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雀麦属3种多年生牧草在PEG胁迫下种子活力与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比较雀麦属3种多年生牧草(缘毛雀麦、无芒雀麦、沙地雀麦)种子萌发期的种子活力与抗旱性。在5%PEG的干旱胁迫下,Bnutzynska、Bezenchukii无芒雀麦的种子活力较低,但在10%-20%PEG的干旱胁迫下,两者的种子活力较高,而内蒙古正镶蓝旗野生沙地雀麦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野生沙地雀麦种子活力较低。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材料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和抗旱指数进行了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内蒙古正镶蓝旗野生无芒雀麦、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野生缘毛雀麦抗旱性较强,Brudzynska无芒雀麦、缘毛雀麦9708品系、Bezenchukii无芒雀麦居中,内蒙古正镶蓝旗野生沙地雀麦、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野生沙地雀麦抗旱性较弱。  相似文献   

2.
羊业先行,众畜兴旺;畜牧发展,牧草先行。对优良牧草紫花苜蓿、沙打旺、无芒雀麦、高丹草、蕥玉8号青贮玉米、黑麦草、籽粒苋的营养价值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对,并提出种植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3.
果林下六种牧草的光响应特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果林下间作菊苣、紫花苜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驯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对6种牧草的产量和光响应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不同牧草在果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六种牧草产量的高低依次为菊苣>驯鹿苜蓿>新疆大叶>鸭茅>红三叶>无芒雀麦。利用叶子飘新模型[15~16]对6种牧草的光响应曲线拟合表明菊苣、紫花苜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驯鹿)的光合能力较强,最大净光合速率均大于15μmol CO2.m -2.s – 1。六种牧草的光补偿点的大小为鸭茅<菊苣<新疆大叶<驯鹿苜蓿<无芒雀麦<红三叶,光饱和点为驯鹿苜蓿>新疆大叶>无芒雀麦>鸭茅>红三叶>菊苣;六种牧草在光量子小于400μmol m-2.s-1时Pn均值与第一茬鲜草产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种的牧草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区域范围,违反自然规律种植牧草,其生长力就会下降甚至不能生长。寒冷地区可选择种植耐寒的紫花苜蓿、聚合草、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草木樨、冬牧70黑麦、无芒雀麦、串叶松香草、沙打旺等。干旱地区可种植耐旱的紫花苜蓿、苏丹草、沙打旺、籽粒苋、鲁梅克斯。  相似文献   

5.
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科尔沁草原地区苜蓿和无芒雀麦单播与混播草地生物量及生长速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苜蓿的株高生长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Y=at2 bt c.混播组合改变了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生物量积累模式,使其由单播时的W=at2 bt c变化为混播时的W=atb,而混播没有改变紫花苜蓿的生物量积累模式,均为W=at2 bt c.4种苜蓿在科尔沁地区种植均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单播草地群落相比,混播可延长草地的利用时间,比单播无芒雀麦草地产草量高、品质好.4种混播群落最高产量出现时间均比单播群落晚30天左右,不同时期混播草地产量均高于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单播与混播群落各组分的干鲜比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单播无芒雀麦干鲜比在整个生育期内均高于苜蓿和混播群落.  相似文献   

