技术作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中型黑番鸭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其0、2、4、6、8、10周龄体重和70日龄屠宰性能,并采用Gompertz模型对中型黑番鸭010周龄体重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和分析,探究中型黑番鸭生长发育规律及肉用性能。结果显示:中型黑番鸭公、母鸭在4周龄前生长速度基本相同,4周龄后生长速度开始明显加快,在610周龄体重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和分析,探究中型黑番鸭生长发育规律及肉用性能。结果显示:中型黑番鸭公、母鸭在4周龄前生长速度基本相同,4周龄后生长速度开始明显加快,在68周龄达到生长高峰,公鸭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母鸭。生长屠宰性能表明公鸭以120日龄为佳,母鸭以70日龄为佳。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开展番鸭的遗传标记筛选提供参考。采用PCR-SSCP和直接测序技术对2个番鸭群体(天柱番鸭和白羽番鸭)脂联素基因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引物A1检测到G167A沉默突变,位于外显子1,产生3种基因型:AA、AB和BB,但天柱番鸭群体仅检测到AA基因型;在引物A2检测到内含子T290C突变,产生3种基因型:CC、CT和TT;在引物A4检测到G711A沉默突变,位于外显子2,产生3种基因型:EE、EF和FF;在引物A3没有检测到多态。在2个番鸭群体中,A、C和E均为优势等位基因;3个SNP位点在2个番鸭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  相似文献   

6.
VIPR\|1基因是研究家禽就巢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研究选用处在产蛋期、就巢期的黑番鸭为研究对象,通过PCR\|RFLP和测序的方法,对VIPR\|1基因内含子12进行多态性检测,并分析其与就巢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VIPR\|1基因内含子12存在一个AfaⅠ酶切位点,该位点在内含子12的902 bp处发生了C→T的碱基突变,产生了CC,CT和TT三种基因型。通过对产蛋黑番鸭与就巢黑番鸭个体的研究,发现所测产蛋黑番鸭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为CC(32),TT(40)和CT(42),就巢黑番鸭基因型的分布为CC(18),TT(40)和CT(18),经卡方独立性检验,产蛋黑番鸭与就巢黑番鸭两者之间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显著(P<005)。表明黑番鸭VIPR\|1基因第12内含子C902T突变与黑番鸭的就巢性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天柱黑番鸭的保种与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对天柱黑番鸭的部分种质特性包括生物学特性、生长性能进行了观察、测定.结果表明:天柱黑番鸭生长快,性成熟早,饲料报酬高,适应性强,具有重要的保种与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AFLP标记与羽色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在利用64对引物对黑、白羽半番鸭及其母本(闽农白鸭和莆田黒鸭)池DNA进行AFLP标记全面筛查,获得3个差异带(H1、H2和H3)的基础上,再次利用AFLP技术分别对上述4个群体的全部个体进行检测,进一步验证这3个AFLP标记是否为半番鸭白羽性状特有或与其相关。结果发现,H1、H2和H3这3个差异带在黑羽半番鸭和莆田黒鸭中均不表达;在白羽半番鸭中以H1的频率最高达89%,H3的频率最低只有52%;在闽农白鸭中H1的频率也达到81%。以此表明差异带H1可作为半番鸭白羽性状辅助选择的一个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1 receptor,简称MC1R)基因对番鸭羽色的影响,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番鸭MC1R基因编码区进行多态性分析,比较不同羽色番鸭群体遗传参数和基因型分布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番鸭MC1R基因编码区发现G274A、G279A、C485A突变,使第92处氨基酸由谷氨酸(E)变为赖氨酸(K),第162处的氨基酸由苏氨酸(T)变为天冬氨酸(N)。通过各个位点不同羽色番鸭群体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分析,同时结合不同群体间基因型分布卡方检测,发现在第279处的G-A突变中白羽番鸭仅有GG型,而其他3个携带大量黑羽的番鸭群体都以GA、AA型存在;同时全白番鸭与其他3个番鸭群体之间卡方值最大,推测此位点对番鸭的羽色影响较大。而从其他2个突变位点的数据分析推测,它们对番鸭的羽色几乎没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开展番鸭羽色研究和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VIPR-1基因是研究家禽就巢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VIPR-1基因的克隆和测序能为进一步研究黑番鸭就巢性状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奠定理论基础,为鸭分子遗传育种提供基因素材.本研究以黑番鸭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取黑番鸭VIPR-1基因序列[1 864 bp(序列1)和1 673 bp(序列2)的基因片段],并进行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和测序.结果分析表明,序列1包含第5外显子(101 bp)、第5内含子(1 630 bp)及第6外显子(133 bp)的完整序列;序列2包含第12外显子(42 bp)、第12内含子(1 455 bp)的完整序列和第13外显子(176 bp)的部分序列.根据基因序列特征,对获取的2段黑番鸭VIPR-1基因序列分别设计4对引物,进行扩增序列测序比对.结果发现:在序列1第318处、454处存在C/T突变,第547处存在A/G突变,第923处存在A/T突变;序列2第89处、944处存在C/T突变,第662处存在G/A突变,第1 031处存在A/G突变,第1 334处存在A/C突变.黑番鸭VIPR-1基因序列的克隆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突变位点的发现为进一步开展VIPR-1基因的多态性与黑番鸭就巢性状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不同性别黑番鸭生长曲线的拟合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番鸭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性别黑番鸭从初生到10周龄的体重,用Gompertz、Logistic、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研究不同性别黑番鸭生长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公、母黑番鸭在4周龄前生长较为缓慢,4周龄后生长速度开始明显加快,在6~10周龄达到生长高峰.通过比较拟合度...  相似文献   