6.
《种子》2018,(12)
采用浓度分别为0.1%、0.3%、0.6%、0.9%、1.2%、1.5%和2.0%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无芒雀麦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分析EMS化学诱变剂对无芒雀麦种子发芽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EMS处理对种子发芽具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p0.05)。无芒雀麦种子在不同浓度EMS诱变15h的条件下,种子发芽率、芽长和根长等与对照相比均有降低。以相对发芽率达半致死剂量为标准,EMS诱导无芒雀麦种子建立突变体库的适宜浓度为1.2%~1.5%,处理时间为15h。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新疆不同无芒雀麦种质材料在萌发期耐盐差异,采用常规纸上萌发法,研究不同浓度(0、50、100、150、200、250 mmol·L^-1)NaCl对37份无芒雀麦种质材料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和芽长的影响,并借助隶属函数对其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无芒雀麦种质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与芽长呈明显降低趋势。采用聚类分析将37份无芒雀麦划分为3种类型,包括耐盐型(R)8份、敏盐型(S)7份、中度耐盐型(M)22份。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29份来自国内外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期为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和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筛选出16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73个ISSR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53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92.6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在0.255~0.355之间,平均值为0.310。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518~0.902之间,平均值为0.649,说明不同无芒雀麦间存在较大差异。在阈值为0.644处,29份材料被分为4类,UPGMA聚类结果显示,各供试材料间的聚类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与聚类结果一致。ISSR分子标记是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黄洪云 《种子》2012,31(8):10-14
饲草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动物的生产性能,表现在影响乳品、肉品和毛的质量与产量方面。因而可以通过改善牧草营养品质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而饲草品质的改善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本研究在活体组织离子注入后可以存活的前提下,确定离子束介导无芒雀麦愈伤组织的转化剂量范围是2.6×1015、5.2×1015、7.8×1015Ar+/cm2,然后通过实际的转化实验确定最佳转化剂量为5.2×1015Ar+/cm2。在此剂量注入后将GUS基因和构建好的植物表达载体pBI 121/Gy 3转入无芒雀麦的愈伤组织,并将大豆球蛋白基因Gy 3 cDNA导入牧草无芒雀麦以使其成为高蛋白含量的优质抗旱牧草,从而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郭孝  李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20-20
在河南省黄河滩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对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和羊茅二种多年生禾草的混播草地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时空间动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混播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均呈双峰曲线,地上生物量峰期分别在完熟期以及果后营养中期;地下生物量的峰期分别在种子完熟期和果后营养后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长最快在抽穗期(现蕾期)到完熟期期间,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以及羊茅的混播牧草的生长强度为11.92gDM/(m2·d)和14.13gDM/(m2·d);地下部分增长最快分别在分蘖期(分枝期)到拔节期(抽茎期),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以及羊茅的混播牧草根系生长强度分别为8.53gDM/(m2·d)和8.94gDM/(m2·d)。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基于土壤非饱和层厚度指导水稻节水灌溉的可能性,研究节水灌溉稻田土壤含水率与非饱和土层厚度的关系非常必要。本文通过设计盆栽试验,针对不同耗水强度开展连续观测,根据实时观测的土壤含水率与非饱和土层厚度,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稻田日耗水强度越大,其非饱和土层厚度随时间增加的速率越大,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越短。非饱和土层随时间增加时对应的土壤含水率则随时间下降,两者之间成负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土壤含水率与非饱和土层厚度的二次抛物线关系,结果显示将非饱和土层厚度作为水分控制指标指导灌溉精度高、切实可行。最后,将土壤含水率与非饱和土层厚度关系曲线运用到水稻控制灌溉的实践中,推算出土壤含水量下限对应的非饱和土层厚度值,确定以非饱和土层厚度为指标的控制灌溉方法,为黑龙江地区水稻节水灌溉管理技术提供参考,为下一步的水分运动模型率定及模拟更多土质和更多耗水情形下的土壤水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摸清青海旱作农业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对保障农作物产量形成和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采样结合统计学方法,探究青海互助浅山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垂直剖面特征及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耕作层(0~30 cm)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存在明显的干湿周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降水事件、降水量级是影响耕作层(0~30 cm)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的主导驱动力;(2)0~30 cm土层是雨养耕作层,典型土壤含水期分为干旱期、湿润期、常态期和过渡期,土壤干旱发生一般由表层开始,随着土壤水分耗损加重土壤干旱逐渐向深层土壤延伸;(3)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与前期累计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亚表层(10~20 cm)和深层(20~30 cm)土壤含水量与前期累计降水量极显著相关性(P<0.01)。因此,在干旱事件频繁的青海旱作区发展“浅埋滴灌技术”是寻求土壤供水平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豫中沙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土壤水分测定结果,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对河南省新郑八千乡沙薄土壤水分季节性和垂直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壤水分一年内季节性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缓慢消耗期、大量损耗期、恢复期四个阶段。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表现出耕作层水分含量较低,且变化较快;心土层含水量较耕层高,对土壤水分传导快,干湿变化幅度大,且受降水波及大,干旱对其影响程度较重;底土层含水量较耕作层和心土层高,且较稳定,含水量较为丰足。  相似文献   