12.
40只1日龄番鸭随机分成4组,以玉米—豆饼为基础日粮。以2个钙水平(0.75%,1.86%)和2个锰水平(35,160ppm)进行2×2双因子试验,结果表明,9周龄时番鸭平均体重和日增重都以Ⅲ组(常钙高锰)为最高,其次是Ⅳ组(高钙高锰),组织矿物元素测定表明,羽毛含锰量可用于缺锰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利用PCR-RFLP技术,对天柱黑番鸭和白羽番鸭的催乳素(Prolaction,PRL)基因内含子1进行了酶切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RL基因内含子1存在两个DraI酶切位点,其中1个位点具有DraI多态性。该位点由于在1 326 bp位置发生了A→G的碱基突变,产生了AA、AB和BB3种基因型。其中,BB基因型频率在天柱黑番鸭和白番鸭中分别为0.714 3和0.705 9,B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番鸭中相应为0.821 4和0.794 1。χ2检验表明,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因此,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B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研究番鸭不同就巢群体(就巢1月群、就巢2月群、就巢3月群)、番鸭非就巢群和白改鸭5个群体250个个体PRL基因第4外显子多态性与就巢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外显子4编码区内发现2个SNP位点,分别位于该基因的3 777 bp (T/C)和3 785 bp(A/C)处.基因型与就巢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番鸭非就巢群体与各就巢群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番鸭与白改鸭差异显著(P<0.05),推测PRL基因与就巢性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15.
半番鸭网床平养与地面平养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半番鸭网床饲养效果,将大型白羽半番鸭采用网床平养与地面平养2种饲养方式进行对比试验,分析其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网床平养组平均每只净增重比地面平养组多119.87 g(3.90%)(P〈0.05),2种养殖模式对半番鸭饲料报酬、成活率、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生化指标中,白蛋白、直接胆红素、肌酸激酶、二氧化碳和载脂蛋白B 2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CK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和钠2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网床平养半番鸭的饲养效益优于地面平养。  相似文献   

16.
以3年生云南建水"夏黑"葡萄为试验材料,在控产条件下,比较GA3、CPPU复配处理与当地1、2、3号药剂处理对"夏黑"果实膨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穗长26 cm,产量22 500 kg/hm~2的条件下,使用GA3(50 ppm)+CPPU(5 ppm)或者GA3(50 ppm)+CPPU(10 ppm)在盛花后1~3 d和盛花后12~15 d处理 2次对"夏黑"果实膨大以及品质提升有显著效果,单粒重8~8.5 g,穗重750~800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71%,达到高商品性的同时简化了栽培操作,减少1~2次药剂处理次数,在建水"夏黑"葡萄栽培上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日龄黑番鸭屠宰性能与肉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番鸭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公、母鸭在70日龄与120日龄的屠宰性能、常规肉品质及胸肌营养成分,初步明确黑番鸭屠体的经济价值。结果显示:①屠宰性能:120日龄公鸭的活重、屠体重、屠体率、全净膛重、半净膛重、腿肌重高于70日龄,差异显著(P<0.05);母鸭2个日龄屠宰性能各项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屠宰性能公鸭以120日龄为佳,母鸭以70日龄为佳;②肉质性状:70日龄公、母黑番鸭在胸、腿肌的pH、滴水损失均差异不显著(P>0.05);③胸肌常规营养成分:70日龄、120日龄公母黑番鸭,胸肌中水分、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的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④胸肌氨基酸含量:70日龄母黑番鸭胸肌中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公鸭(P<0.05);120日龄公黑番鸭胸肌中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必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70日龄(P<0.05)。表明氨基酸的含量公鸭120日龄较高,母鸭70日龄较高。  相似文献   

18.
番鸭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分析番鸭的遗传多样性,20个引物共扩增出164条带,分子量约在200 ~2 000 bp之间,番鸭20个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4572~0.0177,群体内个体间遗传相似度(F)为0.9823~0.5428,遗传多样性指效(Ho)平均为0.1639.结果表明番鸭DNA的同源性高,品种的纯度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浙江2个地方群体番鸭共30个个体线粒体D环部分序列,共检测到10个变异位点,8种单倍型。结合鸭科其他3个属的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表明:番鸭种内遗传变异相对较低,与同科不同属的鸳鸯间的遗传距离小于与家鸭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子系统发生树表明番鸭在分类学上与鸳鸯属的亲缘关系更近。  相似文献   

20.
番鸭的封闭式高床生态旱养技术是一项集节能、环保和高效为一体的综合养殖模式,能改变以往在有水源地方养殖的限制,只要有足够的养殖空间即可饲养,并且还可降低养鸭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养鸭业标准化、规模化和生态化的健康养殖,正在番鸭养殖过程中得到推广应用。本文主要分析种用番鸭的封闭式高床生态旱养技术,以供参考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