14.
降水与墒情关系及抗旱需水量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通过研究阜新地区土壤水分与降水量关系及特征,找出了阜新地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阜新地区农田抗旱需水量评估方法。结果表明:(1)较大降水后,浅层土壤增墒迅速,几小时内土壤重量含水率可达到最大值,并在20 cm左右土壤中形成1个高含水层;深层增墒相对缓慢,需要十几到二十几小时达到最大值;(2)较大降水发生1天后,10~50 cm层土壤重量含水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在无降水的情况下土壤重量含水率缓慢下降,基本呈直线型,直到下一次较强降水的到来,重量含水率再次上升;(3)降水增墒速度大于墒情递减速度;(4)受多种因素影响,降水后10~50 cm层各月土壤增墒率和晴好天气下各月逐日土壤墒情递减率有各自的变化规律。其中,4月、7月降水增墒率相对较小,9月最大,8月次之;4月、5月逐日土壤墒情递减率最小,6—9月相对较大,其中,7月最大。土壤墒情递减率对抗旱需水量中流失的水分计算起到重要作用;(5)实际抗旱需水量大于设定重量含水率所需的含水量,因为要考虑土壤蒸发、作物吸收、深层渗透、降水径流等流失的水分;(6)抗旱需水量评估方法对抗旱方面的政府决策气象服务起着重要作用。可用于自然降水对旱情缓解的分析、节水灌溉工程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等。  相似文献   

15.
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秸秆覆盖的土壤剖面含水量与裸地显著不同,与前者相比,裸地土壤水分无明显的层次性变化,受降水及蒸发等因子影响明显。由于覆盖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也有明显差异,秸秆覆盖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玉米拔节期0~40cm土层达到18%。苗期根长小并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孕穗期和灌浆期根长大大增加,主要分布在0~60cm和0~90cm土层。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单产32.1%。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年降雨较少、蒸发量大、传统种植模式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垄作全覆膜(T1)、垄作半覆膜(T2)和垄作不覆膜(对照)种植方式下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植株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适宜马铃薯的抗旱保墒种植技术。结果表明,苗期至成熟期,T1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提高了25.7%~120.0%,叶面积指数增加了42.2%~178.6%,且明显提高了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33.5%和115.8%,T1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但显著增加了作物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因此,T1能够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适宜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马铃薯种植的抗旱保墒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保水剂对南丰蜜橘园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彪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255-258
【研究目的】通过探讨保水剂对南丰蜜橘园土壤的保水效应,可为其丰产优质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杨小-26”南丰蜜橘为试验材料,探讨了RT-3005KM保水剂不同处理下南丰蜜橘园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不随保水剂用量的变化而呈一定的规律性。20-40cm土层保水剂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总体高于对照并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40-60cm与60-80cm土层保水剂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随着保水剂的增加而降低;降雨后4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60-80cm土层,保水剂在40-60cm土层似乎有一个吸水高峰。【结论】保水剂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南丰蜜橘园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8.
山西中北部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土壤水分与玉米生长发育内在关系,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统筹调配水资源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94—2010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农业气象观测站春玉米生长季0~50 cm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观测资料,分析了玉米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水分年际变化振荡明显,呈多波动变化,与年降水量相关显著;一年中土壤水分变化分为水分消耗期、水分补给期和水分平稳期3个阶段;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明显,在20~30 cm层含水量最大,0~20 cm为多变层,20~50 cm为缓变层,雨季土壤水分变化较干季复杂;玉米拔节—乳熟期土壤贮水量与气候产量呈正相关,抽雄期是需水临界期,此时0~50 cm土壤贮水量每增加10 mm,产量增加200~250 kg/hm2。  相似文献   

19.
分析浅层土壤水分增量变化对降水量的响应,以期为干旱区藜麦推广种植提供气象科学依据。利用2018—2021年4—10月柴达木盆地东部2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数据,包括降水量、降水前土壤含水量、降水期间平均气温以及降水历时等资料,利用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与德令哈相比,乌兰小降水事件偏少4%,大降水事件偏多6%,两地土壤水分增加对降水的响应均有滞后性,根据土层深度和降水强度的不同,单次滞后时间在1~63 h之间。(2)同量级降水条件下土层水分增量随深度增加响应逐渐减小,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同深土层含水量响应增大。(3)当累计降水< 5 mm时,0~10 cm土层水分增加有响应;当累计降水为5~10 mm时,0~40 cm土壤含水量以降水前地表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响应;当降水量>10 mm时,0~40 cm各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加响应明显。(4)0~10 cm土层含水量对降水的响应与降水期间气温呈不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前该层含水量呈正相关,乌兰显著、德令哈不明显;与降水历时相关性表现显著(P<0.01)。结果可为藜麦各生长期需水量、雨后吸水量及灌溉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固定道龙作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内春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及其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措施下,0~30 cm土层,固定道垄作在拔节前土壤含水量较高;30~60 cm土层,其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下降8.55%,下降幅度最大,表现了良好的供水性;60~90 cm和90~120 cm土层,固定道垄作在全生育期内均保持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其产量较传统提高11.25%,水分利用效率达15.59 kg/(mm·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